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

2020-12-15 大河網

青臺遺址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鬥遺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鮑彌佳文圖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這個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何會命名為「北鬥」?你知道在河南考古發現的「古代北鬥遺蹟」嗎?

「北鬥」對於古人意義重大。戰國文獻《鶡冠子·環流》云:「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通過北鬥七星,就可以在群星燦爛的夜空中,找到永遠在正北方向的北極星,也就實現了定嚮導航。

所以,將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北鬥」,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彰顯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淵源。

可你知道嗎?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就在鄭州,並且有兩處。

一處是在鄭州青臺遺址,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遺蹟。

一處是鄭州鞏義的雙槐樹遺址,也就是今年震撼全國的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國」。

這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已經開始觀測「北鬥」天象,並利用「鬥柄授時」,進而孕育出「天地之中」的理念。

古人通過長期對北鬥的觀察,發現了北鬥七星雖然勺口指向北極星,但是勺柄指向會發生改變,不同的指向可以對應不同的節氣。

而這兩處「北鬥九星」鬥柄的指向,正好與冬至的方向吻合。

冬至對於古人的意義重大,一般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活動。

這裡補充一下,我們常聽到的是北鬥七星,但在很多的古書裡講的是北鬥九星,除了常見的是7顆,還有另外兩顆,一般把它命名為輔星和弼星。

鄭州的兩處北鬥遺蹟,是用9個陶罐模擬而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雙槐樹遺址,在北鬥九星遺蹟上端的北極位置附近,還發現了一頭首向南並朝著門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解釋說,從天地相應的角度來說,麋鹿所在的北極方位,又相當於地中,這個位置便是上應天心、下應地膽、中間相應人傑的地方,也就是通常講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地方。

而北鬥九星遺蹟的位置,是在一個200多平方米的矩形房子的前面迴廊位置,麋鹿的位置是在房子核心。而這處房子正在古國都邑的中軸線上。

可以說,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團結、向心、中和的禮制已經出現。

比河洛古國歷史更早的,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也發現了6500年前的北鬥遺蹟。

1987年,濮陽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許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了左右兩側的蚌殼堆塑的「龍」與「虎」圖像,卻忽略了墓主腳下的蚌塑三角形圖案。

這個三角形方向是正北,有這兩根脛骨相連。這個圖案被專家解讀為「北鬥周髀」遺存。蚌塑三角形是鬥魁(鬥勺),其東側橫置的兩根腿骨就是鬥杓(鬥柄)。髀是古人測度日影的表,它的本義就是人骨。

天上的星星參北鬥。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說明我們的先民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觀念,這也是華夏文明綿延至今的源泉動力。

