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提到北鬥時,都說它是七星,而在「河洛古國」考古中,卻發現了一個用瓦罐埋到地上形成的北鬥九星的造型,這說明在5000多年前,我國的人古人所認識的北鬥是九星。
在先秦時代的典籍中曾記載稱:北鬥九星,七見二隱。
這說明,在2000多年以前,北鬥確實是9星,只是其中有兩顆星的光亮度比較暗淡,北鬥星是恆星,在運動過程中,如果發生氦閃,那麼剛開始時它們會很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暗,最終為肉眼所不能見到。
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有時也稱其為瑤光)等七顆星組成,因北鬥七星連起來像個勺子,故得名為北鬥七星。
除了這七星之外,在北鬥七星的勺柄位置還有兩顆星辰,分別是左輔和右弼,隨著這兩顆星的變暗為肉眼所不能見,北鬥也就變成了七星。
在易學中,北鬥七星是紫微垣的一個星官。
《晉書·天文志》記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
而在天文學中,北鬥七星屬於大熊星座,從鬥身上端開始,到鬥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因為北鬥七星能發光,所以它們都是恆星,而恆星可都是宇宙中的巨無霸。
而談到北鬥七星有多大,自然就要從它的榜首說起。
北鬥七星分別有多大?
北鬥七星之首——貪狼星天樞
北鬥七星的魁首,便是古詩"西北望,射天狼"中的貪狼星——天樞星,它也是大熊星座的α星。
天樞星距離地球差不多有124光年,視星等為1.79,絕對星等為0.2。它的光度為太陽的181倍,而質量也無愧於它的恆星身份,是太陽的四倍。可以說就它一個,就比我們時常見到的月亮要大的多了。但因為月亮作為太陽的"小跟班",離地球比較近,所以看著就比北鬥七星要大上幾倍。不過實際算起來,月亮的質量只有7350億億噸,只有太陽的八十億分之一,天樞星完全相當於324個月亮了。
北鬥七星之二——巨門星天璇
北鬥七星的老二巨門星,因為它屬陰土,是有名的暗星,所以人們總覺得它掌管了人們的命宮,巨門星也是大熊星座中的β星。
巨門星距地球79.4光年,視星等2.4,光度為太陽的55.2倍,比太陽大了差不多10倍,也要熱得多。
北鬥七星之三——祿存星天璣,
天璣星是大熊星座的γ星,它源於古時人們對北鬥的崇拜,人們認為它主理天上人間的財富,所以尊稱它為財富之星。人們如果生活困窘,便會去拜一拜天璣星,懇求天上的祿存星君發發慈悲,讓自己一夜暴富。
天璣星距地球83.7光年,視星等為2.5。它的光度為太陽的59倍,有差不多三個太陽那麼大。
北鬥七星之四——文曲星天權
天權星是大熊星座中的δ星,也是著名的文曲星。《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的兒子許仕林就是文曲星,專門下來中狀元的。所以讀書人想要進士及第,就需得拜拜文曲星,讓他保佑自己高中。
天權星距地球81.4光年,視星等為3.4,是北鬥七星中最暗的星,其亮度只相當於一個三等星。它的光度為太陽的24.4倍,質量為1.6倍,算是北鬥七星中的"小矮子"了。
北鬥七星之五——廉貞星玉衡
玉衡星是大熊座的ε星,它位於鬥勺與鬥柄連接處,與貪狼星並稱為"廉貞貪狼兩大桃花"。它也是有名的"殺星"與"囚星",其代表人物為孔子的弟子子路。
玉衡星距地球80.9光年,視星等為1.77,其光度為太陽的98.7倍,和之前的天璣星差不多大。
北鬥七星之六——武曲星開陽
開陽星是大熊座中的ζ星,也被稱之為武曲星,是北鬥七星中最亮的一顆星,其光度接近一等星。
開陽星距離地球78.2光年,視星等2.4,光度是太陽的60.2倍,質量為太陽的2.2倍,僅僅比天權星大一點。
北鬥七星之七——破軍星搖光
搖光星是大熊座中的η星,它在易學中被命名為破軍星,是一顆"耗星",有先破後立之意。
破軍星距地球101光年,視星等為1.86。它的光度為太陽的141倍,乍一看感覺比開陽星還亮,但光度大不意味著亮度高,事實上北鬥中最亮的星還是玉衡星。它的質量是太陽的的6.1倍,也就是6.1×2×10×10㎏。
北鬥七星是一個由七顆恆星組成的星座,所以嚴格意義來講,我們是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值的。北鬥七星除了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這七顆主星以外,還有許多伴星。
天樞星是一顆巨大的橙色恆星,它有一顆伴星,其質量為太陽的1.6倍。
天璣星也有一顆伴星,但它只是一顆沒有任何存在感的橙矮伴星,質量為太陽的0.8倍。
天權星也有兩顆伴星,但很遺憾,憑肉眼我們基本看不見它。
玉衡星的伴星雖然也是靠肉眼看不見,但它的質量為太陽的15倍,是一顆相對來說比較龐大的伴星了。
開陽星是一個六合星系統,有一顆肉眼可見的伴星和四顆看不見的伴星。
北鬥七星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上不可缺少的星辰,它指引著我們走出迷津,輔助我們觀測時間,為了紀念它對中國天文做出的貢獻,我們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套定位系統,就被命名為"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