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通過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近7000件。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成為特色遺蹟;還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觀點,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稻穀、穀殼、稻杆、稻葉等遺存的發現,證明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稻作農業。在人工製品上,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漆器和木製飾品木雕魚。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中,陶器是出土最多、復原率最高,共出土陶片40萬件之多,最具特色的是夾碳黑陶。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不同的功能劃分有很多種類。木器300多件,最為重要的木器是紡織工具和木槳。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等方面證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搖籃。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