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其四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2020-12-16 央廣網

□本報記者溫小娟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此次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地推動夏文化、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學術課題研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偃師二里頭遺址

「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裡坊制」雛形

二里頭遺址經過61年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這是一座精心規劃、龐大有序、史無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項中國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於此。

近幾年,二里頭考古工作隊持續探索二里頭都城布局和結構,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面貌愈來愈清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說,新發現的縱橫交錯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來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了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向前探索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問題,二里頭遺址是最重要的起點和標尺。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看來,這些最新發現極大豐富了二里頭遺址的內涵,突破了許多原來的認識。他說,多個網格內既有墓葬又有建築基址,跟後來的「裡坊制」極為相似,說明當時都城具有高度細緻的規劃。此外居葬合一的格局是否跟血緣有關,可以對人骨進行DNA鑑定,確定他們是否有親屬關係,建議圍繞其中一個網格像解剖麻雀一樣搞清楚其內涵,這對研究夏王朝規劃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周口淮陽時莊遺址

中國最早的「糧食倉城」很智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距今4000年—3700年前,中原先民就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的時莊遺址發掘出土了28座夏代早期「糧倉」遺蹟,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倉城」。根據碳—14測年數據顯示,「糧食倉城」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即文獻記載的「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夏王朝早期。專家認為,這對於早期夏文化的研究,重新認識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從糧倉的建築形制看,可以分為地上建築和地面建築兩類。其中,地上建築類似『吊腳樓』結構,底部有多個『土墩』立柱,其上鋪墊木板作為倉底,而且糧倉周邊有相互連通的水溝,形成了非常好的排水系統,對倉儲糧食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凸顯了古人建築糧倉的智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時莊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曹豔朋說,從倉儲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以及蘆葦類植物,推測是糧倉底部直接鋪墊物或其他編織物。

時莊遺址中糧倉遺蹟最多,極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認為,遺址現場只發現有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連間房,說明糧倉跟居住區是分離的,它是作為公共設施為某一集團或社會組織服務,很可能出現了早期國家的特徵。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說,對比以往的考古發掘,時莊遺址發現的糧倉年代最早、最集中、功能和結構最清晰,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

龍山時期有了「禮制」的萌芽

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的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給了我省考古人員極大的驚喜,發現了面積超百萬平方米、文化內涵較單純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目前,該遺址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出土器物2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豐富的出土遺存讓河南在龍山文化時期的考古發掘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遺址清理出的10餘座龍山墓葬中,M10墓葬最為重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餘莊遺址發掘負責人吳偉華介紹,這是一處單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亦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這組陶器不具有實用性,形體較小,製作精良,屬於明器,而且隨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是目前中原地區隨葬器物最豐富、等級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

此外,在另一探方內還發現一組陶器,20多件器類,包括鼎、豆、觚、碗,且擺放有序,豆與觚依次擺放,其數量均為7件,這與M10墓葬內隨葬的主要器物的數量相同,反映出相同的禮制觀念。

眾所周知,商周時期在祭祀、宴請、隨葬等方面都有等級森嚴的禮制。比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餘莊遺址部分「遺存」可能已進入夏代紀年,這組帶有禮制色彩器物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助於深化夏代早期國家社會分層、等級制度等方面認識。

南陽黃山遺址

400塊豬下頜骨的「豪華」陪葬,墓主人是誰?

雙玉鉞、象牙梳、玉璜、大量豬下頜骨……5000多年前,如此「豪華」的陪葬,墓主人到底擁有怎樣的權力和財富?在距離南陽獨山玉產地獨山直線距離僅3.5公裡的黃山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屈家嶺文化墓地,其等級森嚴、人骨保存之好國內罕見。

「梯形獨木棺、雙玉鉞、單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豬下頜骨成為『酋長』類墓的標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山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馬俊才說,M77大墓最令人震撼,陪葬品中,作為財富象徵的豬下頜骨就有400多塊,遠遠超出了其他墓地,墓主人應該是聚落「酋長」,掌管著這區域的玉器生產和加工。

在遺址現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式」大型房址建築,出土了豐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的原始場景,堪稱考古奇觀,被專家確定為一處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器石器生產「基地」,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

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成為仰韶文化與屈家嶺文化南北兩大文化交匯的玉石器加工中心,獨山玉作為優質的戰略資源被南北雙方氏族集團反覆爭奪,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存,是江漢地區與中原地區文明起源、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研究對象之一。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又有新發現!國家文物局發布五項重要成果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周口淮陽時莊村發現中國最早「糧食城邑」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田林 李康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獨佔四項。位於周口市淮陽區的時莊遺址就位列其中,這座距今3700年至4000年左右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12月4日,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齊聚時莊遺址進行考察研討。五項考古新發現河南獨佔四項 讓夏文化更可信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 這些考古項目,帶來夏文化研究新進展
    古代最早的「糧倉」在哪個年代出現?新石器晚期的手工業又有著怎樣的發展……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夏文化和新石器晚期的考古發現。、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河南周口時莊遺址、河南葉縣餘莊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中國最早的獨山玉製作起於何時?年度河南考古項目扎堆兒「PK」成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文本版圖片來自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幾萬年前的平頂山魯山地區,是否是一片被鳥獸蟲魚佔據的「無人區」?聞名於世的南陽獨山玉,最早製作工藝起源於何時?考古工地上幹活的為啥都是包頭巾大媽而並非考古學者?這些看似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如今都有了答案。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中國文物報社供圖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中國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一直肩負著知我中華、振興中華的學術使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寧夏水洞溝、浙江上山、遼寧牛河梁、浙江良渚、陝西石峁、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就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等重大課題交出「中國答卷」,闡明了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孕育出的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為構建中華民族歷史、梳理中華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資料圖片   夏王朝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考古學時代劃分中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夏文化探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久遠的戰船、最早的史前玉器……
    5月5日,據媒體報導,在為期4天近9個小時的雲直播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讀了十大名單(按照時代順序):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圍終評中唯一一處舊石器洞穴遺址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河南淮陽發現中國最早車轍 將中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
    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中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發表重要論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揭示了考古與歷史、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內在邏輯,進一步明確了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創新發展了「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的重大理論,具有原創性系統性時代性指導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最早的祭壇竟然在遼寧,「裸體孕婦」成為考古重大發現!
    本文今天要介紹的是中國最早的祭壇,始建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位於遼寧省喀左縣的「東山嘴遺址」。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是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女神崇拜是原始社會的重要信仰,陶塑裸體孕婦像強烈地表現出女性的特徵,並在東山嘴圓形祭壇旁出土,可推斷為紅山文化時期的生育之神。
  • 河南將中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淮陽發現中國最早車轍
    「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我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近日召開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考古成果交流報告會上,秦嶺公布的這一研究成果引發學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