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此時,我們圍繞讀庫Notebook(筆記本)採訪了畫家老葛(),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要策劃一本NB,你會選擇什麼主題」。
沒想到這一問成了預言。如今,老葛的策劃兌現,《鐵皮時光機》誕生,這是一個神奇的過程。
《鐵皮時光機》裡收錄了十款中國玩具,從五十年代的「手扶拖拉機」到六十年代的「宇宙汽車」,你能看出國家在工業和太空探索上的努力;從七十年代的「敲琴娃娃」到八十年代的「打滾獅子」,你能看出改革開放後人們在生活和娛樂上的變遷。
讀庫NB《鐵皮時光機》內頁展示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葛為何要畫這些老玩具,以及為何要用圖解的形式。
於是,我們請老葛來到讀庫辦公室,聊聊他創作前後的故事,以及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接受採訪的老葛和他的玩具們
▼
一本NB帶來的變化
讀庫:記得去年此時,我們也有過這樣一次長談。當時你還是作為讀庫NB的讀者和使用者,如今成為NB的作者。從讀者到創作者的轉變,帶了哪些不同之處?
老葛:的確,去年此時讀庫的九連問,我還記憶猶新。從讀者到創作者的轉變就如同從品酒到釀酒,是一個美妙又辛苦的發酵過程。之前是遍訪深巷的瘋狂尋找,現在是備好酒麴艱辛的勞作,都在等待一個不可知的結果。
不變的是主觀能動性,對內容和品質的追求,以及如何把老玩具生動流暢地刻畫出來,呈現給NB的使用者。
變化的是心理預期,大家對圖解化的老玩具,是否會徒增陌生與不解?這種純個人的側面解讀與圖像表達,是否適合以NB的形式面對人們?這些略顯矯情的情緒,在實體NB到手前的一分鐘還在。直到後來,摸著、聞著、翻著這本NB,下意識冒出一句:「是個好本子!」 這也許就是我最大的轉變了。
讀庫:看到《鐵皮時光機》後,朋友和家人有什麼反應?
老葛:對於在家畫畫的中年大叔,外界對你的看法和預期都可以用「你懂的」這三個字概括。家人是很好奇,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一個大男人成天鼓搗這些生鏽的老玩具,琢磨什麼呢?
我只得一邊搗鼓一邊解釋,「這都是中國工業設計重要組成部分」「你看獅子打滾的塗裝,妥妥的China Art Nouveau」「把農業機械融入到發條玩具裡,多好的出發點啊」。
她們翻開《鐵皮時光機》,默默看著裡面的十幅跨頁,之後就總提醒你別老熬夜,畫成這樣太費眼睛了,以及問上一句這個本子在哪兒買。
這些平實的溫暖,務實的詢問,就是家人對我最大的支持,感謝這份理解,讓我還能再多畫些想畫的東西。對了,因為這些圖的原畫很大,所以我女兒說:「爸爸,你的畫縮小了,這個給我一本吧!」
讀庫:你自己會用這款本子嗎?
老葛:肯定用啊,而且已經用上了。不知道為什麼,以往的新NB我會放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小心翼翼塗上幾筆。這回《鐵皮時光機》一到手,很快就正式上崗。前幾天做了一個夢,醒來後念念不忘,於是趁著熱乎勁兒把夢境的虛幻紀錄在了這個本子上,而以往我都是畫在幾個近期的速寫本上。
在下筆前,新NB平靜地躺在畫板上,散發著布面精裝的誘人氣息,我翻開淡淡微黃的內頁,心想:「那我就不客氣了!」馬克筆、籤字筆、漆筆、彩鉛都招呼上。對待空白之處,我一向是主動且充滿畫力的。姑且把拆開的這本叫夢境1號吧。
馬克筆、籤字筆、漆筆、彩鉛都招呼上
在「夢境1號」上記錄的夢境
不圖解不痛快
讀庫:《鐵皮時光機》不僅刻畫了玩具本身,還細緻描繪了結構設計與運行原理。在創作時,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老葛:的確,「圖」是儘量客觀描繪玩具的主體形象,展現基本的三視圖等外觀元素,而到「解」這一步,才是這個系列的核心特徵。玩具屬於工業設計範疇,沾上工業二字,就不得不嚴肅地弄出點解構主義的調調,但並非裝腔作勢。
老玩具的玩法,也就是基本的運行原理,裡面包含著大智慧,而這正是讓我一個學渣最為感動的地方:拆開外殼,大小齒輪與發條的錯落互動,電機馬達和發光燈泡的有序連接,驅動裝置與鐵皮外殼的位置互補,散發著機油的鐵質內核,都透著中國老一輩玩具人的精彩與職業高光點。
我帶著崇敬,試圖把一些基本的驅動和結構描繪下來。最大的困難就是,數理化的屏障始終在那裡,我只有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畫下去,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展現儘量多的圖像解釋。
讀庫:為何會選擇圖解這種形式?
老葛:小時候,我們走進副食店肉類櫃檯,上面懸掛著鮮豔的豬肉、牛肉解剖分類圖;再大點,看長輩維修電子管收音機,打開後蓋露出神秘的內核部分;暑假看動畫片,《國王與小鳥》裡的機器巨人,打開胸膛自動演奏走調的婚禮進行曲。還有老特種部隊的包裝背卡,日本昭和時代的怪獸哥斯拉剖面圖,宜家的組裝說明書……
這些讓我發現,任何事物的內部構造和組成,真的都非常迷人。後來,我就特別想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概括把從前的老物件,整合為一幅可以讀的圖像。
到創作老玩具時,我希望在一張有限的橫幅畫紙上,儘可能把老玩具的外觀、玩法、驅動、包裝美術、時代特徵等元素都涵蓋到,構成一張老玩具「說明書」。讓未接觸的大小朋友可以儘快了解到中國老玩具最基本的概貌。哪怕只讓別人多了解一點點,我都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浪費,還能繼續圖解下去。
「宇宙汽車」的鉛筆稿
「宇宙汽車」的排線稿
對於老玩具,我還沒畫過癮
讀庫:為什麼會想以老玩具為創作主題?
