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馬克思》:這一部黏土動畫片,卻看哭了很多成年人

2021-01-08 海棠談歷史

《瑪麗與馬克思》:這一部黏土動畫片,卻看哭了很多成年人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部黏土動畫片,名字叫《瑪麗與馬克思》,這部動畫出自澳大利亞,雖然看起來是兒童題材作品,實際上卻是拍給大人看的。當時一上映,便引起轟動,十分能引人共鳴。

瑪麗出生於澳大利亞,是一名8歲的小學生,她喜歡吃煉乳和巧克力,還喜歡看動畫片《諾布利特一家》。她也有許多煩惱,比如她的頭上長著一個褐色的胎記,這讓她經常被同學們取笑;她的媽媽酗酒,還說她的出生只是個意外,她搞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有天,瑪麗跟著媽媽來到郵局,她很好奇美國人是怎麼看待自己在意的這些問題的,於是記下了一個名叫馬克思的美國人的地址。回到家,瑪麗就開始著手給馬克思寫信,他問了自己困惑已久的問題,就是小孩子究竟是從哪兒來的,並且還附上了自己的一張自畫像還有最喜歡的巧克力棒。

遠在美國的馬克思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同時患有暴食症,碰巧他也喜歡吃煉乳和巧克力,也愛看看《諾布利特一家》。馬克思收到瑪麗的來信,反覆讀了很多遍,陷入焦慮不安之中。馬克思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決定給瑪麗回信。信上他說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他的病病情,他的愛好,以及他討厭的事情,並且告訴瑪麗,在美國,小孩子都是從蛋裡出來的。從此,瑪麗和馬克思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筆友。馬克思教瑪麗如何對付欺負她的同學,瑪麗教馬克思怎樣克服暴飲暴食。

瑪麗喜歡上了對面鄰居家的男孩,她幻想著自己能與他結婚,然後生個孩子,於是瑪麗寫信問到,什麼是愛情。 馬克思對愛情一無所知,這讓他再次焦慮起來,在絞盡腦汁得不到答案後,馬克思的精神崩潰了。他住進了醫院,這一住就是八個月。

瑪麗在此期間,一直等不到馬克思的來信,她開始覺得是自己說錯了話,後來覺得馬克思言而無信,最後索性把馬克思的信全部燒掉。馬克思康復後,又回到自己的公寓裡,他覺得與其他人交朋友太累了,還是自己一直待在角落看書的那個隱形的朋友比較好。

直到三年後,馬克思那個隱形的朋友走到窗戶前,跳下去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在心理醫生的鼓勵下,馬克思重新來到打字機前給瑪麗寫了回信。馬克思告訴了瑪麗自己的病症,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表達感情,理解能力差,膽小怯懦,時常會焦慮不安。他喜愛的寵物死去後,他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傷心的留下眼淚。

瑪麗重新收到馬克思的來信,欣喜若狂。她想到了一個好方法,把自己的眼淚收集起來,裝進一個瓶子,寄給了馬克思。倆人的友誼恢復如初,從此以後,他們又開始頻繁地書信來往。馬克思每次讀完瑪麗的信,就會用熨鬥燙平,然後再裝裱起來,這樣來舒緩自己的神經。

後來瑪麗慢慢長大,如願嫁給了鄰居家的那個男孩。瑪麗利用父親留下來的一筆錢,讀了大學,因為馬克思的緣故,她選修了神經科學領域。瑪麗以馬克思的病例為研究課題寫了一本書,收到廣泛好評,看著自己的書籍被印刷成冊,瑪麗開心不已。她將這份喜悅分享給了馬克思,並附上了自己的書一起寄給了他。

哪知,收到信後的馬克思,十分憤怒,他覺得他竟然將他們友情當做商品販賣。馬克思摘掉了打字機上的M鍵,以示與瑪麗決裂。瑪麗看完馬克思的來信,心生愧疚,將已經印好的書全部銷毀,並且開始酗酒。瑪麗在煉乳瓶子上寫了「對不起」寄給了馬克思,但是沒有收到他的回覆。而此時,她的丈夫在一次出國旅行後,成功出櫃,宣布跟她離婚,而瑪麗這時已經懷上丈夫的孩子,這些打擊,讓瑪麗從此一蹶不振。

馬克思來到街上,剛好碰到一個流浪漢又隨地丟菸頭。馬克思憤怒極了,雙手掐住了流浪漢的脖子,不知所以的流浪漢在快要窒息之際說了一句「對不起」,馬克思突然意識到了什麼。回到家中的馬克思,再次來到打字機前,重新給瑪麗寫信,表示已經原諒了她,並把自己收集的全套諾布利特一家的玩偶全部寄給了瑪麗。

這時的瑪麗,已對人生失去了信心,正準備自殺之際,馬克思的包裹來到了她的門前。看著馬克思的信以及那一整套諾布利特玩偶,瑪麗重拾活下來的勇氣。

第二年,瑪麗帶著兒子來到美國,找到了馬克思的住所。進去後卻發現馬克思微笑著仰臥在沙發上,已經去世了,而他的身邊還留有一罐已經吃完的甜煉乳。瑪麗尋著馬克思的視線往上看,天花板上貼滿了瑪麗的信,瑪麗感動地留下眼淚。

