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2020-12-24 AUniquePig的歷史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通過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近7000件。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成為特色遺蹟;還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觀點,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稻穀、穀殼、稻杆、稻葉等遺存的發現,證明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稻作農業。在人工製品上,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漆器和木製飾品木雕魚。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中,陶器是出土最多、復原率最高,共出土陶片40萬件之多,最具特色的是夾碳黑陶。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不同的功能劃分有很多種類。木器300多件,最為重要的木器是紡織工具和木槳。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等方面證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搖籃。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寧波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
    與會專家認為, 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從地圖上點位上看,南邊是四明山,北邊是四明山餘脈,中間正好有個口子,這應該是個古老的港灣。」 金翔龍說。「從自然史的角度,井頭山遺址的發現,證明此地在歷史上曾經存在著一個古寧波灣的地理概念。古人都逐水而居,井頭山遺址、田螺山遺址、河姆渡遺址,這三處遺址其實都位於古寧波灣內側的一個小峽灣岸邊。」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浙江寧波發現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
    記者14日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的施岙遺址古稻田,是世界上已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寧波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根據寧波地區考古發掘成果來看,施岙遺址古稻田所在的山前平原地帶,普遍存在古稻田層。山前平原地帶的區域位置為完整保存古代農耕遺蹟創造了條件。
  •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一萬年前這群最早定居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
    水稻,世界三大主糧之一,養活了全球約一半的人口。那麼,誰是世界上最早的種稻人?這個問題要作出解答,可費去了考古學家近百年的心血。21世紀之初,中國浙江一片不起眼的小土包,忽然吸引了全世界研究水稻起源學者的目光。原來,這片叫做上山的地方,埋藏著解開稻作文化起源乃至文明起源的諸多密鑰……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
    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正式宣布,將中國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建設沿革 據史料記載,最早進入灤河上遊的是山戎和東胡人。 公元三世紀,東胡後分為兩支--鮮卑與烏桓,元上都所在地便是烏桓族的世居地。
  • 《豬紋陶缽》河姆渡文化(中國)-雕塑作品欣賞(五)
    今天給大家介紹河姆渡文化的《豬紋陶缽》,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下遊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
  • 奚明:弘揚河姆渡文化 厚植城市底蘊 努力讓餘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
    10月16日上午,餘姚市委書記奚明在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深入謀劃推進河姆渡文化保護利用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做好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
  • 解密上山文化:一萬年前誰種稻
    半月談記者 馮源   水稻,世界三大主糧之一,養活了全球約一半的人口。那麼,誰是世界上最早的種稻人?這個問題,也許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問得出,要作出解答,可費去了考古學家近百年的心血。原來,這片叫做上山的地方,埋藏著解開稻作文化起源乃至文明起源的諸多密鑰……
  •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浙文化今年,浙江評出了首批「浙江文化印記」,這個假期,小布帶你走近它們。河姆渡遺址位於寧波市餘姚河姆渡鎮,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河姆渡文化時代較早,出土遺物特別,對研究古代農業文明和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其中「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作品,已成為長江史前文化的重要標誌。
  • 富有藝術感的牙齒——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
    ▲ 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紋樣圖 這件牙雕出土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和之前小編講的半坡遺址是處於同一時代的。
  • 半月談丨解密上山文化:一萬年前誰種稻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發掘原址上的考古現場情景再現。韓傳號 攝水稻,世界三大主糧之一,養活了全球約一半的人口。那麼,誰是世界上最早的種稻人?這個問題,也許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問得出,要作出解答,可費去了考古學家近百年的心血。
  • 中國最古老的遺址:9000年歷史文物出土河南鎮館之寶
    即使在整個世界古代文明環境中,中國古代文明也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這當然是事實,也是歷史研究領域的共識。但一種荒謬的觀點也應運而生:中國古代文明來自西方。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和愚蠢的,對古老的中華文明危害極大。正因為這種觀點一直很流行,所以很多人真的相信這種觀點。
  • 「重慶最早洋行」 將變身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文化遺址公園效果圖和立德樂洋行局部。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成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地產集團獲悉,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整體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預計明年年底公開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