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是提高人們的人生境界的學問,哲學神學科學竟不可分割

2020-12-22 品道化

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它提高我們生命情感的境界的學問,不是提高我們頭腦中知識的學問,頭腦不會有風暴,有許多知識,有許多觀念,心靈才會起風暴,所以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成功任何和你說的成功經驗,據說他有多少了不起的idea觀念來讓他取得成功,他們成功的根源,他並沒有想出來,他們的心靈曾經受到過挑戰,這才是根本。

在西方哲學史上,神學、哲學和科學一脈相承,也就是說神學當年的那個追問,認為世界的終極是神,最後哲學要追問,神這個終極如何操縱世界,構成這個終極追問叫哲學,因此早年的哲學只不過是神學的僕人,而科學只不是哲學思脈的延展,換句話說,在西方哲學史上,神學、哲學和科學一脈相承,這種對神學展開哲學追問的現象,僅僅出現在古希臘,在世界其他的地方以及後來,古希臘以後在近代西方繼續延展,其他地方的神學本身停留在追求世界終極,神把所有問題都解答了只要我信神,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

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這個佛家是中國化的佛家,在宋明時期三家合流,共同形成中國文化之精神,這三家沒有一家是有實體觀念的,西方哲學是從宗教中出來,最早的宗教我們稱之為原始宗教,古希臘的神普學是哲學的前身,希臘他的原始宗教構造出來一個超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奧林匹克山上,最高的首領叫宙斯,還有諸神,諸神之間的關係有它本身的道德法治,道德秩序,那麼構造這個神的世界是為什麼呢?