這部動畫片,通過兩個社會邊緣人的視角,描述了社會上的很多現象,同時,也定義了什麼是朋友這個概念。瑪麗和馬克思都沒有朋友,但是他們對彼此是知心的。而我們這些活在社會裡的普通人,我們有同事,有家人,有同學,有愛人,但是真的能稱得上朋友的又有幾個?在孤獨時,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抽出時間陪我們暢所欲言,很多時候,反而都是要靠自己一個人去排解困擾,去戰勝孤獨。

有句話叫做「人人生而孤獨」,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我們,也沒有人願意花太多心思去研究別人。人生得一知己難已,瑪麗與馬克思看似不幸,卻比我們大多數要幸運,因為他們有真正為彼此著想的友誼,不斷的治癒對方,也不斷的影響著彼此。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也能有此幸運,找到那個懂你的人。

相關焦點

  •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未曾謀面的朋友卻無可替代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黏土動畫電影,是澳大利亞出品的第二部以定格的方法拍攝成的動畫,第一部是《9.99美元》。該影片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動畫作品,同時這也是導演亞當·艾略特的半自傳式的影片。整部動畫片是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製作而成,劇組一共用了6臺佳能數位相機拍攝這些靜止的畫面。
  • 《瑪麗和馬克思》:為了原諒你而向世界和解
    馬克思在他那臺老舊的、嘎吱嘎吱作響的打字機上一遍又一遍敲下這句話,最終他永遠沉寂在了那個沉默的房間,他至死沒有見過瑪麗,沒能一起和她吃心愛的巧克力,可他最終仍然接受了這個他無法理解的世界。 這部2009年的黏土動畫中的人物顯得呆呆木木的,場景也透著粗拙的泥塑感。
  •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
    《瑪麗和馬克思》簡介作品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澳大利亞粘土動畫,是聖丹斯電影節(創辦於1984年,專門為獨立電影人而設,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開幕大作,導演是亞當·艾略特,他的作品大多表現了他對生理或者心理有缺陷的人們的人文關懷,了解過他作品的人,大多都能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有所收穫,對個人生活有所反思
  • 《瑪麗和馬克思》|一生的友誼
    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幸福的人生應從一個快樂的童年開始。沒有快樂的童年,人生也許會因某個人的出現而變得同樣幸福。在沒有遇到馬克思之前,瑪麗是不幸的。父親下班回家就與那些死鳥的標本為伍,母親整日酗酒,有時不得為了生計向商店「借」些東西,而瑪麗則受到額頭上胎記的困擾。瑪麗沒有朋友。讓她覺得高興的事就是吃著甜煉乳,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在沒有遇到瑪麗之前,馬克思的生活是沒有色彩的。房間裡的角落裡坐著一個幻想出來的朋友,桌子上的魚缸不知道換了多少條金魚。
  • 《瑪麗和馬克思》觀後感
    今天分享《瑪麗和馬克思》這個電影,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講了8歲女孩瑪麗和44歲自閉症馬克思的這對筆友的故事,他們20年裡用信件交流維持友誼。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的信像醫生的處方藥,對那個階段的心態給了很重要的治癒。
  • 《瑪麗和馬克思》:請相信,這個世界你不是孤獨的存在
    當我抱著消遣的心情觀看這樣一部黏土動畫電影時,並未想到最後我將因為它獲得多少思考,可的確,它做到了。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住在墨爾本的八歲女孩瑪麗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姑娘,她因為外貌常常被同學嘲笑排擠,這是個沒有朋友的可憐孩子。
  • 眾所周知,這是一部適合成年人看的動畫片
    眾所周知,這是一部適合成年人看的動畫片 2020-12-07 15:47
  • 《瑪麗和馬克思》:友情就像嬌嫩的花朵,唯有愛的澆灌才能綻放
    一部十幾年前關於友情的動畫電影談到友情我立馬就想到了一部十幾年前的動畫電影《瑪麗和馬克思》,雖然說是動畫電影但是電影中的情節和寓意卻比較適合成年人。電影中關於人生與命運的探討和友情的定義每每都會觸動我這個「大朋友」。
  • 《瑪麗和馬克思》:何其有幸,成為你一生一世的摯友!
    《瑪麗和馬克思》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動畫電影之一,這是部非常有含義的黏土動畫。導演亞當·艾略特在該片中最出色的技術在於:它把社會邊緣化生活中的複雜傷痛用童話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孩子的視角和口吻一帶而過,讓觀影群眾通過一系列的事情逐漸領悟到友誼的真摯與赤誠。
  • 豆瓣8.9分《瑪麗與馬克思》:褪去孤獨的外衣,溫暖是人生的底色
