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2020-12-22 澎湃新聞

「科幻令我著迷的,正是其無限的可能性:在這個世界裡,機器人會為自己的權利抗爭、人工智慧嘗試著理解「愛」的意義、外星人的存在更驅使人類反思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而這些看似與現實不著邊際的「推想」,實際上正孕育著對現狀的挑戰。以科幻打破種族間的區隔,以多元的未來主義挑戰西方單一的種族想像。」

這是當時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科幻迷範軼倫發表在2016年《科幻世界》雜誌文章中的一段話,也向我們提示著科幻這一文學體裁所承載的超出「想像」的意義。在看似完全架空的科幻世界,隱藏著作者對於人類、技術、性別等等問題的思考,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中有溫情也有冷酷,讓人反思又讓人著迷。

科幻是一種跨越文化又回歸文化的表達,範軼倫在《科幻世界》中連載的一篇《科幻學徒筆記》中,記錄了他對於拉美科幻文學的認知變化,被大眾熟知的「魔幻現實主義」在西方與拉美學者心中的不同定位等,本文便摘自於此。

《科幻世界》雜誌與出版科幻圖書封面集合

五年前,我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作交換生的時候,除了旁聽與科幻有關的課程,還在墨西哥室友的幫助下,熱火朝天地學習西班牙語。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李廣益老師發表在2011年4月刊《科幻世界》上的《科幻屬於世界——2011年伊頓科幻大會手記》,他與拉切爾·海伍德·費雷拉教授關於中國和拉美科幻相似起源的討論讓我眼前一亮。我就此找來了費雷拉教授當年出的書《拉美科幻文學史》研讀。

這是第一部專攻拉美科幻的英文專著,曾在科幻研究界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費雷拉將1920年以前的拉美科幻小說置於時代脈絡中考察,視其為社會現實的反映,認為這些文本不僅凸顯了當時拉美知識分子對於現代時空觀、達爾文主義以及科學技術的反思,還體現了國族身份認同和現代化進程之間的張力。這本著作給我帶來了迄今為止最奇妙的一次學術閱讀體驗:字裡行間明明是寫發生在南半球那個魔幻大陸的故事,卻讓我看到了許多中國科幻的影子——那麼遠,那麼近,一道連接兩個大陸的任意門仿佛正等待著被打開。

01

提起拉美文學,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一定是寫《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和智利桂冠詩人聶魯達。這片誕生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神奇土地,會孕育出怎樣的科幻小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拉美的歷史與現實。

拉丁美洲通常是指美國以南的以羅曼語族語言為官方語言或主要語言的地區,在地理上包括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因為羅曼語族衍生於拉丁語,拉丁美洲由此得名。而在16世紀以前,印第安語才是這片土地的母語。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下,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逐漸取代印第安語,成為普遍使用的正式語言。如今,除巴西以葡語為官方語言外,其他國家都通行西語。被殖民的歷史和後殖民的現實,是貫穿拉美科幻發展的主軸。而語言,既給拉美科幻染上了獨特的風味,也在客觀上令其直至晚近才進入學界視野。

拉美科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當時的一些作品已經初具現代意義上科幻小說的雛形。根據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最早的「原型科幻小說」,是1775年墨西哥人馬努爾·安東尼奧·德·裡瓦斯創作的《朔望》(西語原文標題有超過六十個單詞,根據西語學界的慣例,在此縮寫為「Syzygies」)。小說以當年天文學年鑑的序言形式寫就,講述了法國人來到月球與當地文明接觸的故事,探討了包括基督教創世神話在內的地球文明始源問題,無論語言還是主題都深受當時歐洲科幻小說的影響——例如培根的《新亞特蘭蒂斯》(New Atlantis,1629)和克卜勒的《夢》(Somnium,1634)。不少拉美學者認為,這不僅是墨西哥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很可能也是整個美洲大陸最早的科幻小說。

培根的《新亞特蘭蒂斯》

阿根廷人愛德華多·拉迪斯勞·洪堡於1875年創作的《尼克-納科先生的奇妙之旅》是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科幻小說,他本人亦被認為是拉美第一位科幻作家。洪堡本人是一位生物學家,足跡遍布阿根廷各大生態區,對當地植物學和動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拉美地區的科幻創作大多以單篇散篇的形式出現,並未形成固定的作者群,不少主流作家都樂於嘗試,但大多將其視為針砭時弊、抒發政治抱負和批判偽科學的有力手段。

