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中國玩具自己的故事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去年此時,我們圍繞讀庫Notebook(筆記本)採訪了畫家老葛(),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要策劃一本NB,你會選擇什麼主題」。

沒想到這一問成了預言。如今,老葛的策劃兌現,《鐵皮時光機》誕生,這是一個神奇的過程。

《鐵皮時光機》裡收錄了十款中國玩具,從五十年代的「手扶拖拉機」到六十年代的「宇宙汽車」,你能看出國家在工業和太空探索上的努力;從七十年代的「敲琴娃娃」到八十年代的「打滾獅子」,你能看出改革開放後人們在生活和娛樂上的變遷。

讀庫NB《鐵皮時光機》內頁展示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葛為何要畫這些老玩具,以及為何要用圖解的形式。

於是,我們請老葛來到讀庫辦公室,聊聊他創作前後的故事,以及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接受採訪的老葛和他的玩具們

一本NB帶來的變化

讀庫:記得去年此時,我們也有過這樣一次長談。當時你還是作為讀庫NB的讀者和使用者,如今成為NB的作者。從讀者到創作者的轉變,帶了哪些不同之處?

老葛:的確,去年此時讀庫的九連問,我還記憶猶新。從讀者到創作者的轉變就如同從品酒到釀酒,是一個美妙又辛苦的發酵過程。之前是遍訪深巷的瘋狂尋找,現在是備好酒麴艱辛的勞作,都在等待一個不可知的結果。

不變的是主觀能動性,對內容和品質的追求,以及如何把老玩具生動流暢地刻畫出來,呈現給NB的使用者。

變化的是心理預期,大家對圖解化的老玩具,是否會徒增陌生與不解?這種純個人的側面解讀與圖像表達,是否適合以NB的形式面對人們?這些略顯矯情的情緒,在實體NB到手前的一分鐘還在。直到後來,摸著、聞著、翻著這本NB,下意識冒出一句:「是個好本子!」 這也許就是我最大的轉變了。

讀庫:看到《鐵皮時光機》後,朋友和家人有什麼反應?

老葛:對於在家畫畫的中年大叔,外界對你的看法和預期都可以用「你懂的」這三個字概括。家人是很好奇,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一個大男人成天鼓搗這些生鏽的老玩具,琢磨什麼呢?

我只得一邊搗鼓一邊解釋,「這都是中國工業設計重要組成部分」「你看獅子打滾的塗裝,妥妥的China Art Nouveau」「把農業機械融入到發條玩具裡,多好的出發點啊」。

她們翻開《鐵皮時光機》,默默看著裡面的十幅跨頁,之後就總提醒你別老熬夜,畫成這樣太費眼睛了,以及問上一句這個本子在哪兒買。

這些平實的溫暖,務實的詢問,就是家人對我最大的支持,感謝這份理解,讓我還能再多畫些想畫的東西。對了,因為這些圖的原畫很大,所以我女兒說:「爸爸,你的畫縮小了,這個給我一本吧!」

讀庫:你自己會用這款本子嗎?

老葛:肯定用啊,而且已經用上了。不知道為什麼,以往的新NB我會放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小心翼翼塗上幾筆。這回《鐵皮時光機》一到手,很快就正式上崗。前幾天做了一個夢,醒來後念念不忘,於是趁著熱乎勁兒把夢境的虛幻紀錄在了這個本子上,而以往我都是畫在幾個近期的速寫本上。

在下筆前,新NB平靜地躺在畫板上,散發著布面精裝的誘人氣息,我翻開淡淡微黃的內頁,心想:「那我就不客氣了!」馬克筆、籤字筆、漆筆、彩鉛都招呼上。對待空白之處,我一向是主動且充滿畫力的。姑且把拆開的這本叫夢境1號吧。

