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2020-12-15 輕言留史

漫步走進太原龍潭公園,迎面而來的是一個碩大的銅鼎巍然屹立,在其正南方立有碑,上面刻有銘文曰:

稽古神禹,鑄鼎安民。自時厥後,鼎彝是尊。趙民輔晉,霸業斯昌。裔孫筒子,城此晉陽。沉沉遺鼎,可紀可因。襲形取義,革故鼎新。

這是太原紀念建城2500年時,九十高齡的國學大師姚奠中撰寫的《大鼎銘》48個字道盡鑄鼎起因和寓意。春秋大鼎原型來自1988年發掘的趙卿大墓,大墓出土的附耳牛頭紋蹄足鼎,曾經震驚考古界。

1988年5月,山西省文保部門組成的考古發掘隊在太原金勝村發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以春秋時期的晉國趙卿大墓規模最大,它也是迄今為止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葬,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省考古最重大的發現。獲得各類隨葬品3134件,其中青銅器2100多件,包括青銅禮器148件。最大的一件青銅鼎,即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高1米,口徑1.04米,重達220千克,是國內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出土樂器音質音色完好如初。車馬坑保存完好,兵車呈雙列排列,國內罕見。

禮器是趙卿大墓中的核心,以鼎為代表,鑊鼎、升鼎和羞鼎三類齊備。鼎用於煮牲,依形制大小分為牛鑊、羊和鑊。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應屬牛鑊,形體碩大,造型古樸渾厚,給人以莊嚴肅穆之美感。墓葬展現了主人奢華的生活場景,充滿了晉文化雄渾豪邁的文化氣息。

墓中一組形似編鐘的樂器,可奏出由高到低38個音節,達到了七聲音階的先進水平,比湖北戰國曾侯乙編鐘早一百多年。盛酒器中最為精美的是鳥尊雕刻精美,動感強烈。出土的青銅虎灶設計有煙道,堪稱世界煙囪之祖。

趙卿大墓位於太原晉陽古城以西,屬於春秋趙氏勢力範圍。它的發現,為研究晉國及三家分晉歷史提供了可靠證據。出土的青銅器約佔出土遺物總數的40.9%,器形和紋樣屬於典型的晉國青銅器,與侯馬晉國鑄銅遺址內的陶範如出一轍。考古學家認為,趙卿大墓中的絕大多數青銅器由侯馬官營鑄銅作坊所造,之後運至晉陽入葬。

中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間晚於西方,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開始了青銅時代,並持續了一千五百多年,從夏朝到戰國後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代替。雖然起步晚,但是中國青銅冶煉水平很快超過了西方。從重8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湖北隨州編鐘群,到晉國趙卿大墓內讓人眼花繚亂的青銅器物可知,當時中國已經熟練掌握了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術在冶鑄工藝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青銅文化以倫理政治為核心,是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器物文化,《左傳》總結為「國之人事,在祀與戎」。當時國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徵戰,而祭祀和徵戰都與青銅器結下了不解之緣。旅美考古學家張光直的判斷是:「青銅即權力。」表達的是對趙卿墓出土的銅鳥尊神以及祖先的敬畏之情。

銅是一種穩定的有色金屬,熔點很低,是最早被人類發現和利用的金屬。《漢書》記載:「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畏風雨暴露改其形。」銅的英文書寫是 Copper,從拉丁文演變而來,是西方一個盛產銅的小島的名字。西方的青銅以含鎳和砷為特點,已知最早的人為加工的銅器出自伊朗葉海亞地區,時間約在公元前3800年。我國已知最早的青銅器物則是甘肅東鄉林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

青銅器的發現首先是在兩河流域一帶的安那託裡亞,人們已經懂得利用青銅,冶煉銅有近八千年的歷史。在埃及,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進入青銅時代,歐洲和南美洲略晚,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大約公元前3000年也進入了青銅時代,但是很快衰落了。

青銅器冶煉技術發展從簡單到複雜,逐漸出現了:組合法內範和外範多塊組合範造型法;分鑄法——先將器物上各個附件分別鑄出,在鑄主體時,再將各附件與主體合為一體;焊鑄法——在主體上鑄出若干個凹槽,並在附件上挖出相應的凹坑卯,將熔好的金屬焊接劑注入坑卯內,與凸榫相套合成一體;失蠟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至蠟模全部熔化流失,再往模型內澆灌熔液,以便鑄成器物。

中國青銅器技術自成一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從加工方面講,在歐洲或者其他文明裡,青銅加工方法是鍛造,或者鍛造與鑄造並行中國則主要是鑄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國家,比西方鍛造法更為複雜利用鑄造法加工的青銅器,器形更加豐富,饕餮紋等精美花紋躍然其上;從材質方面講,中國的青銅合金裡,錫的含量要比歐洲高,特別是普遍使用鉛,鉛在歐洲的青銅器裡並不普遍;從裝飾方面講,西方有鍛造傳統,裝飾方法是敲打和雕刻出來的,大量使用金和銀,而中國青銅器也用金和銀進行裝飾,但金和銀的出現晚於西方。