阿根廷毫無疑問是這一時期科幻創作最為活躍的國家,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就貢獻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作。卡薩雷斯創作於1940年的中篇小說《莫雷爾的發明》是公認的拉美科幻經典,斬獲大獎無數。故事講述主人公為逃避警察追捕,來到了一座與世隔絕的荒島,在此他愛上了一位名叫福斯蒂妮的女子,卻發現後者只是由莫雷爾的發明所「製造」的全息影像,為了追隨愛情,他最終決定把自己也變成影像。小說最後給出了一個開放的結局:「我」的肉體已消亡,而靈魂還在未知的空間遊蕩,懇請讀者帶「我」進入福斯蒂妮的世界。也許在今天看來,真實與虛擬已經是老掉牙的科幻小說主題,然而在那個時代,卡薩雷斯的這一設想毫無疑問是具有開創性的。1990年,作者被授予西班牙語文學最高獎——塞萬提斯獎,評審對於該作品的評價是:通過完美的敘事結構,將現實與幻想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

02

20世紀60年代,拉美文學大爆炸,隨著幻想文學和魔幻現實主義的盛行,科幻小說也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期,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古巴湧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除了延續之前的社會批判功能,科幻小說無論在主題還是表達方式上都更加多樣化。

1969年,國際科幻小說研討會和國際電影節在巴西首都裡約熱內盧召開,這是第一次全世界範圍內科幻作家和從業者聚首的盛會,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因等眾多國際知名科幻作家的出席引發了一場全民科幻熱潮,對拉美科幻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進入70年代中期,拉美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出版業保守之風盛行,科幻文學的發展也受到阻礙。

差不多又過了十年,整個拉美社會的時局逐漸緩和,科幻小說才終於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以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為首,各國都出現了固定的科幻小說作者群和粉絲,題材也日漸多元化,菲利普·迪克成為許多拉美作家爭相效仿的對象,賽博朋克亦大受歡迎。進入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不僅為科幻作者提供了更多元的發表平臺,也方便了與粉絲的互動。目前比較活躍的拉美科幻組織,主要有墨西哥科幻奇幻協會(簡稱「AMCyF」)、阿根廷科幻奇幻俱樂部(CACyF)、委內瑞拉的烏比克科幻奇幻協會(UBIK)和智利奇幻科幻社(Sochif)。

在1992年出版的第二版《科幻小說百科全書》中,墨西哥評論家毛裡西奧-何塞·施瓦茨和巴西評論家布勞略·塔瓦雷斯這樣評價拉美科幻:「儘管現代拉丁美洲的科幻小說深受美、英科幻小說的影響,但印第安人及殖民統治時期魔幻傳統的影響也是存在的,而且有些作品明顯烙有主動與英語國家的科幻傳統分道揚鑣的印跡。」

當代拉美科幻的一大特色就是濃厚的本土意識,不僅頻繁使用本土地名、人名和俚語,還努力從當地文化和歷史中汲取靈感,表達對大企業、消費文化、帝國主義的批判,亦透露著對當代國際關係的思考。在體裁上,「軟科幻」可謂拉美科幻的主流,許多作品都融合了恐怖和奇幻元素,以都市為背景,主人公多是具有反叛精神的邊緣青年。由於漫畫在拉美十分流行,不少超級英雄故事都以漫畫書的形式出版,尤其在墨西哥,這類輕鬆易懂和價格低廉的小說很受讀者歡迎。

《卡爾帕帝國》

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自第一個黃金時代起就滲入了科幻作家的創作。雖然人數不多,但女作家一直是推動拉美科幻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她們活躍於粉絲俱樂部、科幻大會,也創辦同人雜誌,擔任各類競賽評審。來自阿根廷的安赫莉卡·格羅迪斯徹是當代最傑出的拉美科幻作家之一,她以短篇見長,主要探討兩性之間、當權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對奇幻、恐怖、偵探等其他類型也遊刃有餘。厄休拉·勒古恩就對格羅迪斯徹大為激賞,將其代表作《卡爾帕帝國》(Kalpa Imperial,1983)翻譯成了英文。這部短篇小說集以驚人的想像力虛構了一個名叫「卡爾帕」的帝國的歷史,在英文界亦大受好評。

03

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第二個學期,我修讀了西班牙語研究系開設的拉美科幻課。課程從教材到授課全部用西班牙語,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教授亞歷山大·佛納薩利來自智利,四十多位學生都是母語為西班牙語的拉美裔,我的亞洲面孔和口音常常引來好奇的目光。學期開始前,我原本以為這門課會先按部就班地梳理拉美科幻歷史,然後再輔以科幻理論研習具體文本。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從第一節課開始,佛納薩利教授就單刀直入地講述小說、詩歌等文本,既不追溯歷史,也不引用任何英文學界的經典理論,貫穿整個學期的,反而是法國學者茨維坦·託多洛夫談論幻想文學的《幻想文學導論》(The Fantastic)。

