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是三國時候的一個小人物,但是他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三國演義》裡面精彩的描寫讓我們想不記住這個人都難,說起他,映入腦海的就是他那紙上談兵的空談,和失去街亭之後從容自若唱一出空城計的諸葛亮,當然也有人說諸葛亮明知馬謖最愛紙上談兵但是仍然讓他去街亭本就是諸葛亮的失誤,今天我們不討論丞相的對錯,來探究一下馬謖究竟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諸葛亮在軍門斬首示眾的嗎。
我們大家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三國演義》裡面對於這一段的描寫實在太精彩,其中第九十五回寫到,馬謖向全軍立下了軍令狀,帶領王平和兩萬五千人去守衛街亭,在臨行前諸葛亮還一再囑咐一定要在路口的地方紮營,但是馬謖這個人喜歡紙上談兵,他在到了街亭的時候,全然不顧丞相的囑咐,反而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還搬出了兵法:說在山上往下衝的時候是勢如破竹,並且還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所以執意要在山上安營紮寨,並且在王平提示了敵人可能會切斷我們的水源,但是馬謖一意孤行。
被王平嘮叨的實在是煩了,給了王平五千人馬打發他去山下紮營,而自己依然選擇在山頭紮營,說是也能相互策應。這個時候魏國的軍師司馬懿帶著張郃已經到了山腳下,他們一邊拖住了王平的五千人馬,一邊將馬謖團團包圍住,但是就是不打,就像王平之前說的,將水源切斷了,這時候馬謖手下的兩萬人就已經自亂陣腳了,畢竟水是生命之源嘛,等到馬謖兩萬人徹底沒有水一個個的都有氣無力的時候,司馬懿開始了火攻,要是放到現在那放火燒山可是要牢底坐穿的,但是以前顯然沒有這個講究,司馬懿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損失就打的馬謖落荒而逃,王平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馬謖沒給自己多少人馬,只能是無奈的和馬謖一起撤了。
街亭是個重要的點,在失手之後,蜀軍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進宮沒有據點,撤退也沒有可以防守的地方,沒有辦法,諸葛亮只能是帶著大軍放棄了早就打下來的隴右三郡,一直退到了漢中。諸葛亮還給後主劉禪寫信請求自貶三等來贖罪,馬謖也在大營領罪,甘願斬首,馬謖在軍門被斬首示眾的時候全軍都落淚了,諸葛亮也是放聲大哭,這就是《三國演義》當中非常精彩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但是演義畢竟是演義不能哪來當做史書的,事實上在真正的史書上還是有不小的出入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向朗傳》,對於馬謖的記載是馬謖在街亭失守了之後,知道自己回去必死,就沒有敢回去,而是畏罪潛逃了,向朗是知道馬謖潛逃的,但是他並沒有上報,諸葛亮在知道了之後,就罷免了向朗的職務。第二個就是《馬謖傳》當中裴松的注釋,說的是馬謖臨死之前曾經給諸葛亮寫過信,大意就是丞相對待我想親生兒子一樣,但是我卻辜負了丞相對我的期望,我也是把您當做父親一樣看待的,這次我犯的罪必死的,希望丞相在我死了之後不要傷心,也希望丞相不要因為我的罪過就遷怒我的兒子,這樣就算我死了也沒有什麼牽掛。
後來諸葛亮對於馬謖留下來的孩子就真的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好,但是我們從這封馬謖寫給諸葛亮的信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馬謖不管是逃跑還是畏罪自殺他在失敗之後都是沒有見到諸葛亮的,不然就不需要寫這樣一封無用的信了。馬謖確實是死了,但是都沒有提到馬謖究竟是怎麼死的,而《諸葛亮傳》當中更是只提了一句「戮謖以謝眾「,但是在《王平傳》當中又有記載說: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從這兩點來看諸葛亮確實是有下令處死馬謖的,但是命令下了到底有沒有實施呢?
沒有的,因為在《馬謖傳》當中也有記載,謖下獄物故。大多說的解釋是馬謖病死在監獄當中,不過我們要知道的是「物故」就是死了的意思,不代表病死,雖然在監獄當中是有很大可能病死的,但是在這裡沒有說明。綜合上面這些我們能看到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推測出來的是,馬謖確實是在街亭這地方不聽諸葛亮的命令擅自行動導致了自己的失敗,也影響了諸葛亮和蜀軍的整個戰役的部署,馬謖自己心裡清楚,要是就這麼回去了一定是死罪,於是畏罪潛逃了,向朗知道這個事情但是向朗是丞相手下非常了解丞相的人,知道如果馬謖被抓到諸葛亮一定會殺他但是自己也會非常的傷心,所以說向朗並沒有向丞相稟報,這也導致了向朗被免官長達二十年賦閒在家,後來才被重新起用。
而最終馬謖被緝拿歸案了,丞相下令是要處死的,但是還沒有行刑就死在了監獄當中,據說是病死。這就是真實的馬謖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