    這是一部少有對話的電影,兩位主人公一直不曾見面。全片使用信件作為連結兩個時空的媒介,通過自敘和旁白的方式在兩個空間進行切換,向我們展開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雖然是動畫,卻包含了很多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衝突,劇情平淡卻富有張力,每一個細節的背後,都是導演的良苦用心,含蓄的敘事方式描述出的人生無奈、荒誕卻又不乏希望比直述更加讓人觸動心扉。
  • 《瑪麗與馬克思》這部暗黑系的電影,你有找到自己嗎?
    這部電影是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亞黏土動畫,講述了兩個筆友之間,長達二十年友情,怪異又純真。瑪麗是居住在墨爾本市區,不怎麼美麗,有些抑鬱,有些孤獨的小姑娘。而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患有自閉症的44歲猶太人。
  • 那些年我們追的動漫:瑪麗與馬克思
    很多年前看的電影,仍然記得最後一幕,瑪麗抬頭看到天花板滿滿的書信,眼淚就止不住的流。裡面的經典臺詞有很多,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僅一句,潸然淚下。《瑪麗與馬克思》是一部至鬱和治癒的灰暗色調的粘土動畫影片。
  • 迪士尼:你沒聽錯,我的動畫片成年人也愛看
    說起一部動畫片也能成為成年人嘴裡催淚的影片確實有點了不起,這幾年來迪士尼出了幾部動畫片,《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到《海洋奇緣》,完全改變了我認為動畫片就是拍給小朋友看的老觀念,這幾部動畫片不僅受孩子們歡迎,還抓住了很多成年人的心,這真是件很奇妙的事。
  • 治癒系動畫《瑪麗和馬克思》:我們生而孤獨,但也能選擇擁有愛
    這招數,放在愚人節逗大家開心多好。現在的世道,願意借錢的朋友本來就不多,要學會珍惜呀!不過,大家也不要寒心,真正的友情是有的。就讓今天的這部電影來給你信心吧。——《瑪麗和馬克思》。01在和馬克思成為筆友之前,瑪麗一直是很自卑的。因為小瑪麗的腦門上,有一塊很像便便的胎記。
  • 致我最親愛的你,重溫經典動畫電影《Mary and Max》瑪麗與馬克思
    《Mary and Max》中文名《瑪麗與馬克思》這部黏土動畫電影上映於2008年,根據導演的一段親身經歷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對越洋筆友長達18年純真友誼的故事。雖然影片看起來像是兒童題材,但實質是拍給成年人看的一部能引起人共鳴的優秀電影。
  • 豆瓣8.9分,真實故事改編,一部很土的動畫片。卻感動無數人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成人動畫,也是一部有「瑕疵」的動畫片。這部電影的瑕疵就像故事中的瑪麗和馬克思一樣,並不完美。可正是這種不完美,卻讓看過這部動畫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感受過孤獨,或許我們每個人生來並不完美。但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被接納。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影評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2009年上映於澳大利亞豆瓣評分:8.9信件穿越海洋,像坐上時間機器。瑪麗是與自卑搏命的前半生。馬克思是向自卑繳械的後半生。瑪麗求助於未來的可能性。甚至使用譁眾取寵式的自我出賣,換取自信。可是,自信不代表自尊,自信越是膨脹,自尊就越是脆弱。
  • 費時費力的黏土動畫電影,你看過幾部?
    黏土動畫是一種集中了文學、繪畫、音樂、攝影、電影等多種藝術特徵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表現。費時費力的黏土動畫電影,你看過幾部?《鬼媽媽》《鬼媽媽》是一部驚悚奇幻動畫電影,改編自尼爾·蓋曼的同名中篇圖繪小說。表面上看那裡和現實完全相同,但自己那些夢想卻又在這裡得到了實現。而最讓卡洛琳高興的是,這個世界裡的媽媽對自己和善可親、百依百順。可是後來,她發現了這位「鬼媽媽」準備給自己換上紐扣眼睛,並把自己永遠留在這個「奇妙」的世界。她必須想辦法逃出「鬼媽媽」的魔掌。
  • 高分動畫《瑪麗和馬克思》: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的人都一樣
    今天看了一部澳大利亞的獲獎動畫《馬麗和馬克思》,很受啟發。他說別人看他覺得與眾不同,但是他自己並不覺得。而且他很討厭紐約人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她把自己寫的關於精神疾病研究的專著給馬克思寄了一本,並說這是以馬克思為研究樣本寫的。馬克思收到這封信以後非常生氣,他覺得瑪麗利用、背叛了他。他把打字機中「M」的這個鍵盤後面的一根配件卸掉,連同絕交信一起寄給了瑪麗。瑪麗收到信之後非常傷心,她把自己寫的已經印刷了幾千冊的著作全部銷毀了,給馬克思寄了一罐煉乳,外包裝上寫了「對不起」。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2009)》Part1-中英文對照臺詞劇本
    更多內容請百度搜索:可小果[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瑪麗和馬克思][蒙威夫利歡迎您 1972年度清潔小鎮][萊明頓方向][1976年 澳大利亞很多事情讓瑪麗很迷惑 A lot of things puzzled Mary尤其是媽媽維拉·洛倫·町可Especially her mother, Vera Lorraine Dink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