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1年,楚莊王的孫子楚靈王進攻陳國和蔡國。這兩個國家派使者向晉國求救。
自從晉悼公起用了趙武,晉國又成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兒子晉平公的時候,卻慢慢地衰落下去了。晉平公回絕了,這等於說晉國不再是中原諸侯的領袖。
齊景公打算接著晉國來做霸主。他聽到楚靈王進攻陳國、蔡國,齊國準備出兵去救, 特意派大夫晏平仲(又叫晏子)做使者到楚國去觀察一下,想看 一看這個南方大國到底有多大的實力。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交往頻繁,為了顯示他們的國力,有時有必要在外交上用智慧和勇氣戰鬥。
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是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盜得罪。」
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人想要嘲笑他身材矮小,便在正門旁邊開了一個小門來迎接他。當晏嬰到來之後,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迎接官員聽完臉色發紅,侍衛們理屈詞窮,不得不打開城門,迎接晏嬰。
楚王親自接待了晏嬰,楚王為之設宴賜酒。但楚王仍然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晏嬰聞言,迅速予以糾正:「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麼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一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麼派遣你這般矮小的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準備,不卑不亢地說:「齊國的外交使命中有一條規定:賢能的人出使上等國家,而沒有才華和美德的人出使下等國家。齊國派像我這種矮小的人來出使楚國,我想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楚王碰了一鼻子灰,就暫時停止了挑釁。正當在高興地喝酒時,一名士兵突然護送一名囚犯經過宮殿大門,楚王故意問道:「這個犯人是怎麼回事啊?」士兵回答道:「這是一個犯有盜竊罪的齊國人。」楚王於是非常輕蔑地轉頭向晏嬰問道:「齊國人都很喜歡偷東西嗎?」
在場的楚國大臣們得意洋洋地笑了起來,他們以為這下子晏平仲可要丟臉了。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們只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麼?」一席話噎得楚王尷尬極了,再次使楚王無言以對,只好賠笑收場。
楚王看到每一次羞辱和挑釁能被晏嬰輕鬆化解,不禁由衷地欽佩他,並真誠地道歉:「我聽說,是不能跟聖人隨便開玩笑的,否則就會自取其辱,晏嬰先生,您就是聖人。」說完便隆重款待晏嬰,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嬰和齊國了,再也不費盡心思的侮辱他了。
晏嬰出使楚國時,當時楚國相對強大,齊國相對弱小,楚國並不擔心羞辱使臣可能導致戰爭的後果,在這種情況下,晏嬰作為齊國的使者,肩負著沉重的負擔,不能輕易發怒,否則會讓楚國抓住把柄,反而對齊國不利,他機智幽默地通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利用楚國侮辱的邏輯進行反擊,不但維護了齊國尊嚴,也展示了個人能力,最終贏得了楚國的尊敬。
晏平仲使楚回來,對齊景公說:「楚國雖說城牆堅固,兵馬強盛,可是國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沒有了不起的人才。主公只要整頓內政,愛護百姓,提拔有才幹的人,遠離小人,齊國就能強盛起來的。」
後來齊國收復了被敵人奪去的那幾座城。晉國只得來跟齊國講和。齊景公任用晏平仲為相國。
晏子使楚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許多自認為聰明,一心想侮慢他人的人,到頭來必然會使自己的尊嚴掃地。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家尊嚴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同時也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