老葛:說到創作動機,就要提到我一本即將出版的作品《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遺》。這本書從創作到出版歷時三年,內容上是一個孩子從生長到成長的記憶閃光點,生活雖然平淡無奇,但細節處處藏著溫暖。
我想通過自己的畫筆展現這些快被模糊的記憶,想把兒時坐過的小竹車,看過的《故事大王》,玩過的鐵皮跳鹿,都一併分享。於是,我本著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科普讀物的致敬,試著用圖解的形式,從側面描繪那些人們曾今擁有和熟悉的事與物。
在創作這本書的尾聲,機緣巧合參與了去年讀庫NB的訪談,被問及若有機會自創主題時,我提到了老玩具,便與編輯一拍即合。
對於老玩具,我還沒畫過癮,鐵皮的、塑料的、木製的玩具包羅萬象,如同把發條、電動、慣性這三者合成一股驅動力。我想,何不把中國玩具的故事講下去?
讀庫:《鐵皮時光機》之後會有其他系列和延伸創作嗎?
老葛:嗯,經過這次《鐵皮時光機》的嘗試後,無疑堅定了我的中國老玩具圖解之路。既然已經到了山下,拜了廟門,熱情依舊,何不操練起來。
圖解這種創作形式,可能與我處女座的特質非常登對。這兩年來我畫了幾十種品類,其中玩具又是我異常喜愛的,所以在畫這本NB時,我就已經有了把中國老玩具圖解系列化的原力。近期,我創作了二十多種玩具圖解和周邊元素,計劃以獨立成冊的形式更完整更系統地展現出來。
儘管我知道的老玩具也很有限,可還是想把一些老鐵皮的偉大可愛,科普給更多朋友,尤其是孩子,用圖像還原一個中國老玩具的世界,對這些老工業下的老玩具做一個紙面紀錄。雖然有一點武斷,但身為一個六歲孩子的父親,我覺得有責任要做這件事。
一件鏽跡斑斑掉漆的老鐵皮抑或一個褪色殘缺的不倒翁娃娃,它們當初的精彩在何處?起碼在紙上,我想試著還原它們曾有過的精緻和美好。
老葛作畫
我是讀庫魔力的一份證明
讀庫:讀庫NB已經走過十二個年頭,你有什麼感想或建議?
老葛:讀庫NB不是書,是筆記本。我認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有實質內容可品讀寫畫的精緻小本。有幸見證了一個文創系列有序良好的生存了十二年,作為讀庫品牌中的一環,NB絕對是名持久戰鬥的生力軍。
作為每年的保留項目,期待它的上市,至少在我個人已是讀庫魔力的一份證明:去年我建議,希望讀庫NB多些空白留給書寫塗畫,這不,今年《鐵皮時光機》如期誕生了。玩笑歸玩笑,希望NB保持自身一貫,再戰下一個十二年。
讀庫:今年的幾款NB裡,你最喜歡哪本?
老葛:今年的NB大家庭中,我尤其喜歡自然科學畫大師曾孝濂老師的《自然原稿》。首先,我很喜歡以前動植物的圖譜、圖鑑,翻開淘來的舊書,一幅幅線條精緻、色彩質樸的插圖,本身就是一份嚴謹可愛的科學浪漫,為此我一直痴迷到如今。十幾年前,我淘過一本賈祖璋編寫的《中國植物圖鑑》,對其中的線描植物畫印象深刻,後來也淘過《中國植物志》的個別分冊,純粹是衝著插圖去的。
作為資深庫娃,當初《雲南花鳥》出版時,還原了一個中國自然科學畫師的立體形象,我也了解到曾孝濂老師參與過的植物志繪製工作。不過從某個角度講,草圖速寫是比原稿還要精彩的,因為有份畫者本我原初的靈動,非常鮮活。
《自然原稿》裡收錄著曾老師的若干速寫,在我看都是極好的精華,甚至有點奇怪讀庫為什麼不單獨出一本專屬的速寫草稿畫集。
讀庫:如果再創作一款本子,你會選擇什麼主題,說說看,萬一又實現了呢?
老葛:哈哈,萬一、假設、如果我還能創作一個主題,肯定還是用圖像來講中國人的故事,那些特有的時代美感:科普叢書裡的浪漫、父母不捨得穿的卡其色風衣、百貨商店的夜間櫥窗、副食店的豬肉櫃檯、學校門口的貼紙展板、奶奶家八仙桌上的麥乳精、窗臺上的荷葉邊金魚缸……
若要創作,我馬上可以動筆,因為它們都是刻在我心裡的感動,我很想真誠地畫出。
而具體的主題,可以是商品,字體,包裝,店面等,有太多可以視覺化的元素了,可單獨畫一樣,也可找一條主線綜合起來,唯求詮釋出這些美好的一面獨當。
(本文圖片除NB封面和採訪照片外,皆為老葛提供)
▲
受訪人:老葛,微博@punkge
採訪/撰文:讀庫編輯·李蓓蓓
▼
原標題:《講述中國玩具自己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