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近4000年!周口淮陽時莊村發現中國最早「糧食城邑」

2020-12-16 瀟湘晨報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田林 李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獨佔四項。位於周口市淮陽區的時莊遺址就位列其中,這座距今3700年至4000年左右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12月4日,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齊聚時莊遺址進行考察研討。

五項考古新發現河南獨佔四項 讓夏文化更可信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據了解,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均是圍繞夏文化進行,從不同角度解讀與夏朝同期或接近時間段內、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係。目前,已知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夏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可信。

距今3700年至4000年!淮陽時莊村發現中國最早「糧食城邑」

12月4日,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在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匯聚了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吸引他們目光的正是位於村頭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時莊遺址。

據了解,2019年時莊村村民正準備在村子南頭的空地上建設廠房時,發現地下有文物古蹟遺址,通過專家考古發掘,中國最早的「糧食城邑」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該處遺址位於時莊村南側位置,現場還處於考古發掘中,從整體布局上看,該處遺址外圍有寬淺的圍溝,中間為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屋遺址,28座倉儲遺蹟集中分布在時莊遺址一處面積約5600㎡的人工墊築臺地上。

據了解,考古人員在倉儲遺蹟底部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成分,以及用於地面鋪墊或編織物的蘆葦類植物成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說:「這個地方就是集中存儲黍和粟的,就是(存儲)小米和黃米的這種地方。另外我們覺得這種建築結構的本身,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的糧倉的建築形制也比較一致,下面有隔水層,有絕水層,整個地基建高,外層抹泥防潮,這一系列等等都符合糧倉防潮這種特性。」

據考古工作人員現場介紹,從整體布局上看,該臺地外圍有寬淺的圍溝,中間是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連間房,28座糧倉圍繞在房子外圍。此外,在該區域發現的同時期遺存以糧倉遺蹟為主,極少見灰坑、陶窯、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

曹豔朋說:「夯土圍牆和這個糧倉建築都坐落在一個大型的人工建築臺基之上,這顯然是經過人工規劃的,從這個(碳十四)測年的結果看,年代在距今4000到距今3700年之間,現在基本定性為這個夏代早期糧倉,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儲備管理的倉城。」

時莊遺址為考古研究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同類性質的遺蹟還可見於杞縣鹿臺崗、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等地,但時莊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最集中,布局和結構最清晰的集中分布的糧倉遺蹟。

據介紹,「糧倉城邑」的出現,說明中國早期國家已經開始對聚落功能進行專門劃分。「這對重新認識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管理、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曹豔朋說。

時莊遺址自2019年7月開始發掘,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目前相關發掘研究工作還在進行中。

爆料、維權、尋找、求助,請撥打東方今報新聞熱線16603712315、(0371)65830000,歡迎您隨時向我們提供新聞線索。

【來源:東方今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原標題: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為眾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20多家研究機構的50多名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齊聚淮陽,參觀時莊遺址的發掘成就。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眾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為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 中國最早城市排水系統得到確認,距今4600年,發現地點不一般
    3月23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繼上世紀發現倒「品」字形陶質排水管道後,考古隊近年來又在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掘出多組龍山時期陶質排水管道。專家分析認為,這些管道距今4000多年,節節套扣,與排水溝有序相連,構成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 河南將中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淮陽發現中國最早車轍
    「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我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近日召開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考古成果交流報告會上,秦嶺公布的這一研究成果引發學界關注。
  • 河南淮陽發現史上最早車轍 我國用車史提早近500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日訊 5月2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第二日的評審繼續在網絡直播,本日評審會主要評審了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五大考古匯報。據匯報,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發現了目前中國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幹道與車轍痕跡,以及最早、最完備的公共排水系統。
  • 河南淮陽發現中國最早車轍 將中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
    平糧臺遺址發現的龍山時期道路及車轍痕跡。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中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 河南淮陽發現中國最早的車轍 將我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
    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我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
  • 中國發現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俯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25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發現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 距今4000年,中國最早宮殿遺址被發現,這個陝西古蹟不一般
    最近陝西又出現了一件震驚全球的事情,石峁遺址是2011年在陝西正式開始大型考古工作的一個地方,而在最近的一個考古工作當中發掘了大量的石雕,這些石雕可以分為很多種不同的東西,大體上有5個類別,首先是不明的未知符號,專家認為有可能是當時的文字,還有4個類別則分別是人、神、神獸以及動物。
  • 最早「雙輪」車轍原來在這!我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
    文博探秘 ——淮陽平糧臺遺址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有4200年,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車轍痕跡,對研究我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 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國內年代最早車轍痕跡
    平糧臺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於1980年發現並進行了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重啟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經過數次系統發掘,揭露面積4000餘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和新認識。
  • 平糧臺古城遺蹟發掘:發現中國最早城市排水系統
    河南淮陽,古稱陳州,這裡有伏羲的太昊陵、孔子的弦歌臺,素有「八千年看淮陽」的說法。平糧臺古城遺址位於淮陽縣城外東南角,是4000年前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實證。上世紀80年代,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揭示了這座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城址,並由此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於城市起源與早期文明等問題的討論。
  • ...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其四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本報記者溫小娟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 我區召開周口高鐵片區至淮陽快速通道G106段項目建設推進會
    12月16日,淮陽區在區政府四樓會議室召開周口高鐵片區至淮陽快速通道(G106段)項目建設推進會議。淮陽區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張健,區政府辦、公路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指出,周口高鐵片區至淮陽快速通道項目是淮陽區委、區政府作出的一項重要決定,是全區的一件大事,各責任單位要全力抓好這項工作。會議強調,要抓好時間節點快速清障,進駐現場逐個排查,各部門及相關單位要高度重視,「急事急辦,特事特辦」。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久遠的戰船、最早的史前玉器……
    5月5日,據媒體報導,在為期4天近9個小時的雲直播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讀了十大名單(按照時代順序):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圍終評中唯一一處舊石器洞穴遺址
  • ...我國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統、最早的車轍_河南要聞_河南省人民政府...
    3月2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繼上世紀80年代發現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後,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又有了新發現。  「不但在南城牆和城內高臺式排房的室外墊土之下新發現3組節節套扣在一起的陶排水管,兩端有進水口、出水口,而且城內還發現了與陶排水管相連的水溝。」
  • 周口淮陽區2宅地起始價成交,許昌鼎鑫、河南信友首進周口
    商業40年。周口鼎鑫股東信息許昌鼎鑫房產公司官網顯示,許昌市鼎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 年,現擁有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22年來,鼎鑫房產紮根許昌,截至目前已成功開發近30個精品住宅小區或商業綜合體
  • 湖北荊州發現三座中國最早木橋,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湖北荊州發現三座中國最早木橋,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徐之昊、王偉超/央視新聞 2020-12-10 19:52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經過61年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嚴整有序的布局規劃,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為代表的宮城、宮室制度,貴族墓葬顯示出的喪葬禮儀制度,祭壇為代表的國家祭祀制度,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國之重器體現的器用制度等
  • 河南周口:暖從地下來 百姓樂開懷
    今冬讓他驚喜的是自己養了3年的白燕竟然在這寒冬裡下了兩個鳥蛋孵化起雛鳥來。「有了供暖就是好,老人孩子冬天不遭罪了,連鳥兒暖和得都抱窩了!」在一旁幫丁大爺小心翼翼地整理花草的老伴劉大娘高興地說。丁大爺所在的小區有900多戶,是我市最早實施清潔集中供暖的小區之一,目前小區入住的全部住戶都用上了清潔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