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發布。本屆陝西省科學技術獎評選出獲獎成果260項,其中,一等獎48項,二等獎89項,三等獎122項。西北大學5項成果榮獲一等獎,3項成果獲得二等獎,1項成果獲得三等獎。一等獎獲獎數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其中,該校賴紹聰教授主持的《中國西部特提斯構造域關鍵巖漿事件及深部動力學意義》、樊海明教授主持的《新型雜化納米生物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王家鼎教授主持的《地質災害風險識別和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喬學光教授主持的《光纖油氣資源井中地震波勘測新技術》、鄭曉暉教授主持的《中藥分子新藥研發「合策略」的構建及基礎應用》獲得一等獎。
趙憲鍾教授主持的《半環代數理論的若干研究》、郭崇峰教授主持的《基於能量傳遞的發光材料光譜調製及其應用》、耿國華教授主持的《文化資源數據智能處理與VR展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二等獎。
李文厚教授參與的《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緻密儲層分布特徵及勘探目標優選》獲得三等獎。
一等獎項目簡介
1,中國西部特提斯構造域關鍵巖漿事件及深部動力學意義
項目簡介:該成果以中國西部特提斯構造域關鍵巖漿事件為重點解剖對象,構建了洋陸俯衝過程中地質資源的富集模式,為中國西部特提斯域資源強國戰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理論支撐。首次識別出青藏高原地幔物質東向湧動的巖石學科學證據(圖1),創新性的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Clark院士在Science上提出的下地殼流觀點拓展至地幔尺度;探索了秦嶺造山帶三疊紀花崗巖時空分布格局及其巖漿熔融規律;系統釐定了三江特提斯構造域西部花崗質巖漿作用對特提斯演化的響應過程,反演出了與拉薩地塊不同的源區屬性演化特徵(圖2)。該項目將最新的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科發展高度融合,研究成果轉化成多部專著並融入國家級精品課程《巖漿巖巖石學》等,入選全國高校教學改革優秀案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2,新型雜化納米生物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
項目簡介:該成果利用自旋有序拓撲結構,雜化界面受限空間,多尺度、多維度有序組裝等效應系統性研究影響雜化納米生物功能材料應性能的關鍵因素,通過研發並定義全新拓撲結構的渦旋磁氧化鐵以及新型準順磁納米鐵氧體,提高磁學性能;發現界面受限空間對能量轉化強化新現象;開創納米多維度、多尺度有序組裝的新途徑,闡明新型雜化納米材料性能的調控、強化、協同等機制。以上發現對於顯著提升雜化納米功能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性能具有重要意義,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3,地質災害風險識別和調控的理論與應用
項目簡介:本項目聚焦國家防災減災的重大需求,依託10餘項國家、鐵道部、中國民航等重大科研項目,攻克了大型工程建設中地質災害的風險識別、隧道湧水以及新類黃土填方滑坡等災害的重大科學難題,創建了我國了鐵路及民航系統地質災害風險識別和防控技術標準體系,編制了《重載鐵路設計》等多部國家行業規範。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十餘條高鐵、重載鐵路及輕軌中成功應用,使得項目合作完成單位的高鐵建設防災減災及時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地質災害監測、識別和風險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
4,光纖油氣資源井中地震波勘測新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目為了滿足複雜地層能源精細描述、高效探測、科學開採的迫切需求,全面開展了井中地震波勘測光纖三維矢量檢波與地震物理模型雷射超聲成像深度結合的地震勘測應用技術研究,攻克了寬頻帶(地震模型成像:50kHz-50MHz,井中地震勘測:1Hz-2kHz)、高密度(地震模型成像:>100萬道,井中地震勘測:>126級)、高維度(三維空間時延採集)井中地震波勘測的技術難題,研製出應用於地層油氣資源「實驗室、試驗場、野外場」勘測的井中地震波光纖三維時延檢波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對於促進我國地層能源探測新技術發展與「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深化,提升油氣資源勘測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技術意義和實用價值。
5,中藥分子新藥研發「合策略」的構建及基礎應用
項目簡介:針對中藥治病功效成分不清晰、靶標不明確的重大難題,從創新理論、關鍵技術和實踐應用三個層次對中藥分子新藥創製關鍵鏈條的共性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中藥分子新藥研發「合策略」,發明並證實丹參素異丙酯等多個分子組方的創新候選藥,為中藥複方配伍機制研究,高效、安全、可控中藥分子新藥研究,揭示中藥組方理論及創製1類新藥提供重要指導作業。該成果不但可破解新藥研發各瓶頸環節的核心難題,而且能縮短新藥開發周期,提高研發成功率,對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新藥,提升醫藥行業核心競爭力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