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的影響,小編已經在老家呆了1個多月了。正值初春,和城市裡不同,農村的夜晚繁星點點,不停地散發著光芒。作為一位嚮往星辰大海的小編,仰望星空是必修課了。浩渺的繁星中,最引人注目的肯定要算北鬥七星,北鬥七星橫夜半,找到北鬥七星後,不遠處的北極星也引入眼帘了。
這迷人的星空是如此的的讓人著迷,那大夥知道北鬥七星分別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嗎?
我們知道,這漫天的繁星,每一顆都是「太陽」,北鬥七星也不例外,它們都是比太陽還要大的恆星,只是因為它們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遠了,動輒數十億光年的距離,所以它們就成了微弱的星光。
搖光
搖光又稱破軍,位於鬥柄的最末端,古代以為象徵祥瑞。它距離我們地球足足有103億光年,其半徑是太陽的3.4倍,質量是太陽的6.1倍。由於其超大的質量,其內部單位時間內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約為太陽的600倍,這導致其表面溫度達到了15000攝氏度,是太陽表面的2.5倍左右。
開陽
開陽星古時候又稱武曲星,位於鬥柄倒數第二的位置,距離地球約79光年。其至今約為太陽的2.4倍,但是其質量只有太陽的2.2倍,其表面溫度是太陽的1.5倍,達到了9000攝氏度。視力好的人仔細觀看的話,會發現開陽其實還有一顆伴星,古時候也被用於視力測試,因此被稱為「輔」。
根據天文觀測的結果,我們發現開陽其實是一個6合星系統,除了肉眼可見的部分,它還有還有四顆肉眼看不到的恆星。
玉衡
玉衡古時又稱廉貞,距離地球約83光年,4.3倍的太陽直徑,2.9倍的太陽質量,其表面溫度大約為8700攝氏度,和開陽基本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玉衡在北鬥七星中是最亮的一顆。現代天文觀測表明,玉衡也存在一顆伴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系木星的15倍,初步估計是一顆褐矮星。
天權
天權星在古時候最有名,是所有讀書人都嚮往的一顆星,位於地球約81光年的「文曲星」直徑是太陽的1.4倍,質量是太陽的1.6倍。這顆恆星是北鬥七星中最年輕的一顆,科學家估計它只有3億歲。這顆表面溫度為9200攝氏度的年輕恆星有兩顆肉眼不可見的伴星,本質上是一個「三體」系統。
天璣
天璣古時又稱祿存,它位於地球84光年之外。其直徑是太陽的3倍,質量是太陽的2.9倍,表面溫度達到了9100攝氏度。在北鬥七星中,其知名度算是最低的。不像文曲,武曲,搖光,破軍那麼為人熟知。
天璇
天璇古時又稱巨門,它位於地球80光年之外。這顆恆星已經處於冷卻過程了,因為其內部的氫元素已經燃燒殆盡了。現階段的天璇是一顆亞巨星,其基本物理常數與天璣星基本一致。
天樞
這顆星就是大名鼎鼎的貪狼星,距離地球約123光年。這顆恆星擁有4.3倍太陽質量,30倍太陽半徑,316倍太陽光度,表面溫度略低,只有4380度。它內部的氫燃料也燒光了,目前處於紅巨星階段。在距離它23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的地方,還有一顆1.6倍太陽質量的伴星,它們的環繞周期約為45的地球年。
其實不還有一點大家也能看出來,從北鬥七星古時候的別稱我們發現,這些都與封建王朝的官位相關,因此又被叫做「七政星」。
北鬥七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各不行同,它們互相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遙遠,比如天璣與開陽的距離約為8.6光年,相當於太陽與天狼星的距離;天璣與天璇的距離為11光年,這都要比它們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