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2021-01-08 騰訊網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並不完全是歌舞昇平的朝代,戰火紛紛、動蕩不安的年代也不少,但世人往往對大一統的和平朝代比較熟悉,像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事件,讓不少人感到陌生。然而,同為亂世的三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時代,即使沒讀過史書的人,也能說出很多三國時期人物,比如曹操、諸葛亮以及武聖關羽等。

三國之所以被後人熟知,除了人才輩出的原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功不可沒,他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演義終歸是演義,雖然寫作手法高超,對人物和事件描寫生動形象,但與正史記載還是有些出入,可謂七分真三分假,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演義中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犀利,義字當頭的關羽,奸詐無比的曹操,扎心仁厚的劉備,有勇有謀的張子龍,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令人難忘的故事。另外,智謀過人的諸葛亮,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千百年來鮮有人出其右,堪稱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不在江湖上千年,江湖依舊有他的傳說,其魅力可見一斑。

或許羅貫中也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文筆之下,處處體現對諸葛亮的崇拜,為此不惜無中生有,把原本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或者別人的成就,歸為諸葛亮的手筆。比如赤壁之戰,主角應該是大都督周瑜,空城計和八陣圖,是羅老先生杜撰的。

作為正義的化身,諸葛亮執法甚嚴,無論何人違背軍令,絕不會心慈手軟,最著名的莫過於揮淚斬馬謖之典故。馬謖因給予立功,把諸葛亮的再三叮囑拋之腦後,不聽副將王平勸告,擅自行動,結果街亭落入敵手。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夷陵之戰慘敗,蜀國受到極大打擊,劉備在悔恨交加中病逝,諸葛亮肩負起前所未有的重擔。經過短短幾年休養生息,蜀國實力大增,是時候與曹魏算帳了,於是請求揮師北伐。求情只是走個流程,劉禪立馬答應,蜀軍浩浩蕩蕩出發,諸葛亮制定戰略部署,點兵點將,把最重要的關隘,交由愛將馬謖鎮守。

在此之前,馬謖沒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缺乏實戰經驗,只不過喜歡談論兵法,深得諸葛亮器重。劉備活著的時候,對馬謖就有看法,擔心他紙上談兵,死前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對於劉備的擔憂,諸葛亮並未在心上,反而認為馬謖值得培養。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向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在重用馬謖這件事情上栽了跟頭。當蜀軍形勢一片大好時,戰略要地街亭失守,為把損失降到最低,諸葛亮只能下令退軍,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按照演義裡的說法,雖然諸葛亮不忍心殺掉馬謖,但不殺他不足以服眾,最後揮淚斬了他。

翻閱史書,筆者也找到類似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如此就能證明馬謖被問斬了嗎?凡事講究證據,不可過於草率。《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上面這句話不難理解,馬謖失街亭後,果斷畏罪潛逃,向朗作為丞相長史,竟然知情不報,諸葛亮怪罪於向朗,直接將他罷免。也許你沒聽過向朗的名字,但他的侄子向寵不簡單,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

而在《三國志·馬良傳》中,又有「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的記載,意思是說,馬謖死在獄中,並非被當眾斬首。眾所眾知,《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理應非常嚴謹,但為何對馬謖的結局的說法相互矛盾呢?第一種是被諸葛亮處死,第二種是畏罪潛逃,第三種是死於獄中。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等

