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中讀取曾國傳奇

2020-12-15 人民網

戰國中期獸形座燻燈山西博物院供圖

南公簋、獸形座燻燈、鑲綠松石青銅缶……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廳裡,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讓人禁不住讚嘆古人鑄造技藝之精湛,也讓人對曾國這一西周時期的漢東大國有了更多了解。

日前,由山西博物院、隨州市博物館聯合策劃的「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分館)開展。展覽分為「早期曾國通南北」「春秋曾國抗楚鋒」「戰國曾國融入楚」3個單元,展出歷代曾侯墓出土青銅器130餘件,包括迄今發現最早的成套雙音編鐘、西周墓地中首次發現的純度達98%的銅錠以及大量彌補史籍空白的帶銘青銅器,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國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興衰。

曾國是一個史籍失載的西周封國,始封地位於今湖北省長江以北、漢江以東的漢東地區。隨著曾國帶銘青銅器的出土,尤其是1978年曾侯乙墓和近年來葉家山、郭家廟等墓地的驚人發現,這一漢東大國的面貌逐漸展露在世人眼前。

「曾國與文獻中的隨國是一國兩名,受封者為商末周初赫赫有名的功臣南宮适。此次展出的南公簋,上面的銘文是證實南宮适為曾之先祖的重要材料之一。」山西青銅博物館館長梁育軍說。

西周初年,漢東之地是周王朝經營南方的戰略要地。為加強對荊楚地區的控制,周王朝在今隨棗走廊的漢東地區分封數十國,組成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諸姬」,曾國是其中之一。

這一時期曾國青銅器深受周文化影響,器類較固定地圍繞鼎、簋的搭配,紋飾多為竊曲紋、重環紋、環帶紋和垂鱗紋等,以葉家山墓葬群隨葬器物為典型代表。通過對曾侯名號、銘文銅器及墓葬位置的研究可知,這一時期至少有「曾侯諫」「曾侯白生」「曾侯犺」3位曾侯。展覽的第一單元主要展示早期曾國葉家山墓地出土的珍貴青銅器,包括南公簋、白生銅盉等。

春秋時期,五霸爭雄。《左傳·桓公六年》載「漢東之國隨為大」,曾國是漢水之東最強盛的諸侯國。處於漢水之西的楚國向東擴張,需要打通隨棗走廊,曾、楚抗爭在所難免。此次展出的曾侯輿編鐘極具史料價值,其銘文記錄了3件史實:一是曾之先祖南宮适在周初輔佐文王和武王,始封江漢之地,「君庇淮夷,以臨江夏」;二是周王室衰微,曾依附於楚;三是吳楚之戰中,吳師入郢,曾救出楚王,這與史料記載「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相吻合。「曾侯輿編鐘為研究曾國的族屬、曾隨及曾楚關係提供了重要論據。」梁育軍說。

戰國中期以後,曾國的外交活動主要是處理曾楚關係,從發掘的器物可以看出曾國融入楚文化範疇。「展廳中央兩列排開的九鼎八簋,是曾國當時最重要的祭器,這種束腰、平底、外撇耳的造型,是典型的楚式升鼎。」梁育軍告訴記者。

此次展覽是曾國文物首次在山西展出。湖北的曾國與山西的晉國同屬姬姓封國,都在西周早期成王初年受封。考古發現顯示,曾國與晉國早有往來:山西曲村墓地出土的兩件「南宮姬」鼎,從形制到銘文都顯示了曾晉兩國在西周早期已有密切交往。著名的曾侯乙編鐘銘文中也有關於晉國樂律名稱的記載。「與晉國相比,曾國青銅器地域風格明顯,裝飾更為華麗。」梁育軍說,「兩國作為宗周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共同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為配合展覽,山西青銅博物館推出「紙墨印器」公眾教育活動,觀眾可以通過雕版印刷將獸形座燻燈等明星展品印製成畫,進一步體會曾國青銅器的魅力。據悉,展覽將持續到11月29日。