馬克筆、籤字筆、漆筆、彩鉛都招呼上

在「夢境1號」上記錄的夢境

不圖解不痛快

讀庫:《鐵皮時光機》不僅刻畫了玩具本身,還細緻描繪了結構設計與運行原理。在創作時,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老葛:的確,「圖」是儘量客觀描繪玩具的主體形象,展現基本的三視圖等外觀元素,而到「解」這一步,才是這個系列的核心特徵。玩具屬於工業設計範疇,沾上工業二字,就不得不嚴肅地弄出點解構主義的調調,但並非裝腔作勢。

老玩具的玩法,也就是基本的運行原理,裡面包含著大智慧,而這正是讓我一個學渣最為感動的地方:拆開外殼,大小齒輪與發條的錯落互動,電機馬達和發光燈泡的有序連接,驅動裝置與鐵皮外殼的位置互補,散發著機油的鐵質內核,都透著中國老一輩玩具人的精彩與職業高光點。

我帶著崇敬,試圖把一些基本的驅動和結構描繪下來。最大的困難就是,數理化的屏障始終在那裡,我只有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畫下去,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展現儘量多的圖像解釋。

讀庫:為何會選擇圖解這種形式?

老葛:小時候,我們走進副食店肉類櫃檯,上面懸掛著鮮豔的豬肉、牛肉解剖分類圖;再大點,看長輩維修電子管收音機,打開後蓋露出神秘的內核部分;暑假看動畫片,《國王與小鳥》裡的機器巨人,打開胸膛自動演奏走調的婚禮進行曲。還有老特種部隊的包裝背卡,日本昭和時代的怪獸哥斯拉剖面圖,宜家的組裝說明書……

這些讓我發現,任何事物的內部構造和組成,真的都非常迷人。後來,我就特別想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概括把從前的老物件,整合為一幅可以讀的圖像。

到創作老玩具時,我希望在一張有限的橫幅畫紙上,儘可能把老玩具的外觀、玩法、驅動、包裝美術、時代特徵等元素都涵蓋到,構成一張老玩具「說明書」。讓未接觸的大小朋友可以儘快了解到中國老玩具最基本的概貌。哪怕只讓別人多了解一點點,我都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浪費,還能繼續圖解下去。

「宇宙汽車」的鉛筆稿

「宇宙汽車」的排線稿

對於老玩具,我還沒畫過癮

讀庫:為什麼會想以老玩具為創作主題?

老葛:說到創作動機,就要提到我一本即將出版的作品《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遺》。這本書從創作到出版歷時三年,內容上是一個孩子從生長到成長的記憶閃光點,生活雖然平淡無奇,但細節處處藏著溫暖。

我想通過自己的畫筆展現這些快被模糊的記憶,想把兒時坐過的小竹車,看過的《故事大王》,玩過的鐵皮跳鹿,都一併分享。於是,我本著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科普讀物的致敬,試著用圖解的形式,從側面描繪那些人們曾今擁有和熟悉的事與物。

在創作這本書的尾聲,機緣巧合參與了去年讀庫NB的訪談,被問及若有機會自創主題時,我提到了老玩具,便與編輯一拍即合。

對於老玩具,我還沒畫過癮,鐵皮的、塑料的、木製的玩具包羅萬象,如同把發條、電動、慣性這三者合成一股驅動力。我想,何不把中國玩具的故事講下去?

讀庫:《鐵皮時光機》之後會有其他系列和延伸創作嗎?

老葛:嗯,經過這次《鐵皮時光機》的嘗試後,無疑堅定了我的中國老玩具圖解之路。既然已經到了山下,拜了廟門,熱情依舊,何不操練起來。

圖解這種創作形式,可能與我處女座的特質非常登對。這兩年來我畫了幾十種品類,其中玩具又是我異常喜愛的,所以在畫這本NB時,我就已經有了把中國老玩具圖解系列化的原力。近期,我創作了二十多種玩具圖解和周邊元素,計劃以獨立成冊的形式更完整更系統地展現出來。

