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考古發掘單位供圖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
【「網紅」戎人王級大墓,背後的遷徙故事你知道嗎?】
近段時間以來,洛陽市伊川縣徐陽墓地成了「網紅」,不僅衝上熱搜,還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
這座春秋時期大墓,是目前為止發掘出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戎人王級大墓,也是中原地區考古發現的首個戎人遺存,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伊洛的歷史事件。
陸渾戎是一個遊牧部落,原本在西北,但因實力強大成為秦國的「眼中釘」。後來,秦國與晉國發生衝突,晉惠公被秦軍俘虜,於是秦穆公強制令陸渾戎遷徙到洛陽附近。
說回到這個墓葬,隨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紋銅編鐘、編磬、玉璜、玉扳指等,同時墓葬周圍分布著陪葬車馬坑。從出土的青銅禮器以及車馬坑陪葬來看,這應該是一座王級大墓。
徐陽墓地
徐陽墓地
墓內部分隨葬器物以及車馬坑內放置馬、牛、羊動物頭蹄的殉牲習俗,與春秋時期西北地區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習俗相同。但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又顯示其受到同時期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
馬佔山表示,該墓葬體現出的文化融合,對探索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多民族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徐陽墓地自2013年發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此次發掘的陸渾戎王級大墓,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期待有新的驚喜出現。
【抬高地基、外牆抹泥、地下建隔水層……古代的糧倉有點牛】
都說「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糧食如何儲存才夠安全,才能防潮?時莊遺址揭露了古人的智慧。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遺址勘測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萬平方米區域內,發現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
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介紹,在遺址南部,發現了28座建築形制比較特殊的遺蹟,經初步判斷,可能是古時的糧倉,是整個先秦時期罕見的糧倉建築群。
時莊遺址糧倉
時莊遺址糧倉
對比現實中的糧倉,這些遺蹟同樣具備糧倉特點,即防水防潮。
現實中的糧倉
現實中的糧倉
「座落的臺地,有粗顆粒隔水層、細顆粒防水層,能有效阻斷地下水,保證糧倉底部的乾燥。」曹豔朋還提到,房屋建築的外牆抹泥防潮, 地基抬高,周圍有排水溝,主要為了方便雨天排水。
除此之外,還發現了植物考古學證據,從土壤成分分析,有菽粟的成分,說明這裡有過糧食的存放。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時莊遺址的南部是一個人工墊築的臺地,外側有寬淺的圍溝,臺地上已發掘出的28座糧倉,以夯土牆為外側邊界集中分布,是一處夏代早期的糧倉城邑。
目前,時莊遺址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50多歲男子下葬找20多歲女子陪葬,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已有禮制】
餘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餘莊村,遺址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6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
「其中龍山墓葬有10多座,其內以M10最為重要,是目前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墓葬保存完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華介紹,在單棺內葬有一人,仰身直肢葬,頭東向,顱骨上有硃砂;另外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亦為仰身直肢葬。
棺內一人年齡為50多歲,棺外人為20多歲,二人性別如何?吳偉華表示,準確的結果正在研究中,但根據目前推測,年齡大的為男性,陪葬者為女性。
餘莊遺址
餘莊遺址
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以泥質黑陶為大宗,極個別為灰陶。
隨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精良,屬於明器。
在遺址北部發現有壕溝兩條,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在兩條壕溝內發現有大量的龍山時期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紅褐陶,紋飾主要有籃紋,另有少量方格紋和繩紋。
總體而言,葉縣餘莊遺址規模大、規格高、文化內涵豐富,是一處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首次發現「水泥」混凝土牆壁,這裡有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部約5公裡,北靠韶山,東西兩側為溝,南臨劉果水庫,由於村落對韶山是「仰視」的角度,故名為「仰韶村」。
三面環水,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這裡自然成為先民們定居、狩獵、漁牧的理想場所。
1921年10月,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共開挖發掘點17處,發現墓葬10座,以及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獲得了豐富的文物資料,證實了中國史前時期存在著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標誌著中國現代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中國第一支考古學——仰韶文化,也因此而命名。
作為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近一百年來,仰韶村遺址經歷了四次考古發掘工作。
仰韶村遺址現場負責人李世偉介紹,第四次考古發掘發現遺蹟較為豐富,發現房址3個、墓葬4座、灰坑葬1座、窖穴8個、灰坑103座、灰溝3條、道路2條;出土文化遺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令人驚喜的是,首次發現了大量紅燒土草拌泥、「水泥」混凝土牆壁地面等房屋建築材料。
仰韶村遺址發現的泥地面
「有一塊泥地面,非常平整,每平方釐米可以承受120斤重量,下一步會做成分檢測和工藝分析。」李世偉說,這在豫西地區諸仰韶文化遺址中亦罕見,刷新了對仰韶村遺址及豫西地區仰韶文化時期房屋建築類別、形制、建築技術等方面認識。
最新考古成果表明,仰韶村遺址不僅名氣大,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肚子有貨」,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學術研究價值極高。
另外,李世偉透露,明年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正式開放,到時候,遊客可以來這裡一睹7000年前的生活場景,感受黃河流域旁仰韶先民的智慧。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劉夢鴿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