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評價開路,原研藥遭替代不遠了
作者:Chriss
來源:健識局
全文2100字,閱讀需7分鍾
PD-1國談餘熱未散,又一類重磅產品市場將遭巨變。
12月16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簡稱「CDE」)發布指導原則,針對經口吸入製劑特殊性,提出仿製藥開發進行藥學和人體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以對相關工作予以技術指導。涉及吸入混懸劑、吸入氣霧劑、吸入粉霧劑等臨床常用品種。
指導原則認為,經口吸入製劑較為特殊,不僅通過給藥部位進入體循環,其他如口、咽、胃腸道,也是體循環入口,藥代動力學和局部遞藥等效性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常用的以「藥代動力學方法」評價其與參比製劑等效的方式,依據不充分。
但經口吸入製劑的用處極廣,不僅是呼吸類疾病的治療和麻醉常用藥,對於0-6歲兒童的呼吸疾病,霧化吸入劑也是首選治療方案。如果產品質量不能達到一定標準,臨床用藥安全難以保障。
因此早有專家呼籲,此類產品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標準應與FDA的一致性評價標準一致。
從上述指導原則看,CDE確實參考借鑑了FDA的相關評價指南,包括把體外、體內結合研究作為評價依據等。這意味著,中國仿製藥吸入製劑一致性評價將更加與國際成熟市場接軌,產品質量水平將整體提高。
在技術標準明確後,本土仿製藥有了追趕原研產品的依據。結合帶量採購常態化,仿製藥如果通過一致性評價,臨床替代也就不遠了。這個超過200億元的大市場,格局面臨徹底顛覆。
標準明確
大批國產吸入劑將加速上市
此次CDE給出的指導原則,對吸入劑的藥學研究評價方法做出了具體要求,細化到輔料種類、給藥裝置原理、內在阻力和給藥方式等。
同時,指導原則明確了:吸入製劑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方法包括藥代動力學研究、藥效動力學研究或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並對具體研究細節作出了規範。
這些原則將成為吸入製劑仿製藥一致評價的重要依據,給企業指明努力的方向。
行業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銷售額約為240億元,增速達到15.4%,市場前景廣闊。在國家鼓勵藥械創新的方針之下,吸入製劑一直是本土藥企創新研發的重點方向之一。
據統計,截至2020年9月份,提交註冊申請的吸入劑產品超過90個,涉及30多個品種,正大天晴、福安藥業、揚子江藥業、康恩貝等多家知名藥企都有涉足。
其中,恆瑞醫藥的茚達特羅、歐米尼醫藥的沙美特羅替卡松、正大天晴的烏美溴銨維蘭特羅等多款藥品已經提交上市申請,一旦獲批,將打破只有原研產品在售的現狀。氨溴索、異丙託溴銨、乙醯半胱氨酸等,也都是競爭較為激烈的品種。
目前通過或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仿製藥主要有:健康元的異丙託溴銨吸入溶液;正大天晴、健康元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更早些時候獲批產品還有河北仁合益康藥業、江蘇弘森藥業的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等至少7個品種、9個產品。
未來,在官方指導下,這類藥品仿製進程和一致性評價的進程都將加快,越來越多高質量國產仿製藥進場後,進口產品佔據市場主導的現狀將徹底顛覆。
臨床替代
AZ、GSK、BI遭全面圍剿
由於技術門檻較高,目前,跨國藥企仍然是中國吸入製劑市場的霸主。
數據顯示,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一直是這一市場的霸主,3家企業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規模。
其中,阿斯利康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葛蘭素史克的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勃林格的吸入用異丙託溴銨溶液都是年銷超10億元的大品種,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吸入劑「銷售榜」上排入TOP10。
反觀國內產品,國家藥監局資料庫顯示,國產吸入劑批文總數不到40個,主要有恆瑞醫藥、魯南貝特製藥的吸入七氟烷、上海信宜、深圳大佛藥業的硫酸沙丁胺醇等。在銷售額上,更是難以與進口產品抗衡。
不過,市場格局生變的苗頭已經顯現,競爭者已經來了。
以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為例。這是一款糖皮質激素產品,通過局部抗炎作用治療哮喘。2019年,阿斯利康的這款產品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的銷售額達到77億元以上。
自從2月份正大天晴的首仿品種獲批後,健康元旗下深圳太太藥業的仿製藥也已獲批。四川普銳特醫藥、長風藥業的仿製藥也提交了上市申請,一旦獲批將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這些產品將對阿斯利康造成巨大衝擊。
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帶量採購常態化的趨勢下,吸入製劑也面臨國採倒逼之下的臨床替代威脅。已經開始報量的第四批國採品種目錄,44個產品、90個品規中,就有吸入劑大品種——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這也是吸入劑首次納入國採。
公開資料顯示,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是GSK原研產品,作為選擇性β2受體阻滯劑,主要用於急性哮喘發作、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氣管痙攣,2019年公立醫療機構銷售額接近3億元。
目前,該藥的仿製藥已有河北仁和益康、蘇州弘森藥業的產品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這兩款藥物都是2020年的新上市藥品,降價意願強烈,有望直接實現逆襲。而經過第四輪集採試水後,可以預見,更多銷售額高的吸入劑產品都將入局集採。
· END ·
圖源:視覺中國
編:夏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