從器物用途看,同是青銅時代,西方以青銅工具、青銅兵器出現為標誌,春秋墓出土的銅鳥尊匏壺志,中國則以青銅禮器的出現為標誌,所以青銅禮器是中國青銅手工業的核心。

鑄銅工藝生產流程複雜,山西侯馬牛村鑄銅遺發現證明,當時的鑄銅業已經有了明確分工,如有人專門負責製作陶範,有人負責澆鑄,有人負責打磨,嚴密的分工背後是複雜的社會管理。晉西南的中條山有冶煉純銅遺址,自古就是銅礦主產地。當時,礦產資源被嚴格控制,擅自採掘將受到嚴厲處罰。中原地區,人們進山開礦,把煉好的銅運到城裡,在專門的鑄銅作坊進行青銅器鑄造。

煉銅工序繁複,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冶煉0.5公斤銅,至少需要40公斤木炭,煉錫則更為複雜。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進行精確分工和具有專業特長的技術工匠,單靠普通家庭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當時的青銅冶煉基本由官府經營,製作工匠和奴隸隸屬於官府。專業工匠世襲制,同一個家族鑄造的青銅器都是同一種風格。絕大多數鑄銅作坊建在城內有的就建在王室後院裡,冶金工匠生活優越,屬於社會中的精英階層。

煉銅業牽動著國家的禮制。周天子可以用九個青銅鼎,與它相配有八個,叫「九鼎八簋」,諸侯和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只能用三鼎或一鼎,不能越級使用。祭祀的時候,每個鼎和每個該裝什麼東西,都有明確規定,不能隨意搭配。

在銅冶煉的合金配比上,由開始的銅錫二元合金髮展到銅錫鉛三元合金。在戰國時就有了著名的合金理論「六齊」。《考工記》中所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經驗性科學總結,表明當時中國已認識到合金成分與青銅的性能、用途之間的關係,並已定量地控制了銅錫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異、適於不同用途的青銅合金。而且還說明當時的工匠已掌握了根據火焰的顏色來判定青銅是否冶煉至精純程度的知識這是後世化學中火焰鑑別法的濫觴,成語「爐火純青」,用以比喻功夫達到純熟完美境界,由此引申而來。

沉沉遺鼎,可紀可因。」今天的春秋大鼎旁遊人如織,少年們玩樂飛奔而過,歌者翻過一頁簡譜輕輕吟唱。清晨的陽光,撒在龍潭湖漣漪裡,打在人們的笑臉上,光影從春秋大鼎的外壁上慢慢移動,升高,不再回頭,望著如山的春秋大鼎,我們不由感嘆:這才是真正的革故鼎新,江山永固!

