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迷路不要慌,抬頭找找天空中的『勺子』,就能辨別方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聽過類似的話,這句話裡的「勺子」,指的便是北鬥七星,只要找到它,就能找到北方,找到方向,所以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星象。
然而「北鬥七星」真的是「七星」嗎?為何中國古代術士的口中,它是「北鬥九星」?究竟是誤讀,還是發生了某種不可避免的變化?
先秦時期的古籍中記載:「北鬥九星,七見二隱。」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已經觀測到九星,並知道其中七星閃耀,二星微弱,而這「七見二隱」的特徵,又正好和人體相吻合、相對應,人體中的九竅分別為:雙眼、雙耳、雙鼻孔、一口、尿道和肛門,前七者為「見」,後兩者為「隱」。
故而在《三國演義》裡出現了這樣一段話:「北鬥注死,南鬥注生。今已添注壽算,子復何憂?」意思是只要九竅不通,便意味著死亡,所以用「北鬥注死」來代替,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後,便對北鬥九星有了更密切的關注。
當年古人對北鬥九星分別進行了命名,依次為: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搖光星,洞明星、隱元星。除了「洞明星、隱元星」(又稱輔星和弼星),其餘7者全部保留至今,洞明星、隱元星便是傳說中的「二隱」。
《雲笈七籤·卷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上書:「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意思是凡人只要能看見這第8、第9顆隱星,就是開了大運,以後必定大吉大貴、延年益壽。這種說法很快便流傳於世,無論是相書、風水、運術各方面,都遵從此道。
後來道教將「北鬥九星」分別對應「九皇」,即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位,影響力非常之大,並逐漸在民間演變為禮鬥之俗,流傳至今。在《中華全國風俗志》寫道:廣東地區每年九月九日,多建九皇會以禮鬥。
最令人驚訝的是,2019年在河南滎陽發掘出的青臺遺址,裡面竟然出現了「北鬥九星遺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且那些代表星象的罐子也暗藏玄機,星星越亮,罐子越大;反之對應的星星越暗,罐子越小,目前專家們就這個「九星遺蹟」展開了密切的研究。
以上種種,都能說明古人一直信奉的是「北鬥九星」,那麼為何今天卻改成了「北鬥七星」呢?
其實,這就要說到天文學的常識。眾所周知,所有恆星都有自己的壽命,而這個壽命取決於它的質量大小,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則越長。所以千千萬萬古人曾目睹過的洞明星和隱元星,極有可能已經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淡出眾人視野。
當然了,也有學者認為,壓根就沒有洞明星、隱元星,只不過是古代統治者為了神化自己,故意捏造出來的星象,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資料:《雲笈七籤》《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