儘管我知道的老玩具也很有限,可還是想把一些老鐵皮的偉大可愛,科普給更多朋友,尤其是孩子,用圖像還原一個中國老玩具的世界,對這些老工業下的老玩具做一個紙面紀錄。雖然有一點武斷,但身為一個六歲孩子的父親,我覺得有責任要做這件事。

一件鏽跡斑斑掉漆的老鐵皮抑或一個褪色殘缺的不倒翁娃娃,它們當初的精彩在何處?起碼在紙上,我想試著還原它們曾有過的精緻和美好。

老葛作畫

我是讀庫魔力的一份證明

讀庫:讀庫NB已經走過十二個年頭,你有什麼感想或建議?

老葛:讀庫NB不是書,是筆記本。我認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有實質內容可品讀寫畫的精緻小本。有幸見證了一個文創系列有序良好的生存了十二年,作為讀庫品牌中的一環,NB絕對是名持久戰鬥的生力軍。

作為每年的保留項目,期待它的上市,至少在我個人已是讀庫魔力的一份證明:去年我建議,希望讀庫NB多些空白留給書寫塗畫,這不,今年《鐵皮時光機》如期誕生了。玩笑歸玩笑,希望NB保持自身一貫,再戰下一個十二年。

讀庫:今年的幾款NB裡,你最喜歡哪本?

老葛:今年的NB大家庭中,我尤其喜歡自然科學畫大師曾孝濂老師的《自然原稿》。首先,我很喜歡以前動植物的圖譜、圖鑑,翻開淘來的舊書,一幅幅線條精緻、色彩質樸的插圖,本身就是一份嚴謹可愛的科學浪漫,為此我一直痴迷到如今。十幾年前,我淘過一本賈祖璋編寫的《中國植物圖鑑》,對其中的線描植物畫印象深刻,後來也淘過《中國植物志》的個別分冊,純粹是衝著插圖去的。

作為資深庫娃,當初《雲南花鳥》出版時,還原了一個中國自然科學畫師的立體形象,我也了解到曾孝濂老師參與過的植物志繪製工作。不過從某個角度講,草圖速寫是比原稿還要精彩的,因為有份畫者本我原初的靈動,非常鮮活。

《自然原稿》裡收錄著曾老師的若干速寫,在我看都是極好的精華,甚至有點奇怪讀庫為什麼不單獨出一本專屬的速寫草稿畫集。

讀庫:如果再創作一款本子,你會選擇什麼主題,說說看,萬一又實現了呢?

老葛:哈哈,萬一、假設、如果我還能創作一個主題,肯定還是用圖像來講中國人的故事,那些特有的時代美感:科普叢書裡的浪漫、父母不捨得穿的卡其色風衣、百貨商店的夜間櫥窗、副食店的豬肉櫃檯、學校門口的貼紙展板、奶奶家八仙桌上的麥乳精、窗臺上的荷葉邊金魚缸……

若要創作,我馬上可以動筆,因為它們都是刻在我心裡的感動,我很想真誠地畫出。

而具體的主題,可以是商品,字體,包裝,店面等,有太多可以視覺化的元素了,可單獨畫一樣,也可找一條主線綜合起來,唯求詮釋出這些美好的一面獨當。

(本文圖片除NB封面和採訪照片外,皆為老葛提供)

