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八佰》定檔和《信條》過審的消息傳來,院線總算盼來了強心針。
想想過去沒有疫情的日子,暑期檔可是影迷們的狂歡時刻。
可能有的小夥伴不知道,「暑期檔」這個概念,其實始於45年前的一部美國驚悚片——《大白鯊》。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講的是一頭大白鯊突然出現在海邊度假勝地,貪戀旅遊收入的市政府隱瞞了消息,結果導致多名遊客葬身鯊口。
之後,身為小鎮警長的男主角,帶著當地一個老水手和一個年輕的海洋學家,出海與大白鯊展開了搏鬥。
故事雖然簡單,但《大白鯊》當年上映後創造了票房紀錄,大約有6700多萬人去影院觀看,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
也正是從《大白鯊》之後,電影公司開始重視起六、七月的檔期,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暑期檔」。
有意思的是,《大白鯊》從上映到促成暑期檔形成,背後有著一系列的偶然事件。
當年的史匹柏,還是個不到30歲的新手導演,他接下《大白鯊》的主要原因,是環球公司答應他:只要拍完這部,以後想拍啥就拍啥。
然而,《大白鯊》的實際拍攝難度,遠比他想像的更難。
按照原定計劃,電影本應在兩個月內完成,趕在1974年的聖誕節上映。
但在拍攝過程中,劇組突發狀況不斷,一會兒設備被海水泡壞了,一會兒機械鯊魚道具掉鏈子,等一切就緒,又傳來劇組人員跌下船的消息……
總之,影片拍了七個月才殺青,檔期被迫推遲到了第二年夏天。
在那之前,夏季一直是美國的觀影淡季,因為大家會去戶外旅遊,很少選擇室內娛樂活動,只有爛片才選擇在這時候上映。
所以,為了儘可能吸引觀眾去看《大白鯊》,片方第一次使用電視廣告來為影片做宣傳,還專門請了個聲音極具個性的配音演員做旁白。
預告片結尾,還貼心地給觀眾安利——下海遊泳前,請先觀賞本片……
觀眾正是被預告片裡那種令人不安但又無法抗拒的神秘感吸引,買了電影票,結果直接度過了一個冷汗直冒的夏天……
對於看過的人來說,或許不久後就會忘掉影片的具體情節,但大白鯊出場時的驚悚場景,卻可能會成為長久的心理陰影:
可以說,《大白鯊》把人們對鯊魚這種已知生物的未知恐懼,發揮到了極致。
片中那頭被導演命名為「布魯斯」的大白鯊,至今都是全球最知名的鯊魚。
《海底總動員》裡,帶著兩個小弟吃素的鯊魚頭頭,就叫布魯斯,明顯是在向《大白鯊》致敬。
惡搞短片《我就不:一部勵志的恐怖電影》裡,也大玩致敬梗——
「這片水域有怪物出沒!」
「趕緊換個大點的牌子!」
這段就暗戳戳調侃了《大白鯊》裡不作就不會死的貪婪市長。
值得一提的是,《大白鯊》的轟動效應,還不僅限於上映階段。
因為這部電影,美國人幾年內都不敢下海遊泳,海灘旅遊業遭受重創。
導演史匹柏甚至被人當面怒懟:你趕緊出來解釋清楚,海邊明明很安全,看看你都拍了什麼鬼東西……
也因為這部電影,美國觀眾徹底迷上了鯊魚這個反派,催生出一系列大白鯊周邊產品。
從傳統的紀念T恤,到腦迴路清奇的鯊魚馬桶蓋……
電影公司更是認定了「鯊口吸金」的製片套路,一種美國特色的驚悚片亞類型就此誕生——鯊魚電影。
在《大白鯊》之後,環球影業又推出了第二、三、四部,故事基本都是蹭第一部的熱度,要麼是大白鯊的「女票」來復仇,要麼是警長的老婆和兒子們又跟鯊魚結仇。
總之,質量是一部比一部堪憂。
環球影業翻車之後,華納影業吸取經驗教訓,在1999年推出了《深海狂鯊》,仰仗先進的特效,把傳統鯊魚,升級成為實驗室搗鼓出來的高智商食人鯊。
