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瑪麗和馬克思》影評

2020-12-14 逐年追影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

2009年上映於澳大利亞

豆瓣評分:8.9

信件穿越海洋,像坐上時間機器。

瑪麗是與自卑搏命的前半生。

馬克思是向自卑繳械的後半生。

瑪麗求助於未來的可能性。

甚至使用譁眾取寵式的自我出賣,換取自信。

可是,自信不代表自尊,自信越是膨脹,自尊就越是脆弱。

未來的她,遲早會憎恨自己。

馬克思因為現在不幸,而遷怒曾經的自己。

他與過去斷絕聯繫,卻換不來內心的平靜。

他的卑微變成憤怒,對所有事,所有人的不滿。

他們共同的出路是原諒自己曾犯過的錯誤,接受自己未來的平凡。

兩個人隔海相望,同樣的孤獨,相同的不完美。

女孩的前半生和中年男人的後半生被友誼連結成一段人生。

這段友誼一波三折,甚至一度破滅。可是它像涅盤的鳳凰一樣,浴火重生。

重生的友誼,讓兩個人變得完整,即便他們依然不完美。

其實,人生來就不曾孤單。

只要我們懂得,我們都是不完美的。

我們就能收穫世上最珍貴的友誼,和自己做朋友。

相關焦點

  • 《瑪麗和馬克思》觀後感
    今天分享《瑪麗和馬克思》這個電影,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講了8歲女孩瑪麗和44歲自閉症馬克思的這對筆友的故事,他們20年裡用信件交流維持友誼。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的信像醫生的處方藥,對那個階段的心態給了很重要的治癒。
  • 《瑪麗和馬克思》|一生的友誼
    在沒有遇到馬克思之前,瑪麗是不幸的。父親下班回家就與那些死鳥的標本為伍,母親整日酗酒,有時不得為了生計向商店「借」些東西,而瑪麗則受到額頭上胎記的困擾。瑪麗沒有朋友。讓她覺得高興的事就是吃著甜煉乳,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在沒有遇到瑪麗之前,馬克思的生活是沒有色彩的。
  • 《瑪麗和馬克思》:為了原諒你而向世界和解
    馬克思在他那臺老舊的、嘎吱嘎吱作響的打字機上一遍又一遍敲下這句話,最終他永遠沉寂在了那個沉默的房間,他至死沒有見過瑪麗,沒能一起和她吃心愛的巧克力,可他最終仍然接受了這個他無法理解的世界。意外收到瑪麗來信的馬克思陷入不安與焦慮,在那小小的房間經過反覆的掙扎與自我克服,馬克思用打字機敲下了給瑪麗的第一封超長的回信,這封信像馬克思編織的一條長長的圍巾,一針一線講述著自己的工作經歷,信中他說:「我發現,人類很有趣,但我無法理解他們。」 在之後,瑪麗與馬克思頻繁互相來信。
  • 《瑪麗與馬克思》這部暗黑系的電影,你有找到自己嗎?
    這部電影是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亞黏土動畫,講述了兩個筆友之間,長達二十年友情,怪異又純真。瑪麗是居住在墨爾本市區,不怎麼美麗,有些抑鬱,有些孤獨的小姑娘。而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患有自閉症的44歲猶太人。
  •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未曾謀面的朋友卻無可替代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黏土動畫電影,是澳大利亞出品的第二部以定格的方法拍攝成的動畫,第一部是《9.99美元》。該影片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動畫作品,同時這也是導演亞當·艾略特的半自傳式的影片。整部動畫片是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製作而成,劇組一共用了6臺佳能數位相機拍攝這些靜止的畫面。
  • 《瑪麗和馬克思》:友情就像嬌嫩的花朵,唯有愛的澆灌才能綻放
    一部十幾年前關於友情的動畫電影談到友情我立馬就想到了一部十幾年前的動畫電影《瑪麗和馬克思》,雖然說是動畫電影但是電影中的情節和寓意卻比較適合成年人。電影中關於人生與命運的探討和友情的定義每每都會觸動我這個「大朋友」。
  • 《瑪麗和馬克思》:何其有幸,成為你一生一世的摯友!
    《瑪麗和馬克思》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動畫電影之一,這是部非常有含義的黏土動畫。導演亞當·艾略特在該片中最出色的技術在於:它把社會邊緣化生活中的複雜傷痛用童話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孩子的視角和口吻一帶而過,讓觀影群眾通過一系列的事情逐漸領悟到友誼的真摯與赤誠。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你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真實
    一次偶然的機會,瑪麗無意中從郵局的黃頁裡撕下了馬克思的聯繫方式,一個大膽想法油然而生,於是一封信連接起兩個孤獨的人,兩個孤獨的世界有了交集。2、真實的袒露,才是聯結的開始小小年紀的瑪麗,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和疑惑,她從未從父母身上獲得過關注和回應。
  • 《瑪麗和馬克思》:請相信,這個世界你不是孤獨的存在
    澳大利亞墨爾本和美國紐約之間隔著兩個大洲,瑪麗·丁克爾與馬克思·霍爾維茨之間隔著千山萬水、人山人海。孤獨讓他們遇見了彼此,孤獨讓他們理解彼此,孤獨讓他們的友情跨越一切阻礙,得到最後的治癒。當我抱著消遣的心情觀看這樣一部黏土動畫電影時,並未想到最後我將因為它獲得多少思考,可的確,它做到了。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住在墨爾本的八歲女孩瑪麗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姑娘,她因為外貌常常被同學嘲笑排擠,這是個沒有朋友的可憐孩子。
  •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
