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紛繁精彩,不是專業學者的話,很難做到全部熟悉。但是三國那段傳奇時期的人和事,人人都能說上幾件,這主要得益於小說《三國演義》在後期的廣泛傳播。
但也正是因為小說太深入人心,以致於很多人把演義中的故事都當成了真實的歷史。殊不知《三國演義》是七分真三分假,並不是史書。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事跡,真實的情況卻並不是那樣。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關公關二爺。
關羽,字雲長,是劉備陣營的重要大將。一把青龍偃月刀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在當時難逢敵手,而且忠肝義膽,為三國當中的「義絕」。但是如果告訴你關羽的這些輝煌事跡,真實的歷史卻都和他沒關係,你會不會大吃一驚呢?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關羽最廣為人知的五件大事,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一、桃園三結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小說中第一回就提到的事,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是三弟。三兄弟的情義從始至終都未改變,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甚至成為很多人義結金蘭的典範。
但是正史卻從未記載過三人有結拜之事,只是說感情比較好,像兄弟一樣。而且年齡順序也是關羽最大,劉備次之,張飛最小。
二、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是小說中的一個經典情節,當時董卓兵多將廣,實力最強,擅權朝政,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之。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在陣前耀武揚威,諸侯軍先後派出俞涉、潘鳳等大將,但都被華雄在幾回合內斬殺。
正當袁紹感嘆自己手下大將顏良、文丑不在時,還未出名的關羽主動請纓前去迎戰華雄,在溫酒未冷的極短時間內將華雄斬於馬下,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但是正史上整件事和關羽基本沒什麼關係,是江東猛虎孫堅打敗的華雄。而三國演義卻把孫堅寫成了華雄的手下敗將,完全是為了凸顯關羽的神勇啊。
三、過五關斬六將
劉備軍被曹操打敗後,劉關張失散。關羽被曹操奪了下邳,曹操勸降關羽,關羽與曹操約定三個條件後方才投降。曹操十分喜愛關羽的忠勇,封其漢壽亭侯,贈金帛美女、錦衣戰袍和千裡赤兔馬。對於曹操的所作所為,關羽感激歸感激,但是在知道劉備的下落後還是毅然前往。
由於沒有曹操的通行令,關羽一路受到層層阻攔。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最終完成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事跡。
但是正史上只說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往河北尋找劉備。關羽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本應走最近最快的路線,但是按照關羽過五關的路線:關羽先是傻乎乎的往西北方向猛跑,一直到了洛陽,也許是關二哥看見滔滔黃河猛然醒悟自己走錯了方向,於是又改往東北方向,一路經過汜水關、滎陽,到達東郡渡河。
關羽作為當時的名將,顯然不太可能是路痴,這一個大大的拐彎只能是作者虛構的。而且關羽殺的六位將領史書也沒有記載,他們的出場只是為了挨關老爺一刀,再次襯託關羽的勇武。
四、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佔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雙方劍拔弩張,各派兵爭奪,眼看孫劉聯盟就要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邀關羽當面商談,關羽為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單刀赴會。席間關羽的氣勢完全壓倒魯肅,最後平安而歸。
但是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所以「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五、華容道義釋曹操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這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軍隊大敗,率殘兵敗將從華容道狼狽逃命,而關羽奉諸葛亮之命,早已在這裡等候多時。但是關羽是個恩怨分明的人,想起當日曹操的許多恩義,不覺動心,再加上曹操的哀求,最終放走曹操一行人馬。
經常會有人說假如關羽華容道沒有放走曹操會怎麼怎麼樣,但是這段歷史卻是虛構出來的。曹操敗逃確實走的華容道,不過沒有關羽,而是劉備去攔截的,但是劉備晚到了幾個小時,所以曹操順利逃脫。
而且在當時孫權強、劉備弱的情況下,劉備不會殺死曹操,他需要曹操的勢力制約孫權,這樣他自己才能逐漸強大。所以說是諸葛亮和劉備,考慮了赤壁之戰後的天下大勢,他們才是放走曹操的主謀。
關羽的這些事跡繪聲繪色,真的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雖然在歷史上對關羽的評價很高,但是他死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沒達到全民偶像的地步,直到明代隨著小說和評書在民間迅速流傳,關羽逐漸被神化,民間被尊為「關公」。清朝更是將關羽推崇為「武聖」,名氣完全超過了武聖嶽飛。
關羽泉下有知的話,一定會謝謝羅貫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