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2020-12-0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偃師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

經過61年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嚴整有序的布局規劃,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為代表的宮城、宮室制度,貴族墓葬顯示出的喪葬禮儀制度,祭壇為代表的國家祭祀制度,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國之重器體現的器用制度等,充分體現出二里頭文化產生了最早的王權、王國。探索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二里頭遺址是最重要的起點和標尺。

新發現的縱橫交錯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區域網格,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家族式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統治制度等問題提供重要資料。

淮陽時莊遺址:夏代早期「糧倉城邑」

時莊遺址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發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糧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存儲的「倉儲城邑」,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國家級別的公共儲備,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時莊遺址糧倉遺存距今3700—4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即文獻記載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的夏王朝早期。

專家認為,時莊遺址聚落布局清晰,功能單一,集中儲備的糧倉城邑對我們在早期夏文化的研究中,重新認識夏王朝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葉縣餘莊遺址: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群

餘莊遺址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該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文化內涵較單純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編號M10的龍山墓葬,單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也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較好,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是在河南境內目前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

目前,餘莊遺址已清理出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這一發現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南陽黃山遺址:再現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

南陽黃山遺址距離獨山玉產地直線距離僅2.5公裡,在此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式」大型房址建築,出土了豐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被專家確認為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玉石器製作大型聚落,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的原始場景,堪稱考古奇觀。其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保存之完好,國內罕見,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

截至目前,該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

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關鍵地區,仰韶文化與屈家嶺文化在此交匯留下的豐厚遺存,為研究中華文明形成提供了關鍵材料。

編輯:李俊霞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其四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本報記者溫小娟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一片甲骨驚天下,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安陽殷墟
    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充滿著悲壯,那些永遠解不開的謎團,往往隨著無意間的考古發現而最終大白天下。而在河南安陽,就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在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中,排名第一位,它的發現,改變了中國人的歷史認知,甚至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科-甲骨學,它就是安陽殷墟遺址。殷墟,原稱「北蒙」 ,是中國商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
  • 西北大學9項成果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其中5項成果榮獲一等獎!
    2020年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發布。本屆陝西省科學技術獎評選出獲獎成果260項,其中,一等獎48項,二等獎89項,三等獎122項。西北大學5項成果榮獲一等獎,3項成果獲得二等獎,1項成果獲得三等獎。一等獎獲獎數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殷墟為什麼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原稱「北蒙」 ,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周口淮陽時莊村發現中國最早「糧食城邑」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田林 李康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獨佔四項。位於周口市淮陽區的時莊遺址就位列其中,這座距今3700年至4000年左右的中國最早「糧食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12月4日,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齊聚時莊遺址進行考察研討。五項考古新發現河南獨佔四項 讓夏文化更可信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確定鐵基超導體為新一類高溫超導體,並在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科院在國際上僅有的兩次高溫超導研究重大突破中,都作出了先驅性和開創性貢獻,在該領域多個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持續推動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發展。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山東大學20項科研成果獲獎
    獲獎成果中包含著作成果14項、論文成果6項,學科分布為:中國文學4項、法學3項、經濟學2項、歷史學2項、考古學1項、哲學1項、政治學1項、馬克思主義理論1項、社會學1項、體育學1項、新聞學與傳播學1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項、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1項。
  • 中國最早的獨山玉製作起於何時?年度河南考古項目扎堆兒「PK」成果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市開幕,除了來自全省各相關省轄市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參會外,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安陽師範學院、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參加了會議,210餘名與會代表齊聚一堂,對在2020年河南考古所獲得的成果進行交流總結。
  • 祝賀:西北大學9項成果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發布。本屆陝西省科學技術獎評選出獲獎成果260項,其中,一等獎48項,二等獎89項,三等獎122項。西北大學5項成果榮獲一等獎,3項成果獲得二等獎,1項成果獲得三等獎。一等獎獲獎數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 考古又有新發現!國家文物局發布五項重要成果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倉城邑,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坐落在人工墊築臺地上,外圍發現兩周夯土圍牆,外圍牆圈圍面積1243平方米。
  •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含5項「科技抗疫」專項成果
    此次發布活動還由中外專家推薦委員會主任特別推薦了清華大學等4家單位申報的成果,用於鼓勵全球更多的科技人才和企業,積極投身於科技創新,在基礎理論等領域不懈探索,為人類未來更好地生活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附: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15項成果名單  一、「科技抗疫」專項發布成果(1項)  1.科技向善,協作無間——騰訊會議實踐  ——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2.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平臺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  3.思愛普基於分布式
  • 浙大54項成果獲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近日,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結果正式公布,全國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我校在本次評選中再獲佳績,共有54項成果獲獎,獲獎率為33.75%,獲獎數並列全國第六(按申報時標識的單位統計)。
  • 文物大省陝西5年來考古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系列:重大成果排名
    國家科技獎勵和教育部研究成果獎勵是鼓勵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重要工作,也是衡量高校科研高度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從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提取了重大成果維度,進行排名。排名方法在已發布的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重大成果維度屬於重大項目與成果模塊,包含6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