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獨山玉製作起於何時?年度河南考古項目扎堆兒「PK」成果

2020-12-16 瀟湘晨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文本版圖片來自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幾萬年前的平頂山魯山地區,是否是一片被鳥獸蟲魚佔據的「無人區」?聞名於世的南陽獨山玉,最早製作工藝起源於何時?考古工地上幹活的為啥都是包頭巾大媽而並非考古學者?這些看似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如今都有了答案。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市開幕,除了來自全省各相關省轄市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參會外,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安陽師範學院、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參加了會議,210餘名與會代表齊聚一堂,對在2020年河南考古所獲得的成果進行交流總結。

在幾萬年前的魯山先民們都住在哪兒?

位於河南省中南部的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過渡地帶,這裡溫暖溼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如今是一座擁有78萬人口的繁華小城。

正是這座繁華小城附近,在幾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人類群居。12月14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獲悉,考古人員在魯山地區發現了舊石器遺址。在此之前,平頂山地區僅有莊科洞、張灣兩處舊石器遺址,這些舊石器地點的發現填補了魯山縣境內沒有舊石器遺址的空白。

據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介紹,發現於魯山地區的這片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有40處曠野遺址和60個洞穴。他告訴記者,在舊石器早中期,還沒有房屋的概念,先民們大多選擇逐水而居,所以在調查初始階段,他們都是沿著河流跑,發現了許多曠野遺址。

「今年4月,我們發現了幾處有人類居住痕跡的洞穴,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了洞穴專項調查。」趙清坡說。

這60個洞穴,集中在三縣交界處大約有46個。為了尋找它們,考古隊員每天爬山,為此單位還特地配發了登山設備。在46個洞穴中,其中36個有堆積,能夠繼續做深入工作的僅有10個,在其中的4個洞穴的地表採集到化石、石器等重要線索,此外,還有一些人類的碎頭骨。

在調查發現的洞穴裡,考古隊員採集到了大量動物骨骼化石,多數非常破碎。「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魯山就已經有了人類聚集。」趙清坡說。

中國最早的獨山玉製作起於何時?

作為四大名玉之一、原產於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因其斑駁陸離的色澤一直頗受人們喜愛,日前,入選「考古中國」的南陽黃山遺址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大型玉石生產基地衝上熱搜,引起了人們關注。人們意識到,原來早在5000多年以前,南陽人就掌握了玉器製作工藝。

獨山玉的製作歷史僅有5000多年嗎?12月14日,在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山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馬俊才爆出猛料,在該遺址的漢墓下發現了一處仰韶早期玉石工匠墓,據了解,這個工匠墓所在的墓群是屈家嶺文化時期最高級別的墓葬群之一。

在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獨山玉原玉石料。馬俊才表示,可以明確地說,早在近7000年前,我國就已經掌握了制玉技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了解到,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連續性主動考古發掘。揭露面積共近1700平方米,已發掘深度1至2米。

在歷時兩年多的發掘中,考古人員清理出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後居木骨泥牆經烘烤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玉工族群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漢墓15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說明黃山遺址是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器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大遺址。

有趣的是,考古人員還在該遺址發現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式大型複雜房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所謂「前坊後居」,就是前面是制玉作坊,後面則是居住的地方,這一點有點像今天的一些商品門面房,也還原了古人製造玉器與生活的原始場景。

考古工地的工人為什麼都是包頭巾大媽?

在國內絕大部分考古工地,負責考古現場採集和發掘的人幾乎都是包著頭巾的大媽,原來,她們就是附近村落的居民,來現場給考古隊幹活的。

昨天,記者從交流會上獲悉,僱用附近村民負責考古現場採集發掘的景象在未來或成歷史。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文物保護考古學院院長王偉浩告訴記者,9月25日,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文物保護考古學院,這不僅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獨一例。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其四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本報記者溫小娟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榜上有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1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5日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的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榜上有名。當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和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2600多年前的戎人王級大墓、古代糧倉……全省51個考古項目「扎堆...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文考古發掘單位供圖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的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七千年前生活場景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考古發掘單位供圖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
  • 36項新發現角逐2019考古「奧斯卡」 河南六個項目獲「提名」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在這個素有考古界「奧斯卡」的評選中,今年共有36個項目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入選,河南有靈寶城煙遺址、濟源柴莊遺址等6個項目入圍,將角逐「十大」。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已連續出版70餘年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通報信息顯示,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久遠的戰船、最早的史前玉器……
    5月5日,據媒體報導,在為期4天近9個小時的雲直播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讀了十大名單(按照時代順序):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圍終評中唯一一處舊石器洞穴遺址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河南將中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淮陽發現中國最早車轍
    「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我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近日召開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考古成果交流報告會上,秦嶺公布的這一研究成果引發學界關注。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來源:【文博中國】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陝西兩項目入選2019中國考古「奧斯卡」
    5月5日下午,經終評評委會評審和投票,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辦公室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陝西省的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和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兩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考古「奧斯卡」。
  • 河南淮陽發現中國最早車轍 將中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
    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中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
  • 甘肅第五個,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月5日下午揭曉,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也是我省繼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和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之後,第五個入選「十大考古」的遺址。
  • 河南淮陽發現中國最早的車轍 將我國用車歷史提前至少500年
    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對研究我國車輪的發明、車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淮陽平糧臺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說。
  • 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