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位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冀蒙交界的壩上草原地區,該區域地處淺山丘陵區,屬於陰山向東延伸的餘脈。距今8500-5200年。

遺址第一至三期遺存出土動物骨骼數量巨大,種屬有牛、鹿、羊、馬、豬、狗、鳥、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較大,還有少量魚骨。

遺址第二至三期遺存出土大量植物遺存,除木炭外,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國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黍類遺存之一(約7700BP)。出土的黍則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興隆遺址野牛肢骨堆積 國家文物局供圖

通過與區域內調查或發掘的其它遺址對比,結合古環境研究成果,初步推斷,距今8500-7000年前,興隆遺址應為區域內少有的常年性居住聚落之一。

「對於中國農業起源的研究來說,興隆遺址發現的栽培形態,讓我們了解到了這個地區在7、8000年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一種農業採集人群,或者向農民過渡的階段。這也是一個比較顛覆性的認識。」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莊麗娜說。

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

在井山頭遺址沒有發現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主任一直在思考: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之前為什麼浙江、江蘇、上海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

直到有一天,孫國平無意中在田螺山遺址不遠處發現貝殼和早期陶片在一起,於是有了井山頭遺址的考古發掘。最終出土了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這些物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孫國平興奮地說。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了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經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碳十四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距今7800~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出土海洋軟體動物貝殼 國家文物局供圖

出土遺物與河姆渡文化器物有一定相似性,又有明顯差異,在紋飾、製作工藝及生業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鮮明個性。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以及與相鄰文化的關係,完善浙江史前文化譜系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井頭山遺址埋深5~10米,這是迄今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首個沿海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遺存包含濃厚的海洋文化因素,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孫國平認為,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中國古海岸線發展演變及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和難得案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了精確的時空坐標,也是海洋環境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是沿海地區早期海陸環境巨大變遷過程目前唯一可靠的證據。」

宮殿建築可能是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本次考古成果主要是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看來,該建築基址延續使用時間長,顯示出特殊的功用,或為「殿堂」一類建築。「我們國家的建築幾千年以來,包括故宮到今天也是有內城外城,內城或者叫做皇城或者叫做宮城,這種模式其實很早至少4、5000年就已經存在了,至少陶寺就是一個例證。它的意義就在於這。」

一個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格局

歷時6年,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又有了重大發現,確認了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其中在印信臺大型祭祀區的文化層堆積中包含著大量陶缸、陶杯等碎片及少量人骨殘骸,年代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

三房灣東臺窯場發掘 國家文物局供圖

部分套缸之間存在明顯的疊壓關係,如套缸3疊壓套缸4、套缸4疊壓套缸6。陶缸均為夾粗砂紅陶,器形以寬折沿深腹小平底缸為主,紋飾以橫向寬籃紋居多。

譚家嶺5座甕棺出土的240餘件精美玉器是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家河遺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發現,新見的神人頭像、雙人連體頭像玉玦、虎座雙鷹玉飾、玉牌飾、虎形玉冠飾、玉虎、玉鷹等,不僅類型豐富、造型生動,而且技術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等工藝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譚家嶺虎座雙鷹珮 國家文物局供圖

三房灣遺址文化層揭露至第6層,第2層屬於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第3-6層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出土數以萬計的厚胎紅陶杯殘件,發現的遺蹟多屬與制陶有關的窯、黃土坑等。其中,開口在第3層下的遺蹟比較豐富,主要有黃土面、黃土坑、窯、燒土面、洗泥池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所長認為,本次三房灣遺址的發掘,再次揭露出大量的紅陶杯堆積,還發現一個小型陶窯,僅存底部,但結構清楚,同時還發現數個紅陶杯疊燒在一起的現象,這為三房灣作為大型專業制陶作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可以認為這裡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以燒制紅陶杯為主的大型專業窯場。」方勤說。

4000年前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國家形態中等級意識和喪葬禮制

石峁周邊龍山時代石城聚落的調查和發掘是石峁大遺址考古工作和「考古中國」重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在周邊石城聚落調查取得新進展,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餘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數千平米到400萬平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於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如果說石峁是整個石峁集團或者王國的都邑性質遺址,寨山可能是相當於市一級的。」

壁龕器物出土狀況 國家文物局供圖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邵晶副研究員認為,這次發現的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徵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

「與以往朱開溝、新華、神圪墶梁等墓葬的發現一同構建起石峁文化墓葬的基本框架,是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的重要考古學材料,體現了4000年前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國家形態中等級意識和喪葬禮制。」邵晶說。

延伸閱讀: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開展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實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將「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納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戰略布局。

2018年以來,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各級文物部門、考古機構和高校謀劃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重大研究項目,陸續凝練成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重大考古項目,陝西石峁遺址、湖北石家河遺址、山西碧村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新疆通天洞、西藏梅龍達普等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發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中華大地上人類繁衍演化、文明發榮滋長、文化交流融合的複雜進程,以及以中原為核心的古代中國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為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提供了豐富翔實、無可爭辯的實物證據。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澎湃新聞獲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人民日報聚焦寧波井頭山!
    近日,《人民日報》報導了井頭山遺址的考古成果。報導稱,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最新的考古表明,這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豐富的遺存和環境信息將為解決許多學術問題提供線索。來看詳細報導。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上山文化遺址群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上山文化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上山遺址考古公園最貴重的鎮館之寶,就是一粒「萬年米」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首歌唱響全國,至今膾炙人口。  大河,稻香,我的祖國。
  • 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二里頭考古與中國早期文明...
    隨著考古發現的層出不窮,學術界關於這一問題的認識既在不斷深化,也仍處於探索之中。 一、王朝乃中原中心之始的基本認識 由古典文獻記載與地下出土文字材料對證,進而得到確認的最早的中國古代王朝遺存,是商代後期的殷墟遺址。
  • ...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其四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本報記者溫小娟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 【科學頭條】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
    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繼2019年5月Nature雜誌報導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等發現青藏高原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後,國內外的焦點再次聚集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久遠的戰船、最早的史前玉器……
    5月5日,據媒體報導,在為期4天近9個小時的雲直播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讀了十大名單(按照時代順序):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圍終評中唯一一處舊石器洞穴遺址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
  • 30年7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省考古所交出優秀答卷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劉長 圖/主辦方提供 12月8日、9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座談會暨2019-2020年廣東文物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廣東省人民政府專門為此次活動發來賀信。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已連續出版70餘年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通報信息顯示,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中國最早吃海鮮的是哪裡人?8000年前,寧波人天天吃海鮮盛宴
    6月22日,隨著挖掘工作接近尾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表示,「經考證,井頭山文化要比河姆渡文化早1000年,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這也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北庭故城遺址考古新進展
    定位與進展北庭故城是目前天山北麓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古代城市遺址。先後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護府(伊西北庭節度)、高昌回鶻夏都、元代都元帥府和別失八裡宣慰司駐地,是唐至宋元時期天山北麓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這裡也是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對古代西域的繁榮穩定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博物館日報 浙江餘姚發現8000年前貝丘遺址
    大足石刻博物館展廳(圖片來源:大足石刻博物館) 【浙江餘姚發現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年】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來源:【文博中國】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這些發現為探索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發展,探討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
  • 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
    這個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何會命名為「北鬥」?你知道在河南考古發現的「古代北鬥遺蹟」嗎?「北鬥」對於古人意義重大。戰國文獻《鶡冠子·環流》云:「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