相關焦點

  • 馬謖失街亭回來請罪,在缺少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何還要斬馬謖
    《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前半段《孔明揮淚斬馬謖》,說的是諸葛亮退回漢中,先喚王平人帳責問,王平述說了馬謖不聽勸阻,在山上紮營,失守街亭的經過。孔明喝退了王平,又喚馬謖人帳,馬謖自縛跪於帳前。諸葛亮數其失地陷城之罪,然後說:「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掛心。」叱左右推出斬之。
  • 馬謖大意失街亭,他是怎麼死的,真是被丞相在軍門斬首的嗎
    馬謖是三國時候的一個小人物,但是他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三國演義》裡面精彩的描寫讓我們想不記住這個人都難,說起他,映入腦海的就是他那紙上談兵的空談,和失去街亭之後從容自若唱一出空城計的諸葛亮,當然也有人說諸葛亮明知馬謖最愛紙上談兵但是仍然讓他去街亭本就是諸葛亮的失誤,今天我們不討論丞相的對錯
  •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
    「揮淚斬馬謖」這個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估計大家都知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為了表示自己的信任,便特意將弟子(諸葛亮對他亦師亦友)馬謖放在了街亭。原因是街亭並非主戰場,但是又非常關鍵,因為守住街亭就能擋住曹魏增援主戰場的援軍。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一旦張郃切斷了蜀軍的退路,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就不僅僅只是損失了街亭蜀軍這麼簡單,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在得知馬謖戰敗後,諸葛亮當機立斷選擇了撤退。 所以因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是典型的因果關係,如果反過來說,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能成功嗎?
  • 街亭失守後,看重馬謖的諸葛亮,卻為何一定要殺了他?
    但有的人一直順風順水卻因為一次敗仗就從天堂跌落地獄,三國時的馬謖便是這樣的一位悲劇人物。少年英才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出身荊州名士家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家長兄馬良與諸葛亮是稱兄道弟的朋友,對小自己十歲的馬謖,諸葛亮可是大哥帶小弟的模式,一直帶在身邊。《三國志》裡也說馬謖「才器過人」。
  • 倘若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的北伐就能夠成功了嗎?
    對於諸葛亮而言,北伐是他人生後半段的唯一目標。為了北伐大業,諸葛亮鞠躬盡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了出去。但很遺憾,北伐多年卻沒有任何的進展,實在是令人惋惜。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惜,最後馬謖壞事了,他丟掉了蜀軍的糧道街亭。
  • 馬謖痛失街亭,街亭又是現在的哪裡?位置為什麼如此重要
    但是耐不住馬謖的苦苦哀求、屢次請戰,諸葛亮最終任命了參軍馬謖領導諸軍,並於軍事重地-街亭防禦曹魏名將-張郃的進攻。臨行前,諸葛亮曾擔心馬謖,而對他細細囑託。但馬謖還是迷之自信,他並沒有聽從諸葛丞相的告誡,大張旗鼓的進駐還遠離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不是佔據山下的城鎮。他的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沒有接納。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的沒有被司馬懿識破嗎?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羅貫中老師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之上創作的一個故事。雖然這段故事並不全是真實的,但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老師也比較尊重歷史,並沒有改變歷史上真正的三國時期戰役的勝敗結果。 那麼與諸葛亮同樣智慧超群的司馬懿沒有看出來這是「空城計」嗎?
  • 謊報軍情的李嚴只是廢為平民,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殺掉馬謖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中的名場面。諸葛亮因馬謖痛失街亭之後,不顧他人勸阻,揮淚處死了心腹愛將馬謖,並因戰敗自貶為右將軍。趙雲也因此次戰事失利被貶為鎮軍將軍。不少人都將此事當作諸葛亮處事公平的範例,實則不然。諸葛亮的確處事公允。
  • 街亭不輸,諸葛亮贏不了魏國?老玩家將《三國志11》用於馬謖
    公元諸葛亮首次出版祁山,以擊敗剛剛被新皇帝取代的魏國,具有強大的國力。當前線慢慢延伸到魏國地區時,他們來到了士兵們不得不戰鬥的街亭。結果,諸葛亮派他的愛將馬謖守衛街頭亭,結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策略,為了佔領山頂,他甚至放棄了水源,最後,這座山被圍困,山上的水終於被切斷了。
  • 別再笑話馬謖了!看看街亭的地形地貌,並沒那麼好守
    劉備去世後,兒子劉禪繼位。此時的蜀漢,在實際意義上進入了「諸葛亮時代」。在曹魏的眼中,蜀漢似乎已經不足為患,所以並不是很重視這個對手。之後,曹魏便將主要兵力都用在了東吳身上。不過,敵人的無視或許也是發展自身的機會,諸葛亮又豈會不懂,他抓住了這次機會,開始了讓曹魏意想不到的第一次北伐。
  • 守街亭很重要,為什麼諸葛亮不用趙雲,而是用沒有經驗的馬謖?
