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淚斬馬謖」這個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估計大家都知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為了表示自己的信任,便特意將弟子(諸葛亮對他亦師亦友)馬謖放在了街亭。原因是街亭並非主戰場,但是又非常關鍵,因為守住街亭就能擋住曹魏增援主戰場的援軍。
但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一意孤行的馬謖不聽老將王平勸告,最終導致大軍被前來增援的張郃全部剿殺,同時還間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我們當代的許多歷史愛好者,對於馬謖及街亭的理解都有這樣一種偏差,即馬謖如果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草包將軍,並且還能按照計劃來將張郃擋在街亭,那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有可能直接成功。
其實這種觀點和理解在筆者看來,應該都是受了小說《三國演義》的誤導,原因是正史上的記載可從來都沒有說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奔著滅亡魏國去的(正史記載的第一次北伐目標可以理解為四個字,全據隴右)。
接下來我們言歸正傳,假設說馬謖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能否成功。備註,這裡我們以正史觀點為標準,即諸葛亮的北伐核心是佔領整個隴右地區(隴右與關中合併為雍州,隴右共有五個郡)。
其一,街亭並非唯一關鍵
前文提到, 當代的很多歷史愛好者都以為,守住街亭就能阻擋曹魏大軍增援隴右。但其實這種觀點是錯的,先不說正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街亭有能完全擋住魏軍的能力,單說這個現實就已經很直接了。根據史料記載,從關中進入隴右一共有三條路可走,最遠的是陳倉渭水道,中間距離的是關隴大道,最近的則是街亭所屬的番禺道。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曹魏援軍是有著三個增援選擇的,那麼諸葛亮又憑什麼能判斷,曹魏援軍就一定會走最近的番禺道呢?畢竟諸葛亮能想到的點,難道人家曹魏的張郃和郭淮就想不到嗎?
另外筆者還想補充一點,根據史料《三國志》記載,當諸葛亮佔據隴右三郡時,曾有人傳消息給他,說是街亭南面的安定郡也想趁亂歸附,而距離安定郡最近的交通要道,則正是我們的街亭。所以這裡筆者猜測,馬謖去守街亭的一個主要原因應該也有這個,畢竟諸葛亮這次北伐的目標就是全據隴右,而全據隴右自然包括隴右的人口(蜀漢是真的缺人)。
其二,貧窮限制了當下
同樣根據史料記載,當諸葛亮親率大軍出漢中並直取隴右時,雖然短暫地將雍州刺史郭淮給逼退了,但隨著曹魏三路大軍的南下,此時的諸葛亮又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即他該如何選擇。當時諸葛亮的主力全部都在隴右三郡附近,而曹魏的三路增援大軍則分屬三路,其中張郃的一路在街亭,曹真的一路在箕谷,曹叡(魏明帝)親率的一路在長安。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當時如果諸葛亮的大軍真的佔據了隴右五郡,那麼他該如何面對後來的張郃及曹真呢?事實很明顯,就算諸葛亮佔據了隴右五郡,他最終也不得不撤退,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擋住曹魏的援軍。這裡筆者有一個觀點,當諸葛亮剛進軍隴右的時候,曹魏其實是不知道他真正意圖和真正兵力的,因而他們對於下一步該如何走會有一個短暫的抉擇。
這個抉擇時間諸葛亮顯然是知道的,而且他最缺的也就是時間。所以諸葛亮選擇富貴險中求,他特意讓馬謖去了最近的街亭,並親率大軍守住街亭,從而給張郃一種我就等你走這條近路的感覺。如果說馬謖真的紮好營地,擺好架勢,那麼筆者覺得張郃還真的未必敢走這條路,因為街亭本身也確實算個險地。
這裡或許會有朋友想,如果馬謖擋住了張郃,那麼諸葛亮自然是有很大把握佔據整個隴右,屆時自然可以完全派兵將隴右的三條道路全部擋住,那樣就算曹魏來了也是僵持。而隴右自古就是產糧地,所以僵持也不害怕。如果有這樣想法的朋友,筆者只想說還是小看了曹魏。
當年漢光武帝劉秀為了討伐隴右軍閥隗囂,不惜派大軍明面上走番禺道,暗中卻伐山開道從野外直取隴右。既然這裡有劉秀的珠玉在前,那張郃等人又為何不能木櫝在後效仿效仿呢?而且,諸葛亮將大軍全部派出來討伐隴右,那漢中必然空虛,而另一線的曹真已經擊敗了趙雲,屆時誰又能保證曹真不會按照諸葛亮的老路直取漢中呢?
最後,關於「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給出的答案是很殘酷的,即不能。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街亭並非唯一的關鍵,這個就是說無論街亭能不能守得住,曹魏都可以從其他地方支援隴右;第二個是蜀漢的貧窮限制了他們的當下行動,這個則是說如果諸葛亮不退兵,那麼曹魏援軍一到,則必然是一場兩敗俱傷的近身廝殺。而且誰也不能保證,在另外一面的曹真會不會直取漢中,畢竟他背後有著親臨一線的曹叡做支援。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四庫全書》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