受訪人:老葛,微博@punkge

採訪/撰文:讀庫編輯·李蓓蓓

原標題:《講述中國玩具自己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素質教育第10課:製作玩具並講述一個故事
    同學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啊?(生:略)。老師小時候,是媽媽講故事給我聽,那時候我們家既沒有照相機,也沒有故事書,媽媽講的時候只能靠自己想像。有的時候怎麼也想像不出來的時候——你們有這樣的時候嗎?(生:略)。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講故事的時候,既可以利用照片,也可以利用幻燈片,還可以用手中的玩具來讓自己的故事說得更加好。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老師小時候聽過的那些故事呢?
  • 藝術玩具"Bastet三眼貓"將發行 設計師講述創作心路歷程
    (原標題:藝術玩具"Bastet三眼貓"將發行 設計師講述創作心路歷程)
  • 攝影人 用自己的「故事」講述大家的「故事」
    不知道你注意沒有,在你的身邊活躍著這樣一些人,他們每天隨身攜帶著「長槍短炮」,眼睛時刻觀察著周圍發生的點點精彩,或人物、或故事、或風光。不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冷風颼颼,他們從不萎縮,從不錯過,用自己的辛苦「故事」,來捕捉「瞬間精彩」,講述一個個大家的「故事」。
  • 新銳設計師Yoyo講述潮玩手辦背後的治癒故事
    原標題:新銳設計師Yoyo講述潮玩手辦背後的治癒故事   2020上海國際潮玩展(STS)6日如約而至。
  • 法國攝影家:用鏡頭講述多彩自信的中國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用鏡頭講述多彩自信的中國故事(海客談神州)布魯諾·巴貝。資料圖片1980年巴貝在上海拍攝的正在下跳棋的小學生們。4公斤的「大塊頭」——「我用我的鏡頭見證和記錄了中國的巨大變化」去拜訪巴貝這天,巴黎天氣很好。在久違的暖陽下,巴貝一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邊向我講述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這本畫冊呈現的就是我看到的中國。」
  • 銀幕吶喊: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民抗戰故事
    在新近上映的《八佰》中,這種對中國電影工業建設具有相當正面積極意義的努力得到了落力發揮,又一次證明了此類題材無論在觀眾接受層面還是創作推進層面,都仍然具有很深的挖掘潛力。如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產抗戰電影,也是世界二戰電影的重要一脈,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民抗戰故事。
  • 《文旅中華行 》記錄美麗中國 講述文旅故事
    《文旅中華行》欄目是典型的美麗中國的縮影,主要向社會大眾講述旅行故事、介紹生態和華夏文明、旅遊景觀、神州變遷以及現實社會中、經濟、生活、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動態,是獻給所有關注生態文明進程與民族復興大業這類觀眾的益智類電視節目
  • 藝術玩具「三眼貓」將發行 設計師講述創作心路
    它是玩具與藝術擺件融合的產物,材料主要是容易塑形的搪膠,偶爾也會出現木製材質、金屬材質及像素類材。尺寸在幾釐米到十幾釐米不等。藝術玩具的製作過程頗為複雜,主要依靠手工技藝,因此都是限量發行,價格昂貴,可以稱為玩具中的「愛馬仕」。相比歐美、日本,中國藝術玩具市場仍處在起步階段。不過,在中國文化不斷走向自信的當下,「國潮」元素開始被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愛。
  • 動畫片《時空龍騎士》全球首映 向世界講述「自貢故事」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化勇講話 攝影 廖志全  「城市超級IP」是對城市精氣神特色而創造出的一個符號化、個性化的具體形象,它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傳播性,能快速聚集人氣和提高城市認知度籤約儀式現場 攝影 廖志全  《時空龍騎士》是「恐龍+科幻題材」,以中國「恐龍之鄉」——四川省自貢市為故事背景,講述了恐龍騎士小分隊為了拯救恐龍世界、守住自貢的歷史
  • 專訪:尋找講述中國故事的不同角度——訪塞爾維亞導演姆拉登·科瓦...
    新華社塞拉耶佛9月22日電專訪:尋找講述中國故事的不同角度——訪塞爾維亞導演姆拉登·科瓦切維奇  新華社記者張修智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講述中國故事的角度,這個角度既要與以往西方電影中講述的中國故事不同,又要能吸引西方觀眾。」塞爾維亞導演姆拉登·科瓦切維奇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說。
  • 藝術家玩具的設計力量要從中國內部找尋
    而藝術家玩具發展至今,或許必不可少的一個創作思路就是去向自己的文化內部尋找靈感,並以一種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表現。精神鵰塑我們要回到故事最開始講述的地方——20世紀70年代前後的日本。「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彼時日本經濟與文化發展催生的特攝片工業中。