它會裝睡、懂埋伏,還視天敵虎鯨如糞土。
「局長」塞繆爾·傑克遜在片中,就因為話多人不狠,慘遭大鯊魚分屍:
但很不幸,華納影業在續集中也翻車了。
之後的《深海狂鯊》第二、三部,口碑都不咋能看。
眼看大製片公司在傳統IP的探索上接連翻車,靠山寨發家致富的The Asylum公司,趁機盯上了鯊魚電影。
2013年起,他們推出了科幻恐怖奇葩片《鯊捲風》。
整個系列的設定十分鬼畜——
鯊魚被龍捲風捲起帶到鬧市區,不僅沒死,還在城市裡大開殺戒。故事通篇無視牛頓和達爾文的存在,特效廉價、劇情蠢哭,還一拍就是六部。
但也正因為它過於奇葩,《鯊捲風》系列後來成為了影迷的快樂源泉。
總之,在《大白鯊》火遍全球後,每年都有電影公司製作以鯊魚為主角的災難片,故事設定不斷推陳出新,一次次挑戰觀眾的底線——
有專注於增加鯊魚頭數的《奪命雙頭鯊》、《奪命三頭鯊》、《奪命五頭鯊》、《奪命六頭鯊》,仿佛只要人類沒有死透,鯊魚頭就會一直增加。
有專門給鯊魚尋找對手的《鯊魚啾大戰烏賊娘》、《巨鯊大戰食人鱷》、《無敵巨鯊大戰進擊巨人》、《超級鯊大戰機器鯊》,看片名就替鯊魚們感到心累。
有專注於為鯊魚拓展生存環境的《陸鯊》、《冰川鯊魚》、《沙海狂鯊》、《沼澤狂鯊》、《暴雪飛鯊》,不給生活在地球上任何一塊土地的人類留活路。
還有熱衷於進行物種開發的《章鯊》、《鬼鯊》、《毒鯊》、《原子鯊》、《侏羅紀狂鯊》、《僵鯊》,致力把鯊魚的形象無限妖魔化。
其中最奇葩的要數《壩鯊》,主角鯊魚專門拿人肉築壩,倒是……還挺環保的?
總之,在「鯊魚電影宇宙」的成形過程中,人們賦予鯊魚的設定越來越邪乎。
美國人為什麼數十年如一日地愛鯊魚呢?
這還是得說回造就了暑期檔的《大白鯊》。
《大白鯊》之所以能成經典,不光因為主角是頭殺人機器。
從鏡頭設計來看,片中的鯊魚之所以恐怖,不在於場面多血腥,恰恰相反,影片一直使用側面鏡頭,讓鯊魚神龍見首不見尾。
直到影片進行到80分鐘,大白鯊才露出全部真容。
這種用若隱若現的曖昧鏡頭,營造恐怖氣氛的手法,之後也不斷被其他恐怖電影所效仿。
從故事的層面來看,《大白鯊》滿足了人類對深海未知領域的徵服欲望。
不管是在《白鯨記》《老人與海》這樣的文學作品,還是《匹諾曹》這樣的童話故事中,鯊魚、鯨魚等巨型海洋生物,都是邪惡、恐懼、危機的代名詞。
而《大白鯊》的高潮和結局,就正好凸顯了人類與邪惡、恐懼、危機鬥爭的英勇與果敢。
從主題來看,《大白鯊》故事背後體現的,正是美國電影最推崇的普世價值——只有偉大的平凡人,才能拯救世界。
片中出海捕獵大白鯊的三個人,代表了三個不同的階層,老水手是底層勞動人民,雖與鯊魚不共戴天,但卻有勇無謀、剛愎自用,最終葬身鯊口。
年輕的海洋學家是上流社會的富二代,擁有最先進的裝備和技術,但他每次提出的捕獵計劃都引來了更大的危機,差點把自己也搭進去。
而男主角則是最普通的中產階級,他有家室,還恐水,直言來島上做警長,無非是因為這裡上班輕鬆離家近。
但偏偏是帶著投機心理、還特別恐水的男主角,成了全片最清醒的一個人。
他從一開始就痛斥貪婪的市長無視人命,並為此據理力爭,也是最終在絕境中戰勝大白鯊、挽救眾人性命的英雄式人物。
這樣的人設和結局,正好迎合了上世紀70年代,批判痛斥腐敗政客、堅信人定勝天的社會氛圍。
所以整體看來,《大白鯊》是一部天時地利人和的電影,成功的關鍵遠非僅僅因為故事反派是鯊魚那麼簡單。
單純拍一部鯊魚災難片,是無法復刻它當年的成功的。
即便已經過去了45周年,片中的機械特效已不再令人震撼,但《大白鯊》依舊是「有生之年不可不看」的經典驚悚片。
在等待2020暑期檔到來的時候,不妨去重溫下這部「暑期檔鼻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