相關焦點

  • 青銅器知識:青銅器中的動物園,百獸爭鳴!
    寶雞茹家莊國1號墓出土兩件形態雷同、大小相異的三足烏形鳥尊。大鳥尊(圖5)通長31.2釐米,體形碩大豐滿,昂首鉤喙,凝目遠望,三足鼎立,足跟處肌肉隆起,尾做長方形,兩側呈階梯狀。鳥身中空,背部開長方形孔,孔口上有蓋。
  • 中國古代史: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分析
    生產青銅,首先是從銅礦中提煉出銅,然後加入適量的錫(有時還有鉛),熔成合金。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較大規模的銅礦開採。《尚書》中的《禹貢》曾記述一些地區以金(銅)入貢,如揚州、荊州所貢都有「惟金三品」。《山海經》和《管子》中都說到天下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座,反映了東周時的情況。近年考古工作中已發現一些古銅礦,最著名的是湖北大冶銅綠山。
  •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羅武幹課題組已初步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方法,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也初具規模。  羅武幹介紹說,近年來,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並已取得豐碩研究成果。
  • 戰士們開山炸石,意外發現青銅器史上最精美的文物,至今無法複製
    這個墓地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他姓姬,姓乙,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無價之寶,包括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竹簡等文物15404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青銅器:曾侯乙編鐘和曾侯乙塑像盤。眾所周知,尊盤的知名度稍低,但被認為是古代青銅器史上近乎完美的青銅器。
  • 3000年前的窖藏青銅器 抑或見證古蜀望帝叢帝的「禪讓」
    8件青銅容器中,有5件青銅罍。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介紹,就在距離1959年發現窖藏點約25米遠的地方,當地農民在1980年2月取磚瓦土的時候,再次發現了一個大陶缸,陶缸裡裝著19件器物,4件銅罍、15件兵器,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便是其中之一。這兩次發現的窖藏青銅器,數量達40件。它們被放置在陶缸中深埋存放,屬於典型的窖藏器物,均造型美觀,製作精緻,花紋繁複。
  • 商周戰國青銅器鑑賞——驚豔絕倫的上古智慧產物
    青銅器(Bronze Ware)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曾侯乙尊盤曾侯乙尊盤 戰國早期 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通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 1978年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物。出土時尊置於盤中。
  •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墓中一組形似編鐘的樂器,可奏出由高到低38個音節,達到了七聲音階的先進水平,比湖北戰國曾侯乙編鐘早一百多年。盛酒器中最為精美的是鳥尊雕刻精美,動感強烈。出土的青銅虎灶設計有煙道,堪稱世界煙囪之祖。趙卿大墓位於太原晉陽古城以西,屬於春秋趙氏勢力範圍。它的發現,為研究晉國及三家分晉歷史提供了可靠證據。
  • 從日本索回的8件青銅器可以看到實物了,省博文物特展帶你感受荊楚...
    記者萬建輝 攝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了葉家山、蘇家壟、文峰塔等重要曾國遺址近年出土的青銅器,含去年從日本索回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8件,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弓魚國」,一個史料失載的古諸侯國,它的王墓有怎樣的隨葬品?
    墓中陪葬青銅器根據坑內散亂的馬骨架推斷陪葬坑內共有6匹馬的車架,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02年的一處重大考古發現。陪葬青銅器很快墓中就發現了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基本確定了墓主人為「(弓魚)伯」,並在墓中發現了「五鼎四簋」的鼎簋之制。
  • 青銅器做舊的行業秘密
    古代青銅器、近代青銅器被埋在地下或藏在洞穴中千百年,被挖掘或開採出來,銅器地子上有紅、黃、藍、白、黑、綠、紫、鹼、沙土等20餘種鏽色,且有深有淺。鏽色很美,美得自然,美得很「野」。我們複製古代青銅器就要照著古代青銅器的「面貌」複製。 那麼,作舊方法是:把新銅器浸泡在酸梅液中,一泡就是十幾天,撈出。將漆皮泡在酒精中至漆皮溶化,再調入礦石色,在其銅器上作舊。
  • 秦人早期青銅器與秦系文字的形成有何關聯性?
    王輝曾表示過,秦人在商代及西周早中期那一階段,是不是使用過文字,資料並不充分,因此沒法確認。周朝的甲骨文、西周初期製造的銅器方鼎、西周中期生產的銅器詢簋、以及師酉簋中提到了「秦」,足可見於當時秦與周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推測出當時的秦人即便是使用了文字,也應當是周朝的文字。
  • 湖南出土一商朝青銅器,卻被認為是邪物,賣到日本被列為一級國寶
    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看中的就是中國境內數不清的財寶。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以前圓明園存放著很多古代傳下來的寶物,列強來了之後能拿的就全部拿走,不能拿的就全部砸打幹淨,最後他們離開的時候見到圓明園修建得富麗堂皇,就一把火燒掉了整個宮殿,實在令人髮指。現在我國還有很多文物流失在外,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被當年入侵中國的列強們帶走的。
  • 劉雄:關於異形青銅器的辨偽鑑定問題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
  • 青銅器鑑定和作偽手段大全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青銅器具有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每一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青銅器的發明和盛行,使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古代青銅器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各時代青銅器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青銅器都有哪些鑑定方法和作偽手段?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困撓著廣大青銅器收藏愛好者。
  • 銅陵(2-1) ▏萬世吉金青銅器,千年銅都蘊銅韻
    西漢唯一的「銅官」,六朝著名的「梅埂治」,唐宋時期的「銅官場」、「利國監」等歷代官方重要的採冶機構均設於銅陵,世稱銅都。秦陵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鏈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形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的古代馬車,被譽為「青銅之冠」。
  • 《青銅器浮雕》混世魔王-協助拍攝
    青銅器浮雕【第1幅圖】此作品由鄂州攝影愛好者伊先生在著名的淄博地區拍攝青銅器浮雕【第2幅圖】此作品由鄂州攝影愛好者蒯先生在著名的肇慶地區拍攝青銅器浮雕【第3幅圖】此作品由湛江攝影愛好者殷先生在著名的鄂州地區拍攝
  • 中國3000年前青銅器,被專家當成「邪物」,流失日本卻被奉為國寶
    作為無價之寶的各類文物,一直都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但是考古界也曾出現過很多怪事。 有一件源自3000多年前的神器,卻被考古專家當成「邪物」。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今卻成為了日本的國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多虧90後帥哥腦洞大開,網友:我終於看清了青銅器!
    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青銅器上繁雜美麗的「紋身」。 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講,分清青銅器上的花紋,簡直是一件為難的事。 這濃眉大眼,外翻的龍鼻子, 在古人的審美中,龍也可以很萌。
  • 青銅器影拓究竟是一門怎樣的技術?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
    其能夠通過書本傳播的便利性,讓千裡之外的人們看到青銅器的原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照片,視頻等載體顯然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青銅文物,影拓技術似乎確實已經"過時"了。不過除了復原青銅器的樣貌之外,影拓這種將立體器物轉向平面的做法,在藝術研究中似乎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那麼在今天它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開幕,8件珍貴海歸文物返鄂
    「曾伯克父」青銅器群補充和印證了之前曾國高等級墓葬的考古發現,為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禮樂制度和曾國宗法世系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對青銅器的斷代與鑄造工藝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曾伯克父」青銅器群補充和印證了之前曾國高等級墓葬的考古發現,為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禮樂制度和曾國宗法世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對青銅器的斷代與鑄造工藝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除「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外, 本次展覽還展出大量精美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