參考資料:《中國冶金史》、《晉陽考古發現》等

相關焦點

  • 上海——漫話徵稿
    上海——漫話徵稿主要人物:編輯重要事物:漫話時報設計時空:202011091431,現實世界未發行漫話刊物《漫話時報》徵稿,徵稿範圍為:漫話,漫畫。稿件投遞編輯郵箱:locliu@outlook.com稿件要求:1,屬於漫話的文字、文字配圖片,屬於漫畫的圖片。2,文字須有標題,推薦註明:主要人物,重要事物。3,圖片A4比例,寬640像素以上,用於紙媒印刷的解析度再作規定。
  • 泰晤士——漫話時報
    泰晤士——漫話時報主要人物:主唱,牟書記重要事物:催設計時空:202011070946,平行世界人類世《漫話時報》編輯部:漫話很好地填補了文學與漫畫之間的市場空白,它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催生出的科學幻想,是激動人心的。
  • 趙、韓、魏三家分晉,那麼晉國原來的主人去哪了?說出來挺可憐的
    晉國通過改革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但同樣因為改革失去了國家的政權,以至於發生了三家分晉的事件。晉國的內鬥和晉國的崛起眾所周知,周平王是東周的開國天子,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東周之初,其實有兩位天子,周平王和周攜王。而之所以成為了大家眾所周知的周平王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是因為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這才令周平王順利成為正統。
  • 劉雄:關於異形青銅器的辨偽鑑定問題
    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
  • 漫話《民法典》之哪吒「鬧」海
    漫話《民法典》之哪吒「鬧」海 2020-12-02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2021-01-08 18:09: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夢媛 責任編輯:郭夢媛
  • 青銅器中讀取曾國傳奇
    展覽分為「早期曾國通南北」「春秋曾國抗楚鋒」「戰國曾國融入楚」3個單元,展出歷代曾侯墓出土青銅器130餘件,包括迄今發現最早的成套雙音編鐘、西周墓地中首次發現的純度達98%的銅錠以及大量彌補史籍空白的帶銘青銅器,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國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興衰。曾國是一個史籍失載的西周封國,始封地位於今湖北省長江以北、漢江以東的漢東地區。
  • 欣賞古風古韻美女 風情無限
    作為攝影師,我感覺拍攝人像也需要拍攝一些中國風的人像作品。下面是我拍攝創作的幾幅古韻人像作品,與朋友們分享。拍攝古韻人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拍攝的創意拍攝古裝人像首先應該了解一下我國傳統的服飾文化,比如漢服與華服,還有我國不同朝代的服裝樣式等。因此我們的拍攝應該根據拍攝的目的,進行拍攝的創意。
  • 中國古代史: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分析
    這樣細緻的青銅器,是用合範法分鑄而成的。所謂分鑄,是預先分別鑄出一定部件,再將這些部件插在範中,澆鑄時便聯為一體。上面說的四羊尊的卷角,就是預鑄的部件。鑄作形體龐大的青銅器,也要分鑄。例如現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方鼎,其鼎耳就是分鑄的。東周的有些青銅器,上面用另一種金屬鑲嵌。製造這種器物的方法之一,也是分鑄。
  • 漫畫與漫話
    漫畫·漫話鹹 仁/2020,6,2長臂毛猿口氣粗,遲遲進化入歧途。香江打砸稱民主,本土遊行說暴徒。域外冷嘲風景線,窗前熱舞火龍圖。
  • 鴟鴞 夜的精靈:鈞魂分享日本泉屋博物館中國青銅器系列之九
    鴟鴞 夜的精靈日本泉屋博古館中國青銅器珍品之九鈞魂分享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這一家族與中國藝術淵源頗深,從館名就能感受到——「泉屋」是其家族商號,「博古」則源自宋徽宗敕撰的金石學著作《宣和博古圖錄》。《宣和博古圖錄》著錄的是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數百件青銅器,泉屋博古館取名於此,正是為了表明家族收藏的重心。泉屋博古館設古代青銅館、古代書畫館,設備完善,收藏豐富。
  • 宋風古韻|紫氣東來,祥瑞駕臨
    【八和宋風古韻之紫氣東來】器型有點似博物館常見的縮小版的龍缸,和卷缸也有點類似。八和紫氣東來的口沿有明顯的出沿,乍一看,飄出的口沿好似捲曲,增強了裝飾性,使單調的器型增加了一定的變化。腹部曲線有變化,上腹略鼓,下腹有收,變化自然,挖足滿釉,很是難得。非常明顯的折沿特徵,又多了一份嚴謹與成熟。符合紫氣東來的特殊氣質!
  • 日本竟藏這麼多中國青銅器精品!
    日本竟藏這麼多中國青銅器精品! 轉引自青銅器鑑賞公號
  • 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內部刻「中國」二字,如今成為鎮國之寶
    而陝西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寶雞作為周秦王朝發祥地,迄今為止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數不勝數,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今天我要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村民賣到廢品收購站的東西,後來竟然是國寶。事情回到1963年6月,陝西寶雞賈村鎮村民陳堆因老屋住不下,於是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而院子的後面就是土崖。
  • 中國風純音樂典藏之作《平遙古韻》大氣、古樸、幽遠
    中國風純音樂典藏之作《平遙古韻》大氣、古樸、幽遠 2020-12-13 00:00
  • 你知道最早記載「中國」的「何尊」嗎?來聽聽屬於青銅器和金文的...
    今天上午,《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在國家博物館開展,143件青銅器文物帶領參觀者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青銅器與金文世界,解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金文故事。圖說:何尊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下同金文又稱銘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而青銅器在古代作為祭祀、宴享的禮儀之器,表面鑄刻的金文能充分體現作器者對於成就功名、光耀祖先、萬年永寶的躊躇滿志與熱誠企盼。金文的字裡行間,往往記錄著貴族們的榮寵繁華和至誠祈望,透露著他們對於世界、人生、價值、生死的諸多認知。
  • 唐風古韻,秀美靈州
    靈武市實施古城遺址恢復及重點街巷環境提升工程,突顯其「絲路古韻、唐韻古城、長棗之鄉、羊絨之都」的城市特色。 所有店面統一門頭,按唐韻風貌進行改造。
  • 青銅器知識:青銅器中的動物園,百獸爭鳴!
    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地,一對造型相似、大小有別的神獸犧尊破土而出,給本來就十分神奇的青銅器動物世界披上了一層更加詭秘的外衣。這件神獸是鹿的犄角、羊的面孔、兔的嘴巴、狗的爪子,即所謂的「四不像」。各種動物紋一直是中國青銅器紋飾的主體,特別是龍紋包括夔紋使用得極為普遍和突出,這是古人圖騰與神獸崇拜觀念的反映。寶雞石鼓山出土的西周銅禁上的夔龍紋(圖26);或昂首闊嘴、曲體卷尾,或回首盼顧、尾部合體,這是西周早期夔龍紋的典型特徵。
  • 填補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 考古專家田偉帶您走近西吳壁遺址
    12月12日,由運城博物館主辦的絳縣西吳壁遺址發掘專題講座如期舉行,考古專家田偉帶領大家走近西吳壁遺址。西吳壁遺址位列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地處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兼有史前及夏、商、周等時期遺存,其中以夏商時期的冶銅遺存最為重要。
  • 「三家分晉」最終三國還是歸晉,歷史上可怕的驚人巧合
    「三家分晉」是指在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伯瑤想侵佔韓、趙、魏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以前是中原霸主,後來霸主地位被吳、越奪去了,為了使晉國再度強大起來,我主張你們每家都拿出一百裡土地和一萬戶口來歸給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