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後,看重馬謖的諸葛亮,卻為何一定要殺了他?

2020-12-14 思維歷史v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臨江仙》作為經典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在楊洪基老師低沉悲壯的歌聲中娓娓道來,道盡千古多少的英雄豪傑。

雖說一勝一負實乃兵家常事,歷史上有不少人一生敗多勝少最終反而登上人生巔峰,遠的如漢高祖,近的也有曾國藩,前者在楚漢爭霸中可謂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家室都丟了,最終成功翻盤開創兩漢四百年的天下。後者幾次被太平天國石達開重創,羞愧得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後來總結經驗教訓剿滅了太平天國,成了「中興第一人」。但有的人一直順風順水卻因為一次敗仗就從天堂跌落地獄,三國時的馬謖便是這樣的一位悲劇人物。

少年英才

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出身荊州名士家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家長兄馬良與諸葛亮是稱兄道弟的朋友,對小自己十歲的馬謖,諸葛亮可是大哥帶小弟的模式,一直帶在身邊。《三國志》裡也說馬謖「才器過人」。

作為荊州集團的一員,馬謖跟隨劉備入蜀,後來當過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越雋在今天川滇交界,當時是漢夷交接的一個地區,馬謖能在這裡當太守,應該說他是有能力的。

《三國志》裴注引《襄陽記》記載馬謖對南徵的諸葛亮獻上一個戰略:「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他的建議平定了南方,為蜀國的南部邊疆帶來了長久的和平,這一刻無疑是馬謖最高光的時刻。

兵敗街亭,下獄論死

諸葛亮與馬謖關係之好連惜字如金的《三國志》也記道:「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然而正是這位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英才,卻最終辜負了他的厚望。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帶領大軍扼守戰略要地街亭,結果為魏國統帥張郃所大敗,導致原先一股銳氣的蜀漢大軍士氣重挫,無功而返。

戰敗的馬謖最後被斬首示眾,《三國演義》中將這一幕寫成了精彩的「揮淚斬馬謖」。可憐的馬謖,名字登上《三國演義》目錄裡總就兩回合,前一回合打敗仗,後一回合就被斬了。

馬謖該不該殺?

如果問馬謖該不該殺,筆者認為當在可殺可不殺之間。

不是現代才有軍事法庭,古代也有,漢代軍法深嚴,打敗仗回來被問罪殺頭是常有的事。沒有打敗仗,僅僅是「誤期」,都是死罪。西漢時近衛出身還救過衛青的公孫敖,先是和匈奴交戰戰敗,被論死罪,交罰金才免死。後來和霍去病出徵,因為迷路耽誤了戰機,回來後又被論死罪,還是交罰金才免死。最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的最後下場,便是因為率軍出徵迷了路,不想上亭對質的他心灰意冷地索性自刎。

馬謖街亭一場戰敗,導致諸葛亮原本成果最為豐厚的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該不該殺,自然是該殺的。但若問是否一定要殺,那就真的未必,因為實際在這之中,還有最大的責任人。

最大的責任人是誰?

毫無疑問,最大的責任人便是諸葛亮自己。

《孫子兵法》第一句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論持久戰》中毛主席也談到過戰爭中的決戰的問題,認為國運的戰略決戰應該根本避免。原本蜀漢就是以弱敵強,在戰場上,諸葛亮就應該更加小心謹慎。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

《三國志》裡說道這段的時候直接點明,諸葛亮你不是無人可用。而且陳壽這裡給出的兩個人名非常的巧妙,都是諸葛亮可以用的人,兩人都不是益州的本地勢力。魏延不用說,是劉備的舊部,忠誠可靠。而吳壹,最早是跟隨劉璋的父親劉焉入蜀,是「東州士」的一員,和益州本地勢力也有矛盾。這兩人和出身荊州集團的馬謖一樣,都不是在本地盤根挫折的大山頭,哪怕用他們也不用擔心成尾大不掉之勢。

對面魏國統帥張郃是魏國的宿將,他不是《三國演義》裡夏侯楙這種怯而無謀的官二代,那真的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戰歷,甩馬謖十幾條街然而諸葛亮偏偏就用了馬謖,敗得慘了點,那怎麼辦?怪我咯!?

