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田林 李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獨佔四項。位於周口市淮陽區的時莊遺址就位列其中,這座距今3700年至4000年左右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12月4日,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齊聚時莊遺址進行考察研討。
五項考古新發現河南獨佔四項 讓夏文化更可信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據了解,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均是圍繞夏文化進行,從不同角度解讀與夏朝同期或接近時間段內、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係。目前,已知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夏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可信。
距今3700年至4000年!淮陽時莊村發現中國最早「糧食城邑」
12月4日,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在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匯聚了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吸引他們目光的正是位於村頭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時莊遺址。
據了解,2019年時莊村村民正準備在村子南頭的空地上建設廠房時,發現地下有文物古蹟遺址,通過專家考古發掘,中國最早的「糧食城邑」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該處遺址位於時莊村南側位置,現場還處於考古發掘中,從整體布局上看,該處遺址外圍有寬淺的圍溝,中間為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屋遺址,28座倉儲遺蹟集中分布在時莊遺址一處面積約5600㎡的人工墊築臺地上。
據了解,考古人員在倉儲遺蹟底部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成分,以及用於地面鋪墊或編織物的蘆葦類植物成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說:「這個地方就是集中存儲黍和粟的,就是(存儲)小米和黃米的這種地方。另外我們覺得這種建築結構的本身,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的糧倉的建築形制也比較一致,下面有隔水層,有絕水層,整個地基建高,外層抹泥防潮,這一系列等等都符合糧倉防潮這種特性。」
據考古工作人員現場介紹,從整體布局上看,該臺地外圍有寬淺的圍溝,中間是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連間房,28座糧倉圍繞在房子外圍。此外,在該區域發現的同時期遺存以糧倉遺蹟為主,極少見灰坑、陶窯、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
曹豔朋說:「夯土圍牆和這個糧倉建築都坐落在一個大型的人工建築臺基之上,這顯然是經過人工規劃的,從這個(碳十四)測年的結果看,年代在距今4000到距今3700年之間,現在基本定性為這個夏代早期糧倉,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儲備管理的倉城。」
時莊遺址為考古研究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同類性質的遺蹟還可見於杞縣鹿臺崗、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等地,但時莊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最集中,布局和結構最清晰的集中分布的糧倉遺蹟。
據介紹,「糧倉城邑」的出現,說明中國早期國家已經開始對聚落功能進行專門劃分。「這對重新認識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管理、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曹豔朋說。
時莊遺址自2019年7月開始發掘,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目前相關發掘研究工作還在進行中。
爆料、維權、尋找、求助,請撥打東方今報新聞熱線16603712315、(0371)65830000,歡迎您隨時向我們提供新聞線索。
【來源:東方今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