相關焦點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坤鵬論:什麼是哲學?
    甚至有不少騙子借著人們對哲學的不理解,登堂入室,披著哲學的外衣,幹著欺騙的行徑。但是,哲學為什麼一直是大學中一門正式學科呢?為什麼自古以來西方推崇哲學為一切學問之母,就連圖書分類也是總類為0,哲學為1呢?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黑格爾則說: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人生許多事情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是未知的,而哲學需要追求的是確定性,是一種「絕對」,或者或是「萬古常在」,或者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總之,哲學的對象,是絕對的化身。羅素說:哲學是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學問。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
  • 「哲學家」任正非: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哲學是人生的羅盤
    對企業而言,思想權和文化權的內涵其實一個文化根基的問,馬雲就點出過這個問題,中國的企業家一會學日本的精益管理,一會學美國的六西格瑪,最多是學個皮毛。中國企業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我們看馬雲,他就是從道家和太極拳中領悟到了很高明的管理方法論。
  • 中國哲學之道
    然而由於不同時代、民族的哲學家對衝突危機理解的差分,化解的方案亦不同,其把握的概念、範疇也有差別,對哲學的界說也殊異。在西方哲學史上,或可認為哲學是愛智,即一即一切,「存在是不變的一」,人與萬物融合為一;或認為哲學是把存在當作獨立於人以外的概念來加以追求的學問;或主張哲學是講人與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學問。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所謂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用世界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轉化為方法論。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可分為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
  • EVA絕不是簡單的動漫,而是是一場神學與哲學的碰撞
    神學是一種超自然的科學,它超越了現有科技科學所能認知的東西,它是唯心主義,一般為西方宗教人士和宗教科研工作者所推崇的一門精神領域的學術思想。 因此才能夠放在一起說明,產生碰撞,何為神權,何為哲學,一個信奉虛假的存在,作為自己的信念所在;一個崇尚倫理,更相信科學。
  • 《天道》什麼才是哲學的最高境界
    大家一聽哲學、文學、編劇什麼的,感覺高大上,很多人不明白人為什麼要學哲學,學哲學的人怎麼就業,以及生活中哲學就那麼重要嗎?很多人不學哲學一樣也瘋瘋癲癲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現實中為生活的苟延殘喘而妥協,而真正有風骨的先生和巨儒是不會向現實低頭的,因為他們的追求和信仰不允許他們低頭,高貴的不是他們的靈魂,而是追求。
  • 方東美先生《中國人生哲學》導讀
    …… 《中國人生哲學》一書,由兩部分構成,前者為講稿(《中國人生哲學概要 方先生用英文寫過兩部重要的著作:一部,就是今天要講的《中國人生哲學》的後半部分,我們手中的已是中文,還有一部,則是其晚年所著的《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與馮友蘭的書不同的是,它是一部用強烈的感情來觀照中國哲學的著作,國人讀它是很容易受到感動的。
  • 哲學和科學在中國的撞擊
    引言:儘管有無數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預測「基因人」的誕生,但「他」(「 她」)真正在中國誕生時,還是讓全世界的人猝不及防、為之震驚。幾乎同一時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哲學家、人工智慧專家、生命科學專家,腦科學專家聚集中國,舉行了一場關於技術與未來的跨界大討論,「基因人」、「非自然人」、科學倫理正好會議的熱點議題。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晚期中世紀哲學 14~15世紀中,是中世紀哲學的末期。由於羅馬教會的衰微、自然科學的發展,亞里斯多德哲學中重經驗事實的本來面目逐步被認識,人們厭棄教會曲解了亞里斯多德,於是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日益脫離神學。
  • 何謂「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一詞源於拉丁文「schola」,意指「人們因共同興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地方」,逐漸具有了「進行各種辯論的地方」的含義,最後演變為「學校、學院」的意思。經院哲學是西歐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1世紀興起,12-13世紀走向鼎盛,15世紀開始瓦解。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蘊含著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充滿著政治智慧,閃耀著真理光芒,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強軍勝戰之道,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哲學升華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軍事哲學是時代精神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
  • 無限存在與不可分割的永恆 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 希臘哲學源流之二
    巴門尼德和芝諾哲學理論的前提之一是,實在必須是唯一的。但是和芝諾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說,世界是多元的,它們是由不可勝數的各種粒子構成的,只是在大小和形狀上不同。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這個概念,重要的是,他的原子相當於如今的量子這個概念,意指「不可分割」。
  • 如何用一句話區分:古希臘哲學、印度哲學與中國哲學
    什麼是哲學(philosophy)?philosophy這個詞,源自philein[愛]和sophia[智慧]的結合,有「追求智慧」之意。談及哲學,繞不過一個重要時期——「軸心時代」。歷史上,「軸心時代」是哲學發展的輝煌時期。
  • 以會通中西構建原創性哲學體系
    張世英認為,個人的精神境界,按其實現人生意義(價值)高低的標準和人生在世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即最低的境界,是「欲求境界」,人在這種境界中,只知道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其與世界的關係屬於「原始的不分主客」的關係;第二個等級是「求實境界」,在這一境界中人與世界的關係屬於「主—客」關係:人有了自我意識,能分清我與物、我與他人,能把自己當作主體,把他人、他物當作客體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筆者扼要梳理兩位哲人的詩化哲學思想輪廓,以期未來在中國哲學史的重新書寫中,能夠將詩化哲學作為一個專題領域加以關注。書生自有逍遙處 苦樂憂愁盡化詩在1948年撰寫的《原美》一文中,蕭萐父秉持一個年輕詩人與哲人的胸懷,從哲學視角反思了「美」之於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表達了他致力於塑造真善美合一、富有動進與創化精神的「人格美」的人生志向。
  • 中國哲學之道-光明日報-光明網
    至於什麼是哲學,中外哲學家各說其是,是其所是,猶如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然而由於不同時代、民族的哲學家對衝突危機理解的差分,化解的方案亦不同,其把握的概念、範疇也有差別,對哲學的界說也殊異。在西方哲學史上,或可認為哲學是愛智,即一即一切,「存在是不變的一」,人與萬物融合為一;或認為哲學是把存在當作獨立於人以外的概念來加以追求的學問;或主張哲學是講人與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學問。
  • 哲學的盡頭是什麼?看看學術界的權威說法
    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即「神學應該指引科學」。後來,這個說法被變形,成為「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但是,這些說法不僅缺乏依據,而且僅限於在內地中文論壇上出現。而在國外學術界,或者知識界,從來沒有聽聞過這類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