馬謖的確是可以不殺的,但不殺之後諸葛亮就為難了。諸葛亮的風格陳壽明確說了是一個賞罰必信的人。不殺馬謖那就等於偏私,破壞了國家的法度。

更慘的是,對馬謖,劉備曾經有過評價:「此人言過其實」,只是諸葛亮自己不以為然,對馬謖寄予了過高的期望,揠苗助長,賦予了超過其能力範圍的任務,導致了失敗。

…………

如果不殺馬謖,那等於是諸葛亮自己打臉自己,破壞了自己幾十年苦心營造的人設,這在古代可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可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甚至有多高都不為過,《左傳》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諸葛亮在蜀漢之中雖然一言九鼎,但也不是無敵的,國內自然也有反對他用兵的政治力量,一旦自己的形象翻車,對於已屆天命之年的他而言,再次北伐中原將遙遙無期!

學富五車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時候他也明白其實自己才是最錯的那個人,所以他才會流淚,並且在眾人的勸阻聲中依舊決意將馬謖斬首以昭示法度的尊嚴。哪怕是流著淚,自己挖的坑,還是要填!

結語

有一句評語對諸葛亮非常有名:「諸葛一生唯謹慎」。

謹慎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焦慮,這種焦慮很可能是由過去的過錯而引發,並且作用在當前使得自己應對未來的時候產生錯誤的預期,從而對自身的認知活動帶來幹擾。這樣子,良玉也會蒙塵。

可見,心理健康其實非常重要,它貫穿了人的一生。面對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及時自我調節很重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不要偏激地去看問題,宋朝蘇東坡流放嶺南時期,面對逆境尤能苦中作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豁達的心態是多麼重要!

