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各位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又見面了,我是和大家一起聊熱劇的小賢,陪你解讀最火影視劇的另一面。喜歡的朋友的歡迎點擊關注一起討論哦!
今天我們先說的這部劇是根據《聊齋》同名小說改編的《魯公女》,是一部表現人鬼之戀的電視劇。既是表現戀,必離不開情。以人與鬼的戀情,來打動今天不信鬼的觀眾,這難,那險,是可以想像的。然而《魯公女》播放後,其反響卻是出人意料的。是因為「畫鬼魅易」?還是因為人鬼戀情奇特?我看令觀眾動情感懷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於該劇的鬼魂形象,既不同於只是「一部藝宋機器」的伏爾泰的鬼魂,也不同於僅是作為構成戲劇情境的莎士比亞的鬼魂,它是一個注入了人的真情實感,生活於現實社會中,積極行動的人物形象。再是由於該劇同一般成功的愛情題材作品一樣,充分展現了戀人歷經磨難的考驗。把「情」作為貫穿始終的中心旨趣。當然,這裡「情」指的是心理學所說的情感。
為了便於剖析人們在觀看《魯公女》剛時其情感感應的狀態,這裡不妨先將該劇的劇情概略地講一下。書生葬於且在林邊偶見邑宰小姐魯飛飛一面,即思念不止,五十多天後,待張尋到魯府外,僕人告知魯女暴卒。魯女靈柩暫寄蕭寺後,寄讀於蕭寺的張於旦.當晚臨棺祭祝:「然生有拘束,死無夢忌……自今夜起我每晚三更當來陪伴你……·只盼你九泉有靈,能在夢中與我見!」如此祭奠數月,魯女姍姍而來。她妃張於且待己一片深情遂求張代己誦金剛經一萬遍。自此,每晚魯女影現魂陪。
四年多後,魯女的「轉生」盧家之訊,臨別之時,與張約定十五年後再續情緣。張一片痴情感動了神仙,神仙還葬於且年少之身。及期,張往會盧女,盧女誤以其父詐騙,憤而自。張得到已又回陰間的魯女之傳,急匆直奔盧女靈堂,命速開棺,二人相見,兩雙手緊緊握到了一起。
由以上劇情概述,不難看出《魯公女》剛在表現張於旦與魯飛飛以他們的青春年華,以及寶貴生命去拼得至情實現的過程中,所以能引起觀眾情感的迸發,其一是該劇表現了劇中主角的多次磨難。如果說當張於旦臨棺祭祝的行動,直觀再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還無動於衷的話,那麼,在了魯女姍姍來會張於且那段戲後,觀眾的情感就不會不捲入到爾情之中了。因為魯飛飛的鬼魂對於張於旦的誠摯追求,已經做出了明確的答覆。
接下來幾個回合的磨難,從劇情概述裡便可知曉,無需贅敘。總之,在魯飛飛生生死死的經歷中,張於旦面對他們遇到的磨難,是一次次以他們的行動,做出了堅定的回答。觀眾的情感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被越卷越深,直至劇的尾聲。在看著屏幕上的張於旦向盧家棄跑時,觀眾的情感狀態,已是被激發為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張於旦速速到達盧府,千萬別誤了盧女還陽的時辰,渴望見到他們相見時的情景。當屏幕上出現盧扶棺坐起,張於且與魯公女的兩雙手緊緊握到一起時,在優美、抒情的音樂聲中,觀眾的情感一下子迸發了,此時的觀眾已同劇中人一起沉浸在喜悅之中了,觀眾的情緒滿足了。
