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馬克思》:這一部黏土動畫片,卻看哭了很多成年人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部黏土動畫片,名字叫《瑪麗與馬克思》,這部動畫出自澳大利亞,雖然看起來是兒童題材作品,實際上卻是拍給大人看的。當時一上映,便引起轟動,十分能引人共鳴。
瑪麗出生於澳大利亞,是一名8歲的小學生,她喜歡吃煉乳和巧克力,還喜歡看動畫片《諾布利特一家》。她也有許多煩惱,比如她的頭上長著一個褐色的胎記,這讓她經常被同學們取笑;她的媽媽酗酒,還說她的出生只是個意外,她搞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有天,瑪麗跟著媽媽來到郵局,她很好奇美國人是怎麼看待自己在意的這些問題的,於是記下了一個名叫馬克思的美國人的地址。回到家,瑪麗就開始著手給馬克思寫信,他問了自己困惑已久的問題,就是小孩子究竟是從哪兒來的,並且還附上了自己的一張自畫像還有最喜歡的巧克力棒。
遠在美國的馬克思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同時患有暴食症,碰巧他也喜歡吃煉乳和巧克力,也愛看看《諾布利特一家》。馬克思收到瑪麗的來信,反覆讀了很多遍,陷入焦慮不安之中。馬克思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決定給瑪麗回信。信上他說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他的病病情,他的愛好,以及他討厭的事情,並且告訴瑪麗,在美國,小孩子都是從蛋裡出來的。從此,瑪麗和馬克思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筆友。馬克思教瑪麗如何對付欺負她的同學,瑪麗教馬克思怎樣克服暴飲暴食。
瑪麗喜歡上了對面鄰居家的男孩,她幻想著自己能與他結婚,然後生個孩子,於是瑪麗寫信問到,什麼是愛情。 馬克思對愛情一無所知,這讓他再次焦慮起來,在絞盡腦汁得不到答案後,馬克思的精神崩潰了。他住進了醫院,這一住就是八個月。
瑪麗在此期間,一直等不到馬克思的來信,她開始覺得是自己說錯了話,後來覺得馬克思言而無信,最後索性把馬克思的信全部燒掉。馬克思康復後,又回到自己的公寓裡,他覺得與其他人交朋友太累了,還是自己一直待在角落看書的那個隱形的朋友比較好。
直到三年後,馬克思那個隱形的朋友走到窗戶前,跳下去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在心理醫生的鼓勵下,馬克思重新來到打字機前給瑪麗寫了回信。馬克思告訴了瑪麗自己的病症,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表達感情,理解能力差,膽小怯懦,時常會焦慮不安。他喜愛的寵物死去後,他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傷心的留下眼淚。
瑪麗重新收到馬克思的來信,欣喜若狂。她想到了一個好方法,把自己的眼淚收集起來,裝進一個瓶子,寄給了馬克思。倆人的友誼恢復如初,從此以後,他們又開始頻繁地書信來往。馬克思每次讀完瑪麗的信,就會用熨鬥燙平,然後再裝裱起來,這樣來舒緩自己的神經。
後來瑪麗慢慢長大,如願嫁給了鄰居家的那個男孩。瑪麗利用父親留下來的一筆錢,讀了大學,因為馬克思的緣故,她選修了神經科學領域。瑪麗以馬克思的病例為研究課題寫了一本書,收到廣泛好評,看著自己的書籍被印刷成冊,瑪麗開心不已。她將這份喜悅分享給了馬克思,並附上了自己的書一起寄給了他。
哪知,收到信後的馬克思,十分憤怒,他覺得他竟然將他們友情當做商品販賣。馬克思摘掉了打字機上的M鍵,以示與瑪麗決裂。瑪麗看完馬克思的來信,心生愧疚,將已經印好的書全部銷毀,並且開始酗酒。瑪麗在煉乳瓶子上寫了「對不起」寄給了馬克思,但是沒有收到他的回覆。而此時,她的丈夫在一次出國旅行後,成功出櫃,宣布跟她離婚,而瑪麗這時已經懷上丈夫的孩子,這些打擊,讓瑪麗從此一蹶不振。
馬克思來到街上,剛好碰到一個流浪漢又隨地丟菸頭。馬克思憤怒極了,雙手掐住了流浪漢的脖子,不知所以的流浪漢在快要窒息之際說了一句「對不起」,馬克思突然意識到了什麼。回到家中的馬克思,再次來到打字機前,重新給瑪麗寫信,表示已經原諒了她,並把自己收集的全套諾布利特一家的玩偶全部寄給了瑪麗。
這時的瑪麗,已對人生失去了信心,正準備自殺之際,馬克思的包裹來到了她的門前。看著馬克思的信以及那一整套諾布利特玩偶,瑪麗重拾活下來的勇氣。
第二年,瑪麗帶著兒子來到美國,找到了馬克思的住所。進去後卻發現馬克思微笑著仰臥在沙發上,已經去世了,而他的身邊還留有一罐已經吃完的甜煉乳。瑪麗尋著馬克思的視線往上看,天花板上貼滿了瑪麗的信,瑪麗感動地留下眼淚。
這部動畫片,通過兩個社會邊緣人的視角,描述了社會上的很多現象,同時,也定義了什麼是朋友這個概念。瑪麗和馬克思都沒有朋友,但是他們對彼此是知心的。而我們這些活在社會裡的普通人,我們有同事,有家人,有同學,有愛人,但是真的能稱得上朋友的又有幾個?在孤獨時,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抽出時間陪我們暢所欲言,很多時候,反而都是要靠自己一個人去排解困擾,去戰勝孤獨。
有句話叫做「人人生而孤獨」,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我們,也沒有人願意花太多心思去研究別人。人生得一知己難已,瑪麗與馬克思看似不幸,卻比我們大多數要幸運,因為他們有真正為彼此著想的友誼,不斷的治癒對方,也不斷的影響著彼此。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也能有此幸運,找到那個懂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