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手下大將很多,哪些人能夠守住街亭呢?唯有這四人可以

2020-12-05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是大好局面,結果最後因為街亭的丟失,導致了全盤崩潰,只能從隴右撤軍,回到成都,第一次北伐也就這麼宣告失敗了。而失敗的罪魁禍首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就是諸葛亮的心腹愛將!那麼假如諸葛亮派其他人去守衛街亭,能守得住嗎?

馬謖

馬謖其實也並非是一無是處之人,他還是比較有才學的人,而且常常和諸葛亮討論謀略,深得諸葛亮的喜歡。劉備去世前,曾經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是個言過其實之人,不過在諸葛亮看來,當時的蜀漢經過荊州、夷陵兩場大敗,人才損失嚴重,像馬謖這種已經算是很好了!所以他才會看重栽培馬謖,將馬帶在身邊歷練,不過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看重,馬謖自己都開始飄了,認為除諸葛亮以外,他就是軍中第二人,結果在街亭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導致蜀漢勸降崩潰。

馬謖言過其實,那麼除了他,諸葛亮手下還有哪些人能夠守住街亭呢?其實當時雖然蜀漢元氣大傷,但是手中還是能拿得出一些大將的,而這些大將中,趙雲、魏延、姜維、王平就完全能夠守住街亭。接下來我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

守衛街亭的目的

諸葛亮派去守衛街亭,其實目的並非要殲滅來援曹軍,而是要拖延阻礙曹軍的步伐,等諸葛亮徹底吃下隴右三郡,再率大軍前來決戰。然而馬謖卻錯誤的預估了諸葛亮的目的,想要一戰殲滅來援曹軍。這怎麼可能辦到呢?魏國國力強大,軍隊眾多,根本就沒有殲滅的可能。所以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在險要地帶駐守士兵,在大路上修築城池營寨,一步一步的抵抗,拖住魏軍的步伐。只要用這種穩妥的紮營方法,延緩魏軍的腳步,就已經算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等到諸葛亮大軍前來,就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結果馬謖把主力部隊拉到了山上,放棄了險關、放棄了穩紮穩打的方法,想要引誘司馬懿張郃前來攻山,卻沒料到人家都是久經戰陣的名將,很快地發現了蜀軍的弱點,只是圍而不攻。最終,蜀軍缺水,潰敗而逃。

演義原文: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王平

馬謖紙上談兵,錯誤了預估了敵我形勢導致了最終的潰敗。如果當初聽從王平的意見,在大路上築起城池抵擋,那麼魏軍想要通過,就必須得攻城,這樣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拖住魏軍,延緩魏軍的行軍速度,反正蜀軍是堅守的一方,根本不急於作戰,優勢在蜀軍這一方,只要堅守到諸葛亮大軍前來,就屬於成功的完成了任務。馬謖那種紮營在山上,完全起不到阻礙魏軍的作用。

姜維

姜維是蜀漢後期難得的軍事人才,當他還在曹營手下做事時,他就成功地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還趁機伏擊了趙雲,在整個演義書中,能識破諸葛亮計謀的人還真的是不多,足見姜維的聰明之處。而且姜維這個人久經戰陣,並非是一個紙上談兵之人,在面對街亭那種局勢下,應該會採取正確的措施,打好這場阻擊戰。

魏延

魏延的能力完全不用懷疑,除諸葛亮外,他才是蜀軍中真正的第二人。他的軍事才能,連諸葛亮都不得不佩服。在三國後期,名將凋零的情況下,成為了天下間少有的名將,連劉備和諸葛亮都曾經誇讚過,而蜀漢中,只有魏延的才能是完全足以抵擋的。由他領軍,守衛住街亭,想必也是輕而易舉。不過由於之前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對他的用兵有了些許懷疑,所以沒有讓他做主帥,守衛街亭。

趙雲

趙雲作為此時還碩果僅存的名將,當然也具備守衛街亭的實力。不要認為趙雲只是武力強,其實他的軍事能力也不弱,他三次單獨領軍,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只不過因為他長期做劉備的護衛,所以他的軍事才能被掩蓋了。如果由他守衛街亭,以他這麼多年的戰場經驗,肯定能很好的阻擋住魏軍。

總結

馬謖丟失街亭,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不聽諸葛亮的命令,不顧戰場實際、自作主張紮營山上,這也是大家所說的紙上談兵了。稍微有些戰場經驗的人,都不會犯下的那種錯誤。而趙雲、魏延、姜維、王平久經戰陣,擁有豐富的戰場經驗,完全能夠守衛住街亭!

