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中發掘的「北鬥九星」 ◎謝玩玩
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宏大的建築規模,前殿後寢的格局,包括北鬥九星與「天下第一」的關聯,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專家因此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其中,用陶罐擺出的「北鬥九星」圖,體現了上古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古時人們智識未開,見天地山河、星辰日月早已存在,卻不知其從何而來;風雨雷電倏然來臨,不可捉摸其何時而去,便以為這些現象背後皆有神祇,逐漸演化為不同的自然崇拜與鬼神信仰。其中,北鬥信仰是產生最早、持續最長、影響最廣的信仰之一。
北鬥七星是屬於大熊座的七顆恆星,很亮,若抬頭,肉眼能見北邊天空有個鬥形。上古人們夜晚外出,找不到路時,抬頭望一眼,只要見到北鬥星,就知道路在何方了。有時也通過觀測北鬥鬥杓所指的方向來確定季節。
到秦朝那會兒,北鬥可不只有指路、定季節的功能了,它神通大了去,是天帝之車,得專門立廟祭祀。漢代時,人們相信「天人感應」,天上星辰可不只是星辰,和地上人事都有對應。譬如北鬥,七星各有九州分野——第一星主徐州,第二星主益州云云,七星明暗與否,還和皇帝用人是否恰當息息相關。「北鬥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夫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執金吾非其人也」,你要是見誰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事,往天上一瞅,那星必暗!
因北鬥作用大,所以人們相信只要效法北鬥,就能得天下。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就是這樣做法。他叫人做了個二尺五寸的銅威鬥,模樣跟北鬥一模一樣,想藉此「壓勝眾兵」。但眾兵來勢洶洶,哪是這麼一個銅威鬥能壓住的?不多久便打進宮來。人們驚慌失措,紛紛逃散,王莽心裡也急,連聲催促天文郎用式盤佔星,看看北鬥鬥柄現在究竟在哪兒:他篤信只要自己坐姿方向和北鬥鬥柄一樣,定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嗐!
後來人讀史,當然會笑王莽愚昧。可放在漢代,王莽做法其實不算特別離奇。就連長安城,「城北為北鬥形」,也是根據北鬥形狀建造的,要不後人怎麼叫它「鬥城」呢!民間還有很多用北鬥壓勝的東西,什麼壓勝錢、解注瓶,上面都有北鬥符號。尤其解注瓶,腹壁上畫的鎮墓符文,大部分是北鬥圖案,上面寫「黃神北鬥」、「北鬥君」之類的字眼兒,希望能壓勝亡魂,鎮墓驅邪。漢代墓葬中有不少地方能看到北鬥七星的圖案,譬如菸袋山漢墓的女棺蓋內側刻有北鬥形容,東漢中晚期南陽麒麟崗的漢墓中,也有南北鬥拱衛天帝的畫像。
到魏晉南北朝時,因戰亂頻繁,「天人感應」那套東西漸不實用,北鬥壓勝的說法就沒那麼廣了,唯敦煌地區還比較盛行,墓葬中常見解注瓶——又叫「鬥瓶」,裡面裝著粟粒、麵粉、雲母片等,瓶身上解注文也跟漢代差不多,大多是陰陽分隔、壓鬼鎮墓的意思,只是漢代「黃神北鬥」、「北鬥君」的說法,慢慢演變做「北辰」了。
南朝《子夜歌》寫兒女情長,就用北辰比喻,「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我對你的心意,就像那北辰星似的,抬頭低頭,都在那裡,怎麼都不會改變。
除了稱呼有變,漢代「北鬥主殺」的信仰,在魏晉南北朝時也有進一步衍生。六朝道書《赤松子章歷》裡有種道法,「祈北鬥落死籍、南鬥上生名」,能延壽無窮。但那時尋常人家,也常常祝禱北鬥,以求延壽。譬如北魏名臣崔浩,便曾「鄉禱於鬥極」,希望父親高壽而終。
可縱然求人家賜壽,魏晉南北朝時的人,依然覺得北鬥是殺星,大多相信「南鬥注生、北鬥注死」。
之後的北鬥信仰,受道教影響,從七衍變到了九。《太平經》說,「天有三皇,地有三皇,人有三皇」,是為九皇,對應到天象來,便是天上的北鬥七星加紫薇、勾陳兩星,每星各自對應一位星君,共「九皇君」,他們掌管的事各自不同。
北鬥九星的信仰發展到宋代後,再次發生了變化。北宋有本《玉清無上靈寶白然北鬥本生真經》,裡面號稱龍漢國君主周御的妃子紫光夫人遊園時忽有所感,池中九朵蓮花依次綻放。紫光夫人眼睛一眨,那九朵蓮花便成了九個小童子。年長兩位,便是天皇大帝與紫微大帝,餘下七個,乃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這就是北鬥九皇的來歷。因紫光夫人是他們的生母,所以又叫「鬥母」,或者「鬥姆」、「鬥姥」。
和北鬥信仰在明清逐漸式微不同,鬥姆信仰一直流傳下來。到現在,北京白雲觀元辰殿裡還供奉有鬥姆,頭挽螺髻,八臂三眼,只是不再坐在豬身上,而是改坐蓮花了。凡此種種,皆是傳說,大多是古人迷信的產物,只是不知道,「河洛古國」遺址中的「北鬥九星」圖,又是哪九星呢?供圖/謝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