相關焦點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馬謖因給予立功,把諸葛亮的再三叮囑拋之腦後,不聽副將王平勸告,擅自行動,結果街亭落入敵手。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夷陵之戰慘敗,蜀國受到極大打擊,劉備在悔恨交加中病逝,諸葛亮肩負起前所未有的重擔。經過短短幾年休養生息,蜀國實力大增,是時候與曹魏算帳了,於是請求揮師北伐。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馬謖失街亭回來請罪,在缺少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何還要斬馬謖
    街亭之敗,對諸葛亮的北伐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復失,蜀軍轉勝為敗,不得不退回漢中。諸葛亮的心情一定是很沉重的,為了嚴明法紀,重樹軍威,果斷地追究了這次戰敗的責任,其中直接負戰敗之責的當然首推馬謖。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一旦張郃切斷了蜀軍的退路,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就不僅僅只是損失了街亭蜀軍這麼簡單,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在得知馬謖戰敗後,諸葛亮當機立斷選擇了撤退。 可以肯定地說,能成功,道理很簡單,如果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曹魏在關中的主力軍隊無法通過街亭和上邽進入隴西,那麼原本屬於曹魏的隴西五郡只有本地的郡縣兵去抵抗諸葛亮北伐的蜀漢軍主力,隴西五郡是根本無法抵抗蜀軍主力的,這是地方保安部隊與蜀漢正規軍之間的對戰,郡縣兵人數少,戰鬥力差,結果毫無懸念,諸葛亮將會成功奪取隴西五郡,完成他第一次北伐的軍事目的。
  • 諸葛亮讓一個幾乎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是當時最好的決策
    既然任務簡單,其實王平去就可以了,加上馬謖,本意是讓這個參謀(未來的軍事接班人)到前線去歷練一下,同時也和中高級將領接觸接觸。這次的任務本應該是王平掛帥,馬謖是監軍,諸葛亮礙於某種考慮,讓馬謖掛了帥。萬萬沒想到,馬謖改變了既定方針,按照準備擊敗魏軍進行布陣。北伐以來,一直很順利,大家都有戰功入帳,馬謖不禁心癢難耐,準備也漏個臉。
  • 馬謖痛失街亭,街亭又是現在的哪裡?位置為什麼如此重要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次北伐中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同樣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故意說自己要從斜谷取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
  •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
    「揮淚斬馬謖」這個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估計大家都知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為了表示自己的信任,便特意將弟子(諸葛亮對他亦師亦友)馬謖放在了街亭。原因是街亭並非主戰場,但是又非常關鍵,因為守住街亭就能擋住曹魏增援主戰場的援軍。
  • 馬謖大意失街亭,他是怎麼死的,真是被丞相在軍門斬首的嗎
    馬謖是三國時候的一個小人物,但是他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三國演義》裡面精彩的描寫讓我們想不記住這個人都難,說起他,映入腦海的就是他那紙上談兵的空談,和失去街亭之後從容自若唱一出空城計的諸葛亮,當然也有人說諸葛亮明知馬謖最愛紙上談兵但是仍然讓他去街亭本就是諸葛亮的失誤,今天我們不討論丞相的對錯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結果他對上了魏國名將曹真,很快就被擊敗了。這個時候,因為街亭已失,諸葛亮已經在退兵了,所以曹真沒有繼續追擊,但是如果街亭不失呢?曹真一定會繼續進攻的,因為過了箕谷,便是褒中和南鄭,是蜀軍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就算曹真無法拿下,只要簡單的包圍,諸葛亮就得乖乖撤退。所以如此算來趙雲的失誤並不比馬謖小太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戰後總結的時候,才會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 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倘若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的北伐就能夠成功了嗎?
    對於諸葛亮而言,北伐是他人生後半段的唯一目標。為了北伐大業,諸葛亮鞠躬盡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了出去。但很遺憾,北伐多年卻沒有任何的進展,實在是令人惋惜。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惜,最後馬謖壞事了,他丟掉了蜀軍的糧道街亭。
  • 謊報軍情的李嚴只是廢為平民,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殺掉馬謖
    受到他處罰的李嚴、廖立不僅心服口服,而且在諸葛亮死後認為終身都不可能再被人任命為官了,足以看出諸葛亮對人的公平公正。可是,馬謖的事情的確是個例外,同樣的還有劉封。劉封是史書上明確記載被冤殺的。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封在逃回成都以後,只是被劉備責怪,並未到處死的地步。是由於諸葛亮考慮到未來劉備去世後,劉封難以駕馭,勸劉備以此為藉口殺掉劉封的。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或者趙雲去守街亭,反而派馬謖去呢?
    文臣方面,則是以參軍向郎為首,帶領馬謖、楊儀、費禕等人,武將方面則以中領軍、鎮東將軍趙云為首,攜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鎮北將軍魏延、關中都督前將軍吳懿、後將軍劉琰、領軍吳班、平北將軍馬岱、將軍高翔、袁綝、陳式,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裨將軍王平等人,可以說,這絕對是當時蜀漢的豪華陣容了。
  • 馬謖要是在街亭居高臨下全滅張郃,他的功勞有多大,北伐能否勝利
    此時魏國知道可能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不過趙雲的部隊在箕谷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魏軍也不敢馬上去救援隴右。魏明帝曹叡於是親自坐鎮長安,同時命曹真攻擊趙雲,張郃則率魏軍一部經隴山道去隴右。而諸葛亮命馬謖去守隴山道的西口街亭,以阻擋張郃。
  • 一出祁山,諸葛亮重用馬謖卻失守,可見劉備的識人之明
    當他初次拜訪這位小他20歲的後生時,僅僅只通報了劉備二字。好事多磨,直到第二年第三次拜訪,這位孔明先生才在家中酣睡。劉備是走投無路,也是求賢若渴;最終諸葛亮肯出山,我想更是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備的真情流露。為他贏得了一生最好的助手,最終孔明也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命隕五丈原。
  • 街亭不輸,諸葛亮贏不了魏國?老玩家將《三國志11》用於馬謖
    公元諸葛亮首次出版祁山,以擊敗剛剛被新皇帝取代的魏國,具有強大的國力。當前線慢慢延伸到魏國地區時,他們來到了士兵們不得不戰鬥的街亭。結果,諸葛亮派他的愛將馬謖守衛街頭亭,結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策略,為了佔領山頂,他甚至放棄了水源,最後,這座山被圍困,山上的水終於被切斷了。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去了?
    這個白眉說的是馬良,馬良是劉備稱帝之後封的第一個侍中,是劉備的近臣,因為馬良的才能深得劉備信任,而馬謖就是馬良的親弟弟。馬良戰死於夷陵之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在諸葛亮南徵南中的戰役中,馬謖給諸葛亮出了很好策略,最終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地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 陳壽為何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原來他認為街亭之敗,主要怪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身為丞相,根據形勢的需要,他以嚴刑峻法治蜀,終使全境稱治。他為人忠貞不二,身居高位,從來不搞歪門邪道,尤其憎惡不正之風。他自稱「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為了表明心跡,他向後主劉禪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這裡沒有一句假、大空的話,所說的全是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