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又有新發現!國家文物局發布五項重要成果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

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現存東、北兩段城牆,長300米~600米,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城址東城牆的一部分。城牆均堆築而成,僅存城牆基礎,寬18米~25米,城牆內外分別挖有壕溝。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

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倉城邑,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坐落在人工墊築臺地上,外圍發現兩周夯土圍牆,外圍牆圈圍面積1243平方米。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布局清晰,功能明確,對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河南平頂山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均與玉石器製作密切相關,推測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次五項重要考古發現,將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整體框架下,圍繞夏文化與夏代史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歷史問題,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聚焦夏文化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流程編輯:u022

相關焦點

  • ...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其四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本報記者溫小娟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周口淮陽時莊村發現中國最早「糧食城邑」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獨佔四項。位於周口市淮陽區的時莊遺址就位列其中,這座距今3700年至4000年左右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12月4日,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齊聚時莊遺址進行考察研討。
  •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領導班子公布|9人盜古墓葬判有期,罰4.4萬
    ■ 內蒙古陰山以北草原地區首次發現典型匈奴墓群 ■ 海南萬寧發現新史前遺址 【遺產】 ■ 新疆完成對樓蘭古城重要遺址搶險加固 唐煒任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宋建忠、王大民、張建華任副主任
  • 國家文物局:23個省份將文物安全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王瑩)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全國文物局長會議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20年文物工作,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回顧「十三五」改革發展,謀劃「十四五」事業布局。
  • 2500多件重要文物!中山六路又有考古新發現,什麼「寶貝」?
    此前,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得重要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2500餘件重要文物、52個磉墩……究竟都「挖」出了哪些「寶貝」呢?據介紹,自唐代開始,此處向東400米左右是唐代廣州城,向南則是供外國商人聚居的場所——蕃坊,歷史較為悠久,周邊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
  • 瀋陽前置考古又有重要發現:中心裡遺址疊壓漢魏至民國文化層
    這項改革將考古勘探工作提前到土地收儲之前,讓文物保護工作由「被動跟進」變為「提前主動完成」,由「不可知」變為「可規劃」。 中心裡遺址考古現場。地層疊壓漢魏至民國文化層 「這是瀋陽前置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的一個重要發現,充分展示了瀋陽文化的厚重歷史。」在中心裡遺址考古現場,考古領隊李樹義向記者介紹了這次考古的一些發現。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10月19日,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開幕,龍門石窟研究院發布了20年來龍門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別是:奉先寺遺址考古發掘、擂鼓臺三洞窟前遺址考古發掘
  • 浙江考古奧斯卡|首次大眾投票!pick你喜歡的考古新發現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最新消息考古人員在櫟陽城又有了大發現!櫟陽城有多重要?曾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從2013年4月開始,考古隊通過大範圍勘探、小規模試掘方式,以1980年-1981年考古發現城址為起點,先後確定了一號、二號、三號等三座古城。並在三號古城中勘探發現、試掘確定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築,判斷其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正是秦漢櫟陽為都的所在地。
  • 山西省5家博物館展覽被國家文物局推介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等單位承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座談會在遼寧省博物館召開。 據悉,由山西博物院選送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集中展示了考古發現的黃河流域中遊晉陝高原4000年前的文明,通過對陶寺和石峁等考古遺址揭示的「古國時代」
  • 昌吉一處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2020年 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 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咱們昌吉州的 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
  • 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博宣 青島報導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成為目前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僅有的兩所高校博物館之一,也是全國高校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30年7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省考古所交出優秀答卷
    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曾穎如在會上作講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廣東省考古所」)首任所長徐恆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分别致辭,對省考古所30年來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