陣和陣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陣還有一種稱謂「乘」,其本意就是指戰車和步卒的排列,也是車戰時代專用的軍事術語,陣戰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無論是《孫臏兵法》還是後來的很多兵書,都有陣戰的記載。
我們今天來說說諸葛亮的八陣圖。當代學者餘大吉有考證,八陣圖為蜀國提供了有利的抗爭魏國的騎兵陣式,也是諸葛亮對陣法的一種創新。餘大吉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是在古代八陣基礎上的創新,是蜀國在高原山地作戰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那麼,諸葛亮的八陣圖,具體原則是什麼樣子的呢?根據學者的考證,諸葛亮的八陣圖中,分為步兵、騎兵、弩兵、車兵,這幾大兵種合編成的方陣,從而按照「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勾連,曲折相對」的方式組成陣地。
有資料記載,諸葛亮的八陣圖,其中大陣位於隊伍的中央,還有十六個小陣結合而成,其中八陣有六個小陣結合而成,部署在大陣的周圍,組成一個互相協同、互為犄角之勢的大方陣。
其中,步兵和弩兵交錯配備在各個大小陣中,另外,在陣的外圍還安排有拒馬和鹿角等障礙物,與此同時還部署遊騎(也就是所謂的機動部隊)在陣地的後方,總之,諸葛亮的八陣圖充分顯示了步兵、弩兵、車兵、騎兵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
另外,在八陣圖的諸多兵種中,步兵和弩兵是主導地位的,這也是蜀國的主力兵種,劉備集團成立之後,步兵就是其主要兵種,弩兵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步兵的補充,史書記載,為了發揚自己拋射兵器的威力,諸葛亮在討伐西南的過程中,使用了弩兵,據說當時諸葛亮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左右的弩兵,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八陣圖中之所以有騎兵,主要是騎兵機動性強,而且能夠相當靈活的變換位置,也就是戰書上說的:「行則居前,止則居後,戰則進退無常位」。所以,騎兵能夠根據戰爭的態勢,進行各種側擊、阻擊、伏擊和追擊。
值得一說的是,在八陣圖中,還有一種車兵,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特意將車兵引入八陣之中,因為:「若賊騎兵左右來至,徒從行以戰者,涉領不便,宜以車蒙陣而待之,地狹者,宜以鋸齒而待之。」
可見,車兵的防禦和隱藏功能是比較好的,這能夠提高軍隊的生存能力,軍隊生存能力提高了,步兵和騎兵的優勢就能夠很好的發揮出來,所以,車兵在八陣中也是異常關鍵的。
也因為車兵的這種隱藏和防禦作用,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這種車兵。不過,木牛流馬是不是諸葛亮弄出來的,這已經成為未解之謎了,我們今天不說木牛流馬,我們主要說車兵。
根據考證,這種車是適合在丘陵和山區崎嶇小道上行使的,據專家考證,木牛是一種可以推行的小型獨輪車,流馬則是兩人一推一挽的稍微大一些的獨輪車。總之,這兩種獨輪車都可以在崎嶇的小道上運輸糧食和武器裝備,即便是在戰鬥的過程中,也可以為構築野戰工事做工具,還便於在露營的過程中做營壘部件。
所以,八陣中,車兵是必不可少的。對於諸葛亮的八陣圖,後世學者也有諸多爭論,但是,八陣並不是一個具體的陣,它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是一個系統性、多兵種性的作戰陣法,這也是我國冷兵器時代的一個很經典的戰術。文章參考資料《三國志》《諸葛亮集》《諸葛亮八陣圖及陣法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