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運城博物館主辦的絳縣西吳壁遺址發掘專題講座如期舉行,考古專家田偉帶領大家走近西吳壁遺址。
西吳壁遺址位列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地處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兼有史前及夏、商、周等時期遺存,其中以夏商時期的冶銅遺存最為重要。
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組隊,於2018年開始對西吳壁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副研究館員、田野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田偉任執行領隊。
田偉說,西吳壁遺址在二里頭和二裡崗時期的面積達70萬平方米,是晉南地區夏商時期已知規模最大的遺址,而且出土有磨製石磬、刻紋骨器、仿銅陶禮器等高等級物品,這表明西吳壁遺址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質。
田偉認為,西吳壁遺址發掘出土的種類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共同構成了冶銅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進一步復原早期冶銅手工業的技術、生產方式、生產場景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此外,已有發現還表明,從夏到商該聚落的冶銅規模明顯擴大,冶銅技術也有明顯提高。
田偉表示,西吳壁遺址的發掘,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冶銅遺址,為夏和早商的青銅器找到了主要的原料來源地,彌補了從銅礦開採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節,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也為探索夏商王朝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來源:運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