(本書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所以因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是典型的因果關係,如果反過來說,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能成功嗎? 可以肯定地說,能成功,道理很簡單,如果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曹魏在關中的主力軍隊無法通過街亭和上邽進入隴西,那麼原本屬於曹魏的隴西五郡只有本地的郡縣兵去抵抗諸葛亮北伐的蜀漢軍主力,隴西五郡是根本無法抵抗蜀軍主力的,這是地方保安部隊與蜀漢正規軍之間的對戰,郡縣兵人數少,戰鬥力差,結果毫無懸念,諸葛亮將會成功奪取隴西五郡,完成他第一次北伐的軍事目的。
  • 倘若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的北伐就能夠成功了嗎?
    諸葛亮沒辦法,只能放棄了所有的戰果,狼狽不堪撤回益州。後世人普遍認為,馬謖是罪人。因為倘若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就能夠發揮他的聰明才智,這樣一來北伐就能夠成功了。事實上,這種觀點實在是太書生氣了,對於戰爭的分析也太表面化了。它不像是在電腦上玩兒戰爭遊戲那樣,造出一堆坦克就可以碾壓對手。
  •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
    「揮淚斬馬謖」這個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估計大家都知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為了表示自己的信任,便特意將弟子(諸葛亮對他亦師亦友)馬謖放在了街亭。原因是街亭並非主戰場,但是又非常關鍵,因為守住街亭就能擋住曹魏增援主戰場的援軍。
  • 諸葛亮讓一個幾乎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是當時最好的決策
    這次守街亭其實是個簡單任務,不需要擊敗魏軍,只需要守住,給蜀軍主力爭取時間。既然任務簡單,其實王平去就可以了,加上馬謖,本意是讓這個參謀(未來的軍事接班人)到前線去歷練一下,同時也和中高級將領接觸接觸。這次的任務本應該是王平掛帥,馬謖是監軍,諸葛亮礙於某種考慮,讓馬謖掛了帥。
  • 諸葛亮五次北伐,手下多少大將戰死沙場?至少這四位都難逃厄運
    除去以上五位,我還從《三國志》中找到:張休、李盛、吳懿、王平、鄧芝,這五位,不過要告訴大家一點,這是北伐中損失的將領,並非戰死沙場大將。接下來來為大家分析本人的觀點,來告知大家北伐中戰死的大將。 張休、李盛、馬謖均死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 蜀漢只有一人能守街亭,可惜孔明不用,否則張郃將提前三年退休
    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的戰法,在曹魏毫無防範的情況下,一舉奪得到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為諸葛亮北伐贏得了少量軍資,並且為蜀漢賺得了三郡百姓,可謂大功一件。然而當諸葛亮再圖長安時,必須要有位得力的大將守住咽喉要地街亭,才能讓這次北伐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如果街亭失守,恐怕想要撤回都已成夢想。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去了?
    馬良戰死於夷陵之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在諸葛亮南徵南中的戰役中,馬謖給諸葛亮出了很好策略,最終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地平定了南中的叛亂。當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用兵時,就面臨如何用人的問題,蜀漢政權自劉備去世,大批人才隕落,老一輩的將領只剩下個趙雲,蜀漢能夠擔當獨立任務的將領只有魏延、吳懿,當時王平在軍中資歷較淺,只是個牙門將軍,而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投降。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敗得有多慘?損失了11員大將?
    話說這一段時間的東吳,也確實抗下了曹魏的重拳出擊,不容易啊!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就在眾人都以為蜀漢不行了的時候,諸葛亮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雖然不少人詬病,說諸葛亮勞民傷財,但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諸葛亮的做法,諸葛亮北伐,實際上是完全正確的。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滾滾歷史長河中,英雄豪傑之名數不勝數,但是以草包留名之人少之又少,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又兩個人,一個是戰國時期的趙括,不僅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的性命,導致趙國一蹶不振,還因此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罵名。而另一個便是東漢末年蜀國參軍馬謖了,街亭之戰的失敗,同樣是斷了蜀國北伐的根基,從此以後蜀國再也沒能走出西川一步。
  • 馬謖失街亭回來請罪,在缺少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何還要斬馬謖