當人們開始仰望星空時,夢想就開始了。

今天,以古老的「北鬥」之名,我們又邁向了一個新的徵程。

相關焦點

  • 「河洛古國」北鬥九星現蹤 從天文觀測到天人合一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宣布階段性考古成果,經過多年在河南省鞏毅市河洛鎮雙槐樹遺址進行考古後發現,雙槐樹遺址極有可能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而將其命名為「河洛古國」。遺蹟中以「北鬥九星」軌跡排列的陶罐,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經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的確認,其是距今約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河洛古國」挖掘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發現了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 北鬥九星那些事兒
    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中發掘的「北鬥九星」 ◎謝玩玩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宏大的建築規模,前殿後寢的格局,包括北鬥九星與「天下第一
  • 北鬥到底是是七星還是九星?
    從小學生開始,我們就知道北鬥七星,這是七顆能夠連成一把勺子形狀的星星,也是最容易辨別方向的七顆星。古代的北鬥也是七星嗎?先秦文獻中曾經提到「北鬥九星,七見二隱」。意思就是北鬥有九顆星,七顆能夠顯現,兩顆若隱若現。
  • 原來我們誤解北鬥星辰幾千年,其實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北鬥九星
    」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聽過類似的話,這句話裡的「勺子」,指的便是北鬥七星,只要找到它,就能找到北方,找到方向,所以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星象。然而「北鬥七星」真的是「七星」嗎?為何中國古代術士的口中,它是「北鬥九星」?究竟是誤讀,還是發生了某種不可避免的變化?
  • 絲綢最早的用途是什麼?5000多年前中國先民已育蠶制絲
    12月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河南鄭州滎陽青臺遺址舉行,今後,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入開展絲綢之源研究。記者同時獲悉,在河南鄭州發現了目前中國最早的絲綢,中國絲綢的起源時間或在仰韶文化時期。據記載,黃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
  • 鄭州多家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
    鄭州博物館1.線上活動。以唐戶遺址中裴李崗文化和雙槐樹遺址中仰韶文化為主,依託鄭州博物館文物展品,用H5形式設置兩條觀眾虛擬體驗線路,讓觀眾深刻了解鄭州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2.線下活動。配合文化遺產日主題,設計製作宣傳版面4~5塊,展示鄭州博物館近年完成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如青銅器、碑刻拓片、陶瓷器等,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製作懸掛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條幅,推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主題宣傳版面。活動期間,推出文化遺產展覽和古今戰疫抗疫簡史流動展覽。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1.「生態遺址公園」系列小視頻宣傳。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通過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近7000件。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成為特色遺蹟;還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觀點,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
  • 北鬥星辰,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多出來的兩顆分別是誰
    ),並發現了一塊織錦, 這塊織錦上面寫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中國指著中原、中土,表示漢朝,五星則是古代的佔卜術詞,指五大行星:水、火、木、土、星。 在「官方」的說法一直都是北鬥七星,從漢代文獻中就有了北鬥七星的說法,北鬥九星最早衍生於先秦時期,另外兩顆在道教的說法中叫「洞明星」、「隱元星」,史書載有:北鬥九星,七見(現)
  • 金平首次發現雲南最早春秋戰國古礦冶煉遺址
    經過近兩個月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研究,雲南省金平縣境內首次發現雲南省境內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早期碗式窯冶遺址,對於滇東南和我國西南地區青銅時代礦冶技術、鑄造、文化體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在井山頭遺址沒有發現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主任一直在思考: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之前為什麼浙江、江蘇、上海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上山文化遺址群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上山文化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上山遺址考古公園最貴重的鎮館之寶,就是一粒「萬年米」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首歌唱響全國,至今膾炙人口。  大河,稻香,我的祖國。
  •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國最早的天文臺:距今有4700多年歷史
    這裡是「阿昌環走遍中國」的旅行日記,歡迎與阿昌一起看遍祖國大好河山,喜歡請關注!季節的氣候變化對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今天還是古代,今天的現代科技可以說是很先進啦,在古代農業社會就不一樣,人們對氣候季節變化,只能根據一些自然規律總結經驗,然而在古代先人也是很有聰明智慧的,它們對天文氣候的觀察也有很多先進的並且精確的計算方法和傑出的成就。
  • 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原標題: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為眾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20多家研究機構的50多名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齊聚淮陽,參觀時莊遺址的發掘成就。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眾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為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 中國唯一的「城摞城」遺址位於河南的地下10多米深處
    作為文明古國四大建築之一,中國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也孕育了眾多的建築遺址,他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觀賞的風景區。由於地處中原腹地,自古以來,河南省佔據著獨特的地理位置,現在也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著名的洛陽古城和開封位於河南省。
  • 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原標題: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記者7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發現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一遺址出土距今約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長江中遊經測定證實的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長江中遊的最早證據。
  • 河南日報12個版點讚鄭州:一起奮鬥 一起出彩 一起圓夢
    總感覺到一種無法不讓人敬畏的注視黃河流域的文明之光貫穿中華五千年輝煌從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大河村遺址到黃帝故裡、列子故裡、杜甫故裡從二七紀念塔、李大釗講學處到共和國幾代領導人邁向中州大地深情的足跡多少跨越多少榮光多少神奇永恆輝映在波瀾壯闊的史冊裡新時代的鄭州人怎能不揮灑汗水熱血和豪情
  • 浙江寧波發現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
    記者14日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的施岙遺址古稻田,是世界上已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寧波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根據寧波地區考古發掘成果來看,施岙遺址古稻田所在的山前平原地帶,普遍存在古稻田層。山前平原地帶的區域位置為完整保存古代農耕遺蹟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