其二,該劇還充分地表現了劇中人的情感、行動、力量。這裡我先引用德古斯塔夫弗萊塔夫的一句話:「戲劇人物應該表現人的本性,不是表現它在它的環境中行動如何活躍,感情如何豐富,而是應該表現一個被崇高、激烈的感情所激動的內心如何竭力使自己化為行動,並且力圖改造別人的本質和行為」。聯繫劇情,我想上面這段話正是給該劇做了很好的說明。張於且臨棺祭祝的行動,出自他內心激烈的感情,同時這一行動又產生了推動力量,這力量使得魯飛飛姍姍而來不說,還使魯公女有了五年時間夜夜作張於且的行動。魯公女的這行動,同樣出自她的內心激烈的感情。同時這一行動,又產生了對張的推動力量,這力量不但使得張於且巧退媒人,而且,又使得在魯公女轉世投胎之前,有了與張相約的行動:十五年過後,如與張於且續不到前世情緣,她必到陰間等張。十五年中,一人一鬼月夜琴彈管吹,挑燈促談,一起曠野奔馬,互相慰藉關懷。十五年過去了,他們痴情不變交,張如期赴約,魯飛飛轉世的盧小姐也果然因誤會其父詐騙,又回到了陰間。
最後,二人得以團圓,完全是由於他們的至情所致。以上所述,足以表明《魯公女》劇表現的劇中人的愛情,使他們不貪於生,不安於死,並在互相推動對方的力量下,一次次使觀眾直觀到丁了他們對於磨難的有力的回答動作,於是使觀眾的情感由淡泊到濃重,終於在劇終使觀眾情感進發出來。
其三,鬼的形象注入了人的真實情感,使人可為情死,鬼亦可因情生。《魯公女》劇在集中表現魯公女與張於旦在實現至情的整個過程中,共經歷明顯的大的考驗有四五次之多。這其中有死(魯公女的死)的考驗;魂與形離的考驗離(魯女投胎,分離十五年)的考驗,生的考驗(張於旦不娶,魯公女非張於旦不嫁)
總之,整部電視劇表現了人生的生離死別的每一考驗,表現了人世的生死不移的愛情,這一切正是一般人可以現身至體驗過,卻未必能經得住考驗的人間愛,人世情。可以這樣講,《魯公女》劇最終讓觀眾體味的,是人生追求的價值啟迪。
鐵拐李與何仙姑兩個神仙對張於旦考驗的那段戲。這段戲我反覆看了幾遍,每次看總是感到彆扭。思考再三,拋開有人從道、儒兩家的特點分析認為不妥,僅從觀眾在審美過程這一點去找原因,我感到首要的是神仙的情感不真實:得不到自己喜愛的,就強迫別人接受?這中間還涉及施者與被施者的關係,無論是朝廷命官與百姓關係,還是出於施者的報復行動,恐怕都不會將他自己得不到的,還會讓他所愛者有個選擇。
即使出於善的動機,還得看被施者是否情願。況且這個被施者還是曾經與魯公女有過五年戀愛史,並與魯有約,此刻還在魯公女面前虔誠祭祝的張於旦,讓他接受神仙施給他一個本無情感的美女,此人、此景、此情全不大近情理。另外從「戲」的發展需要看,也不是非有此段戲不可。編劇也許是出於強調張於旦與魯公女分離十五年時間過渡的考慮,也許是出於強調張於且「還少年之身」的必然性的考慮,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猜想。
無論從哪點考慮,都得先考慮必須真實可信,它會不會給觀眾審美心理製造情感障礙還得考慮它在承前啟後的環節當中,對主要人物形象的揭示及其情感的展現,究竟有無增」和「減」的效果?依我個人感覺,無論從「情」。還是從「力」上,這段戲都是非但無增、反倒有減。另一個是作為鬼的形象,它既不該太空靈,也不該太實在。可是,劇中有的地方似乎忽略了這一點,突出讓人感到的是鬼手與人手沒有加以區別。因為只有嚴格區分人與鬼的手相握,不同於兩雙人手的相握,方能有後者理想境界的體現,顯示出魯公女與張於旦經多次磨難的奮爭的意義,方能由前頭握手多次是「虛」,顯示出劇終握手是「實」的力量;方能使最後的戲抵達高潮方能將觀眾的情感推起騰躍。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魯公女》劇的音樂創作是十分美妙出色的。該劇音樂具有善於表達、善於觸動觀眾的情感,給人以情緒上的感染的特點。甚至可以講,劇中優美委婉,如泣如訴的樂曲,對該劇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總的講,這還是一部很有特色、且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的電視劇。本文由餃子說影視原創文章,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