    一種意見認為: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馬謖被斬主要是因為「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鄰所破」。所謂「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就是違背了諸葛亮的指揮意見,自行其是,舉動不合適,因而招致了慘敗。那麼,馬謖究竟在哪些問題上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意見去辦而「舉動失宜」呢?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此人兩次擊退張郃
    正史中,張郃是一員驍勇善戰的猛將,軍事能力非常高,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張郃的評價都是非常不錯的,認為他是當世名將。很多人甚至認為,蜀漢除了魏延這種大將,基本是沒人能擋得住張郃的進攻,不過本文認為,除了魏延,其實蜀漢還有一人能抵擋得住張郃,這人就是王平!
  • 陳壽為何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原來他認為街亭之敗,主要怪諸葛亮
    後人對陳壽所說的諸葛亮之「短」,頗不以為然,於是有人懷疑《三國志》算不算是一部史 。就事論事,其實這是冤枉了陳壽。為什麼後人中有很多不願意聽信史家議論諸葛亮之「短"呢?看來,這多少與崇拜偉人的信念有關。一般人總想把偉人裝扮成完美無缺的神。當然,作為政治家,諸葛亮的確是人傑。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最終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創立蜀國基業。
  • 諸葛亮北伐時期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誰?
    張郃在數次抵禦諸葛亮入侵的時候,表現堪稱完美,如街亭之戰擊退諸葛亮的大將馬謖,讓蜀漢大軍陷入了被動。在戰場上張郃單挑更是如無人之境,蜀漢陣營中諸葛亮僅能派出魏延才有希望與張郃打個平手,除此之外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可派。
  • 如果馬謖在街亭擋住了張郃,北伐能成功嗎?能否改變三國局勢
    但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卻因馬謖的丟失街亭而功敗垂成。如果當時馬謖在街亭擋住了張郃,不讓街亭落入曹魏之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三國的局勢是否會因此而發生改變?223年,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休養生息了幾年,等蜀漢的國內局勢穩定,國力恢復後,諸葛亮在228年,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 馬謖和魏延的背後:諸葛亮和劉備的識人差距在哪?主公就是不一樣
    可惜諸葛亮對馬謖摻雜了個人情感,從小和馬家相識,看待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兄弟一樣。聽到他談論一些用兵之法,就難免覺得其才能出眾,卻忽略了馬謖其實只是紙上談兵,到實地作戰時只是個拖後腿的。也因此,到了後來北伐,諸葛亮放棄了可以選的魏延、鄧芝等有實踐經驗的將領,選擇了馬謖去守重地街亭。這一失誤,造成後世悲嘆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或者趙雲去守街亭,反而派馬謖去呢?
    文臣方面,則是以參軍向郎為首,帶領馬謖、楊儀、費禕等人,武將方面則以中領軍、鎮東將軍趙云為首,攜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鎮北將軍魏延、關中都督前將軍吳懿、後將軍劉琰、領軍吳班、平北將軍馬岱、將軍高翔、袁綝、陳式,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裨將軍王平等人,可以說,這絕對是當時蜀漢的豪華陣容了。
  • 《三國演義》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戰張郃呢?
    張郃是曹魏的老將了,也是當年曹操麾下活得最久的大將,同時也是蜀漢最忌憚的曹魏大將,那麼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不派文武雙全的姜維對付難纏的張郃呢?比如說街亭之戰要是姜維守的話,肯定不會像馬謖如此。但是,那時姜維剛剛加入蜀漢,連老母親都沒安排好(失街亭後才把姜維母親進入漢中《第九十五回》)。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然而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蜀軍真的就不會被迫撤退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另一路大軍同樣敗了,這就是由趙雲統領,鎮過箕谷的一路。這個時候,因為街亭已失,諸葛亮已經在退兵了,所以曹真沒有繼續追擊,但是如果街亭不失呢?曹真一定會繼續進攻的,因為過了箕谷,便是褒中和南鄭,是蜀軍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就算曹真無法拿下,只要簡單的包圍,諸葛亮就得乖乖撤退。所以如此算來趙雲的失誤並不比馬謖小太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戰後總結的時候,才會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司馬昭很清楚其中原因
    以劉備為首的蜀國的謀士是諸葛亮,以曹丕為首的魏國的謀士是司馬懿。著名的故事——空城計就發生魏國和蜀國之間,確切的說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卻停止了伐蜀,這是為什麼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後人對司馬懿最真切的評價。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兵力,糧草皆無多少剩餘,劉備率兵退白帝城後病死於白帝城,這才有了白帝城託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