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牆壁!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七千年前生活場景

2020-12-22 河南商報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考古發掘單位供圖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

【「網紅」戎人王級大墓,背後的遷徙故事你知道嗎?】

近段時間以來,洛陽市伊川縣徐陽墓地成了「網紅」,不僅衝上熱搜,還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

這座春秋時期大墓,是目前為止發掘出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戎人王級大墓,也是中原地區考古發現的首個戎人遺存,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伊洛的歷史事件。

陸渾戎是一個遊牧部落,原本在西北,但因實力強大成為秦國的「眼中釘」。後來,秦國與晉國發生衝突,晉惠公被秦軍俘虜,於是秦穆公強制令陸渾戎遷徙到洛陽附近。

說回到這個墓葬,隨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紋銅編鐘、編磬、玉璜、玉扳指等,同時墓葬周圍分布著陪葬車馬坑。從出土的青銅禮器以及車馬坑陪葬來看,這應該是一座王級大墓。

徐陽墓地

徐陽墓地

墓內部分隨葬器物以及車馬坑內放置馬、牛、羊動物頭蹄的殉牲習俗,與春秋時期西北地區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習俗相同。但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又顯示其受到同時期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

馬佔山表示,該墓葬體現出的文化融合,對探索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多民族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徐陽墓地自2013年發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此次發掘的陸渾戎王級大墓,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期待有新的驚喜出現。

【抬高地基、外牆抹泥、地下建隔水層……古代的糧倉有點牛】

都說「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糧食如何儲存才夠安全,才能防潮?時莊遺址揭露了古人的智慧。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遺址勘測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萬平方米區域內,發現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

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介紹,在遺址南部,發現了28座建築形制比較特殊的遺蹟,經初步判斷,可能是古時的糧倉,是整個先秦時期罕見的糧倉建築群。

時莊遺址糧倉

時莊遺址糧倉

對比現實中的糧倉,這些遺蹟同樣具備糧倉特點,即防水防潮。

現實中的糧倉

現實中的糧倉

「座落的臺地,有粗顆粒隔水層、細顆粒防水層,能有效阻斷地下水,保證糧倉底部的乾燥。」曹豔朋還提到,房屋建築的外牆抹泥防潮, 地基抬高,周圍有排水溝,主要為了方便雨天排水。

除此之外,還發現了植物考古學證據,從土壤成分分析,有菽粟的成分,說明這裡有過糧食的存放。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時莊遺址的南部是一個人工墊築的臺地,外側有寬淺的圍溝,臺地上已發掘出的28座糧倉,以夯土牆為外側邊界集中分布,是一處夏代早期的糧倉城邑。

目前,時莊遺址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50多歲男子下葬找20多歲女子陪葬,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已有禮制】

餘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餘莊村,遺址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6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

「其中龍山墓葬有10多座,其內以M10最為重要,是目前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墓葬保存完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華介紹,在單棺內葬有一人,仰身直肢葬,頭東向,顱骨上有硃砂;另外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亦為仰身直肢葬。

棺內一人年齡為50多歲,棺外人為20多歲,二人性別如何?吳偉華表示,準確的結果正在研究中,但根據目前推測,年齡大的為男性,陪葬者為女性。

餘莊遺址

餘莊遺址

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以泥質黑陶為大宗,極個別為灰陶。

隨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精良,屬於明器。

在遺址北部發現有壕溝兩條,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在兩條壕溝內發現有大量的龍山時期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紅褐陶,紋飾主要有籃紋,另有少量方格紋和繩紋。

總體而言,葉縣餘莊遺址規模大、規格高、文化內涵豐富,是一處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首次發現「水泥」混凝土牆壁,這裡有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部約5公裡,北靠韶山,東西兩側為溝,南臨劉果水庫,由於村落對韶山是「仰視」的角度,故名為「仰韶村」。

三面環水,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這裡自然成為先民們定居、狩獵、漁牧的理想場所。

1921年10月,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共開挖發掘點17處,發現墓葬10座,以及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獲得了豐富的文物資料,證實了中國史前時期存在著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標誌著中國現代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中國第一支考古學——仰韶文化,也因此而命名。

作為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近一百年來,仰韶村遺址經歷了四次考古發掘工作。

仰韶村遺址現場負責人李世偉介紹,第四次考古發掘發現遺蹟較為豐富,發現房址3個、墓葬4座、灰坑葬1座、窖穴8個、灰坑103座、灰溝3條、道路2條;出土文化遺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令人驚喜的是,首次發現了大量紅燒土草拌泥、「水泥」混凝土牆壁地面等房屋建築材料。

仰韶村遺址發現的泥地面

「有一塊泥地面,非常平整,每平方釐米可以承受120斤重量,下一步會做成分檢測和工藝分析。」李世偉說,這在豫西地區諸仰韶文化遺址中亦罕見,刷新了對仰韶村遺址及豫西地區仰韶文化時期房屋建築類別、形制、建築技術等方面認識。