    瑪麗和馬克思「忘年」對於友誼來說,是一個珍貴而美好的形容。《瑪麗和馬克思》簡介作品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澳大利亞粘土動畫,是聖丹斯電影節(創辦於1984年,專門為獨立電影人而設,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開幕大作,導演是亞當·艾略特,他的作品大多表現了他對生理或者心理有缺陷的人們的人文關懷,了解過他作品的人,大多都能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有所收穫,對個人生活有所反思
  • 治癒系動畫《瑪麗和馬克思》:我們生而孤獨,但也能選擇擁有愛
    頭一張和最後一張各放真的人民幣,中間全是冥幣。一摞錢還給朋友後,他心虛極了,拔腿就跑。這招數,放在愚人節逗大家開心多好。現在的世道,願意借錢的朋友本來就不多,要學會珍惜呀!不過,大家也不要寒心,真正的友情是有的。就讓今天的這部電影來給你信心吧。——《瑪麗和馬克思》。
  • 那些年我們追的動漫:瑪麗與馬克思
    很多年前看的電影,仍然記得最後一幕,瑪麗抬頭看到天花板滿滿的書信,眼淚就止不住的流。裡面的經典臺詞有很多,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僅一句,潸然淚下。《瑪麗與馬克思》是一部至鬱和治癒的灰暗色調的粘土動畫影片。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2009)》Part1-中英文對照臺詞劇本
    更多內容請百度搜索:可小果[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瑪麗和馬克思][蒙威夫利歡迎您 1972年度清潔小鎮][萊明頓方向][1976年 澳大利亞, 口香糖 頭飾 和周五晚上外賣的雞骨頭Gumnuts,Pompoms and the chicken bones salvaged from 自己做的Friday night's takeaway.
  • 豆瓣8.9分《瑪麗與馬克思》:褪去孤獨的外衣,溫暖是人生的底色
    豆瓣8.9分的《瑪麗與馬克思》是澳大利亞導演亞當·艾略特用自己的故事改編的半自傳體粘土動畫電影,曾於2009年獲得法國昂錫國際動畫影展最佳動畫長片獎、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高獎及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獎。
  • 《瑪麗和馬克思》: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友情,需要用愛和溫暖澆灌
    《瑪麗和馬克思》: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友情,需要用愛和溫暖澆灌《瑪麗和馬克思》這部動畫電影上映於2009年,講述的是一個「孤僻」的孩子和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的友誼故事,整部影片既溫馨又治癒。瑪麗的父親工作忙碌而且也不願意陪伴女兒,母親是一個酒鬼,而且還有一些不良行為。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成長下,再加上臉上帶有胎記,使得瑪麗的性格孤僻且自卑。但幸運的是小瑪麗有一個「大朋友」馬克思,他們是筆友,每次的交流通過書信來交流,因為馬克思的陪伴,讓瑪麗變得開朗、自信、陽光,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
  • 《瑪麗和馬克思》:這些醜醜的小東西教會了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這樣只有黑白色調的電影,影片一開始充滿了無趣,我按了好幾次的暫停鍵,猶猶豫豫間把這部沒有特效,幾乎就是靠旁白講故事的影片看完了。【電影簡介】影片講述的是兩個筆友的故事,一個是8歲的瑪麗,一個是44歲的馬克思,這對忘年交身處於兩個不同的大洲。瑪麗是一個頭上有胎記,長得不好看的小姑娘,用影片中的話來說就是「雙眼是雨後泥潭的顏色,胎記是便便的顏色」,正因為此,她渴望朋友,但又害羞自卑。
  • 《瑪麗與馬克思》:這一部黏土動畫片,卻看哭了很多成年人
    《瑪麗與馬克思》:這一部黏土動畫片,卻看哭了很多成年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部黏土動畫片,名字叫《瑪麗與馬克思》,這部動畫出自澳大利亞,雖然看起來是兒童題材作品,實際上卻是拍給大人看的。當時一上映,便引起轟動,十分能引人共鳴。瑪麗出生於澳大利亞,是一名8歲的小學生,她喜歡吃煉乳和巧克力,還喜歡看動畫片《諾布利特一家》。
  • 高分動畫《瑪麗和馬克思》: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的人都一樣
    今天看了一部澳大利亞的獲獎動畫《馬麗和馬克思》,很受啟發。在這部動畫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瑪麗和馬克思對待缺點時各自不同的態度。瑪麗長的其貌不揚,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醜陋。她的頭髮都是爸爸給她用剪刀剪的,媽媽是個酒鬼,所以也不會花心思打扮她。她形容自己的眼睛是像泥地一樣的顏色,額頭上還有一塊大大的胎記是大便的顏色。
  • 致我最親愛的你,重溫經典動畫電影《Mary and Max》瑪麗與馬克思
    《Mary and Max》中文名《瑪麗與馬克思》這部黏土動畫電影上映於2008年,根據導演的一段親身經歷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對越洋筆友長達18年純真友誼的故事。雖然影片看起來像是兒童題材,但實質是拍給成年人看的一部能引起人共鳴的優秀電影。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他和馬克思是合二為一的人物
    戴維·麥克萊倫是英國著名的馬克思傳記作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也是《馬克思傳》的作者。相對於這本影響了幾代學人的作品,他撰寫的《恩格斯傳》顯得較少為人所知,篇幅也較為短小。這本小書簡潔而連貫地勾勒了恩格斯最重要的一些經理,其中,他和馬克思之間的交往無疑最吸引讀者。馬克思的名字在人類思想史中星光熠熠,恩格斯其實同樣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