    諸葛亮守街亭,不用趙雲,魏延,姜維,而用沒帶兵經驗的馬謖,其實是當時諸葛亮覺得派以上三人都不合適,派馬謖有諸葛亮自己的想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趙雲,鄧芝作為疑兵,佔據箕谷,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諸葛亮才得以收復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就是說趙雲在箕谷大戰曹真,沒有在諸葛亮身邊,《三國演義》裡趙雲在諸葛亮身邊,但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演義的,派趙雲守街亭就篡改歷史了,所以不能派趙雲守街亭。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然而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蜀軍真的就不會被迫撤退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另一路大軍同樣敗了,這就是由趙雲統領,鎮過箕谷的一路。這個時候,因為街亭已失,諸葛亮已經在退兵了,所以曹真沒有繼續追擊,但是如果街亭不失呢?曹真一定會繼續進攻的,因為過了箕谷,便是褒中和南鄭,是蜀軍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就算曹真無法拿下,只要簡單的包圍,諸葛亮就得乖乖撤退。所以如此算來趙雲的失誤並不比馬謖小太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戰後總結的時候,才會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去了?
    這個白眉說的是馬良,馬良是劉備稱帝之後封的第一個侍中,是劉備的近臣,因為馬良的才能深得劉備信任,而馬謖就是馬良的親弟弟。馬良戰死於夷陵之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在諸葛亮南徵南中的戰役中,馬謖給諸葛亮出了很好策略,最終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地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 諸葛亮手下大將很多,哪些人能夠守住街亭呢?唯有這四人可以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是大好局面,結果最後因為街亭的丟失,導致了全盤崩潰,只能從隴右撤軍,回到成都,第一次北伐也就這麼宣告失敗了。而失敗的罪魁禍首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就是諸葛亮的心腹愛將!那麼假如諸葛亮派其他人去守衛街亭,能守得住嗎?
  • 諸葛亮讓一個幾乎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是當時最好的決策
    既然任務簡單,其實王平去就可以了,加上馬謖,本意是讓這個參謀(未來的軍事接班人)到前線去歷練一下,同時也和中高級將領接觸接觸。這次的任務本應該是王平掛帥,馬謖是監軍,諸葛亮礙於某種考慮,讓馬謖掛了帥。萬萬沒想到,馬謖改變了既定方針,按照準備擊敗魏軍進行布陣。北伐以來,一直很順利,大家都有戰功入帳,馬謖不禁心癢難耐,準備也漏個臉。
  • 如果馬謖在街亭擋住了張郃,北伐能成功嗎?能否改變三國局勢
    但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卻因馬謖的丟失街亭而功敗垂成。如果當時馬謖在街亭擋住了張郃,不讓街亭落入曹魏之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三國的局勢是否會因此而發生改變?223年,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休養生息了幾年,等蜀漢的國內局勢穩定,國力恢復後,諸葛亮在228年,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 馬謖和魏延的背後:諸葛亮和劉備的識人差距在哪?主公就是不一樣
    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摻雜個人情感馬謖是馬良的幼弟,諸葛亮因為和馬良關係交好,在馬良死後,便將馬謖視為自己的兄弟。馬謖為人聰慧,這點毋庸置疑。也因此讓諸葛亮覺得馬謖很有才,經常與馬謖一起談論用兵之道。當年,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時,馬謖送行。諸葛亮向其詢問建議,馬謖說,適合智取攻心不適合強攻。諸葛亮聽完,覺得馬謖想法和自己一致,從心中讚嘆馬謖的才幹。
  • 陳壽為何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原來他認為街亭之敗,主要怪諸葛亮
    【蜀漢街亭之敗究竟為什麼?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可信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蜀漢時曾為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事於宦官黃皓,多次遭到貶黜。他頗崇仰丞相諸葛亮,認為其是「識治之良材,管、蕭之亞匹」;不過他又指出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 如果馬謖在街亭居高臨下全滅張郃,他的地位會有多高?
    如果這,如果那,不用說是歷史觀不對,可真的讀史方法有問題,或是真無知。就如這個問題,還要假設馬謖擊敗張郃,還不如問問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一統天下,會不會取劉禪而代之來得更刺激。看過地形圖,就應該知道,街亭那兒根本做不到演義中所謂「當道紮寨、以據魏軍」,反而只有在小山上,可能還有點地利優勢,所以有人給馬謖叫叫屈,還情有可原。演義是依據馬謖因不符亮之調遣被斬的記載,拍腦袋想出了紮寨位置這樣的細節,一傳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