最新考古成果表明,仰韶村遺址不僅名氣大,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肚子有貨」,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學術研究價值極高。

另外,李世偉透露,明年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正式開放,到時候,遊客可以來這裡一睹7000年前的生活場景,感受黃河流域旁仰韶先民的智慧。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劉夢鴿 吳冰)

相關焦點

  • 再現800年前制窯風情 瓶窯鎮窯山公園「古窯遺址」正式開放
    眼下,尋南宋遺風,又多了一個新選擇——餘杭瓶窯鎮窯山公園的古窯遺址。6月初,窯山公園古窯遺址區塊布展完成,全面對外開放,再現800年前的南宋制窯風情。瓶窯當地有一句老話:風景在窯山,歷史在腳下。2018年4月,瓶窯鎮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對窯山公園進行提升改造時,在公園東入口附近,意外發現一處南宋古窯址。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武漢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2圖)
    武漢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國重點遺址保護項目之一,總佔地面積4.85平方公裡,已經建成盤龍城遺址核心區本體保護展示、遺址博物院等相關配套項目,集文物保護展示、科研教育、休閒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盤龍城是商代中期距今3500多年的古城遺址,它是商朝在南方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迄今保存有完整的城牆和壕溝。位於長江流域的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推翻了以往公認的「商文化只存在於中原地區」的觀點。2017年12月,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2600多年前的戎人王級大墓、古代糧倉……全省51個考古項目「扎堆...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文考古發掘單位供圖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的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
  • 濃縮2000年成都歷史 東華門遺址將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羊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承辦,青羊區文物管理所協辦的「尋根天府文化 再現錦城繁華——東華門遺址考古文物直播宣傳活動」開展。專家在線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為觀眾奉上豐富的「文化遺產大餐」。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雄安將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置在這裡!
    近日,位於容城縣南陽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來自北大、人大、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南陽遺址發掘工作進行現場檢查與驗收,對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專家指出,雄安要為南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準備。
  • 黃巖有了首家考古工作站,還要建考古遺址公園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巖沙埠窯考古工作站授牌儀式在沙埠鎮青瓷村舉行,這是黃巖區首家考古工作站。接下來當地還將建設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黃巖沙埠窯起於晚唐,盛於北宋,196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河南考古聚焦漢代「受降城」:再現當年要塞背後的故事
    受降城遺址遺骨分布圖提起邊塞,人們會想起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作的邊塞詩人。他們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至隋唐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這些邊塞詩人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經過61年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嚴整有序的布局規劃,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為代表的宮城、宮室制度,貴族墓葬顯示出的喪葬禮儀制度,祭壇為代表的國家祭祀制度,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國之重器體現的器用制度等
  • 揭秘丨5000多年前的河南人用什麼材料來蓋房子?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如今,鋼筋水泥混凝土已經是最常見的建築材料,土木工程的學子們也常常用「我的青春誰做主,鋼筋水泥混凝土」這句話來自嘲。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的「水泥」  鋼筋水泥混凝土發明與1849年,在此前歷史的上一大段時期裡,房屋大多都是磚木水泥結構。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你見過嗎?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年度河南考古項目扎堆兒「PK」成果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市開幕,除了來自全省各相關省轄市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參會外,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安陽師範學院、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參加了會議,210餘名與會代表齊聚一堂,對在2020年河南考古所獲得的成果進行交流總結。
  • 世界級考古新發現!一隻1萬多歲的「小鳥」,讓「許昌人」遺址再成焦點
    近日,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距今13500年的微型鳥雕像,成為了世界考古界明星,被《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將我國鳥類藝術表現提前了約8000年本次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該雜誌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
    ,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從日本飛鳥公園看遺址公園活化與可持續旅遊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也因此備受關注,無論在近期推出的《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的若干意見》還是去年推出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都多次提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在《2018旅遊集團發展論壇》上,雒樹剛部長表示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好,又要活起來,要用文化提升旅遊項目和旅遊產業的品質內涵,用旅遊傳播文明,用旅遊彰顯文化自信。可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旅遊化發展正成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重要課題。
  • 杭州將新開建一座遺址公園!5000年良渚文化魅力又一個展示窗口!
    杭州將新開建一座遺址公園!5000年良渚文化魅力又一個展示窗口!坐落於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即將於今年年底前開工啦!這個公園未來長啥樣?杭小微帶你先睹為快!良渚文化的又一展示窗口
  • 北庭故城遺址考古新進展
    北庭故城遺址迄今已獲得中國文化遺產最重要的三頂桂冠: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被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新疆地區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作為天山以北唯一的遺產地,被列入「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