  • 歸僑老人王宏漢:做新時代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歸僑老人王宏漢:做新時代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 生動講述脫貧致富故事
    講述奔向小康的新農村故事  在故事結構上,近年來的扶貧題材影片選擇了較為樸實的形式。它們大多通過簡明生動的影像敘事,表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政策,表明脫貧攻堅帶來的歷史性變化,使廣大觀眾在思想和情感取得更強烈的認同。很多故事展現了中國農村脫貧致富的偉大進程和歷史成就,以偏遠的貧困鄉村的巨大變遷來印證國家戰略。
  • 寶雞交警講述身邊的故事 慶祝「自己的節日」
    11名來自一線的民警、輔警登臺講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當代寶雞交警精神的真實故事。比賽中,11名來自全市公安系統的一線民警,通過演講的方式,講述了過去一年來寶雞公安交警連續作戰、攻堅克難,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拿下減量控大攻堅戰,堅守文明城市保衛戰的拼搏故事。活動中,9名退休民警莊嚴向警旗告別,為自己的警營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 瀘州老窖攜手《故事裡的中國》講述國歌誕生故事
    當91歲的汪奇老先生與《故事裡的中國》連線,再次以小號手的身份奏響國歌第一聲時,71年前開國大典上眾人齊唱國歌的震撼場景,歷歷在目。從那一刻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響徹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故事|小熊的新家(讓孩子懂得珍惜愛護自己的玩具)
    在她的公眾號裡(ID:xiaolijianggushi),每天都會更新一個故事音頻,分享育兒故事,已經吸引了百萬媽媽關注。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保羅發現有一隻熊寶寶被人遺棄在垃圾桶旁邊,他和姐姐決定把熊寶寶帶回家。第二天,另一件驚奇的事發生了,姐姐在放學的路上,又在同一個地方發現了一大包給熊寶寶穿的衣服。是誰拋棄了熊寶寶呢?姐姐和保羅都非常好奇。
  • 講述海外新疆人的故事
    「海外華人奮鬥史」《我從中國來——海外新疆人》一書的開篇講述了一對老人的故事。陳世義老人已經90多歲,壯年時期在新疆博樂度過了20多年的時光,60多歲的時候跟著兒子舉家來到美國,繼續學業,81歲時拿到了博士學位。老人的太太70多歲時開始在當地的法律援助處工作,一直到86歲才退休。
  • 壯族「百鳥衣」非遺電影講述當下中國好故事
    壯族「百鳥衣」故事是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電影《鳳凰的微笑》以這一傳奇的故事為創作背景,聚焦人與自然的矛盾,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用電影的手法生動講述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中國故事,深刻揭示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係和內在規律,電影表現的主題,在新冠疫情無情肆虐全球的當下,極具深刻的現實意義。
  • 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新時代正能量——「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側記
    12月16日,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活動在新華社禮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名記者深情講述了各自的採訪歷程,分享了他們的內心感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北日報社記者柯皓。我看見了武漢人民的英雄氣概,看見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看見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看見了中國優勢、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當然,也看見了中國記者的擔當:面對千難萬險,槍林彈雨,我們義無返顧,勇往直前!」讓我內心最感動的是綏芬河市融媒體記者李揚。疫情期間她的父親突然去世,她用不到半天的時間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擦乾眼淚毅然決然地穿上了防護服,繼續走上報導一線。
  • 論蒙古族故事家朝格日布講述的英雄故事
    與鄂爾多斯地區流傳的英雄史詩多講述英雄的徵戰故事不同,朝格日布講述的英雄故事中,有5則為「英雄的婚姻」故事。其中,最典型的是《寶日勒岱老頭兒的兒子寶日胡》,故事主要講述孤獨寶日胡因為找到埋在地下的婚約而出發,通過男兒三項考驗,在與欲娶自己未婚妻的對手的比賽中取得勝利,最後抱得美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