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臨江仙》作為經典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在楊洪基老師低沉悲壯的歌聲中娓娓道來,道盡千古多少的英雄豪傑。
雖說一勝一負實乃兵家常事,歷史上有不少人一生敗多勝少最終反而登上人生巔峰,遠的如漢高祖,近的也有曾國藩,前者在楚漢爭霸中可謂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家室都丟了,最終成功翻盤開創兩漢四百年的天下。後者幾次被太平天國石達開重創,羞愧得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後來總結經驗教訓剿滅了太平天國,成了「中興第一人」。但有的人一直順風順水卻因為一次敗仗就從天堂跌落地獄,三國時的馬謖便是這樣的一位悲劇人物。
少年英才
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出身荊州名士家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家長兄馬良與諸葛亮是稱兄道弟的朋友,對小自己十歲的馬謖,諸葛亮可是大哥帶小弟的模式,一直帶在身邊。《三國志》裡也說馬謖「才器過人」。
作為荊州集團的一員,馬謖跟隨劉備入蜀,後來當過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越雋在今天川滇交界,當時是漢夷交接的一個地區,馬謖能在這裡當太守,應該說他是有能力的。
《三國志》裴注引《襄陽記》記載馬謖對南徵的諸葛亮獻上一個戰略:「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他的建議平定了南方,為蜀國的南部邊疆帶來了長久的和平,這一刻無疑是馬謖最高光的時刻。
兵敗街亭,下獄論死
諸葛亮與馬謖關係之好連惜字如金的《三國志》也記道:「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然而正是這位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英才,卻最終辜負了他的厚望。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帶領大軍扼守戰略要地街亭,結果為魏國統帥張郃所大敗,導致原先一股銳氣的蜀漢大軍士氣重挫,無功而返。
戰敗的馬謖最後被斬首示眾,《三國演義》中將這一幕寫成了精彩的「揮淚斬馬謖」。可憐的馬謖,名字登上《三國演義》目錄裡總就兩回合,前一回合打敗仗,後一回合就被斬了。
馬謖該不該殺?
如果問馬謖該不該殺,筆者認為當在可殺可不殺之間。
不是現代才有軍事法庭,古代也有,漢代軍法深嚴,打敗仗回來被問罪殺頭是常有的事。沒有打敗仗,僅僅是「誤期」,都是死罪。西漢時近衛出身還救過衛青的公孫敖,先是和匈奴交戰戰敗,被論死罪,交罰金才免死。後來和霍去病出徵,因為迷路耽誤了戰機,回來後又被論死罪,還是交罰金才免死。最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的最後下場,便是因為率軍出徵迷了路,不想上亭對質的他心灰意冷地索性自刎。
馬謖街亭一場戰敗,導致諸葛亮原本成果最為豐厚的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該不該殺,自然是該殺的。但若問是否一定要殺,那就真的未必,因為實際在這之中,還有最大的責任人。
最大的責任人是誰?
毫無疑問,最大的責任人便是諸葛亮自己。
《孫子兵法》第一句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論持久戰》中毛主席也談到過戰爭中的決戰的問題,認為賭國運的戰略決戰應該根本避免。原本蜀漢就是以弱敵強,在戰場上,諸葛亮就應該更加小心謹慎。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
《三國志》裡說道這段的時候直接點明,諸葛亮你不是無人可用。而且陳壽這裡給出的兩個人名非常的巧妙,都是諸葛亮可以用的人,兩人都不是益州的本地勢力。魏延不用說,是劉備的舊部,忠誠可靠。而吳壹,最早是跟隨劉璋的父親劉焉入蜀,是「東州士」的一員,和益州本地勢力也有矛盾。這兩人和出身荊州集團的馬謖一樣,都不是在本地盤根挫折的大山頭,哪怕用他們也不用擔心成尾大不掉之勢。
對面魏國統帥張郃是魏國的宿將,他不是《三國演義》裡夏侯楙這種怯而無謀的官二代,那真的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戰歷,甩馬謖十幾條街然而諸葛亮偏偏就用了馬謖,敗得慘了點,那怎麼辦?怪我咯!?
馬謖的確是可以不殺的,但不殺之後諸葛亮就為難了。諸葛亮的風格陳壽明確說了是一個賞罰必信的人。不殺馬謖那就等於偏私,破壞了國家的法度。
更慘的是,對馬謖,劉備曾經有過評價:「此人言過其實」,只是諸葛亮自己不以為然,對馬謖寄予了過高的期望,揠苗助長,賦予了超過其能力範圍的任務,導致了失敗。
…………
如果不殺馬謖,那等於是諸葛亮自己打臉自己,破壞了自己幾十年苦心營造的人設,這在古代可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可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甚至有多高都不為過,《左傳》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諸葛亮在蜀漢之中雖然一言九鼎,但也不是無敵的,國內自然也有反對他用兵的政治力量,一旦自己的形象翻車,對於已屆天命之年的他而言,再次北伐中原將遙遙無期!
學富五車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時候他也明白其實自己才是最錯的那個人,所以他才會流淚,並且在眾人的勸阻聲中依舊決意將馬謖斬首以昭示法度的尊嚴。哪怕是流著淚,自己挖的坑,還是要填!
結語
有一句評語對諸葛亮非常有名:「諸葛一生唯謹慎」。
謹慎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焦慮,這種焦慮很可能是由過去的過錯而引發,並且作用在當前使得自己應對未來的時候產生錯誤的預期,從而對自身的認知活動帶來幹擾。這樣子,良玉也會蒙塵。
可見,心理健康其實非常重要,它貫穿了人的一生。面對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及時自我調節很重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不要偏激地去看問題,宋朝蘇東坡流放嶺南時期,面對逆境尤能苦中作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豁達的心態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