託多洛夫認為,文學類型的特徵不僅在作品本身,還取決於讀者:我們的世界中發生了無法用自然法則解釋的事,是將其歸為幻覺在作祟,還是另有一套法則支配著這個世界?正是讀者的這種猶豫(hesitation)定義了「幻想文學」。

在我看來,託多洛夫所謂的幻想文學,其實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奇幻」,因為在科幻小說的世界中,一切總能用科學來解釋。隨著課程的深入,我的疑惑也越來越深:三個科學家造出了拉美版的「弗蘭肯斯坦」,這是科幻無疑;某民科用射線把電影中的女子變成真人,最後卻被吸得滴血不剩,前半部分也說得過去;然而,魔法師在夢中創造了幻影男孩,卻發現自己也是他人夢中的幻影,這是科幻嗎?老兵通過夢境重回當年戰場,英勇地死去,這也是科幻嗎?男子盯著水族館中的墨西哥鈍口螈(Axolotl),最後發現他們難分彼此,這還是科幻嗎?帶著這些問題,我特地跑去辦公室請教佛納薩利教授如何看待科幻和奇幻的區別,沒想到教授狡黠地一笑,說我的問題正中下懷,這門課正想激發我們反思科幻的定義。

《拉美科幻文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造人」「時間旅行」「真實與虛擬」——這些都是科幻小說中常見的主題。然而沒有科學和技術的參與,就不能算科幻小說了嗎?佛納薩利教授的反問讓我恍然有所悟,科幻號稱一種思維方式,而當我們判斷一篇小說是否屬於科幻時,標準卻往往是形而下的:無論「軟」還是「硬」,都必須對科學和技術有所觸及。問題是:如果出離具體的科學和技術,直接在形而上的層面討論「時空觀」和「宇宙觀」,還能算「科幻」嗎?

拉美科幻這門課對我最大的衝擊,就是質疑對「科幻」這個類型的定義。美國科幻作家、學者詹姆斯·岡恩在《時光永駐:非英語國家科幻小說》一書中認為,拉美對科幻小說、幻想小說(及文學本身)的主要貢獻在於其「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這一觀點代表了英文學界對於拉美科幻的主流意見。在談論拉美科幻時,無法迴避它與魔幻現實主義的關係問題,但對於拉美學者而言,將拉美科幻視為魔幻現實主義的附庸或衍生是十分局限的——當然,客觀原因是翻譯成英文的拉美科幻作品實屬鳳毛麟角,研究者若不精通西語或葡語,難免管中窺豹。在拉美學者看來,拉美科幻並不應該與魔幻現實主義混為一談,因為自它從這片土地誕生起,就秉承了本土幻想文學的傳統:科幻在拉美就是這樣。

一直以來,科幻都被視為北美和歐洲工業文化的產物,通行學界的科幻理論出自歐美學者,對「科幻」的定義,自然也是參照歐美科幻發展史而寫就。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的科幻,似乎展現了這一文類從起源地「傳播」到世界各地被「本土化」的過程。

而費雷拉教授在《拉美科幻文學史》中,主張把科幻視為一種全球文類,拉美科幻並不只是貢獻了一種多樣性,而是從一開始就「共同參與」了這一文類的構建。這也讓我反思對於中國科幻的定位,20世紀90年代後「去科普化」成為眾望所歸,「科幻終於走上了這一文類發展的正途」。然而「正」「歧」是以什麼為標準呢?是否中國科幻與科普的勾連,就如拉美科幻和本土幻想文學的聯結一樣,恰恰是最應被肯定、最獨特之處呢?也許我們太執著於「科幻應該是這樣」,卻忽略了「科幻可以是怎樣」。

本文節選自

《科幻世界》2016年6月刊

編輯 | paddy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Gabriel Garcia Marquez.加西亞•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這種文體稱為「神話,魔幻以及其它非同一般的現象」。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magic realism)指的是一種將魔幻因素(magic elements)自然融入現實背景的流派,多見於文學作品,不過也用於電影和視覺藝術(visual arts)領域。
  • 早期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發端
    魔幻現實主義被視為「20世紀中葉以來流行於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實際上,魔幻現實主義並非僅流行於拉丁美洲,它的藝術疆域也不只局限於文學。和巴洛克、現代主義等世界性的文藝思潮一樣,魔幻現實主義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早在1973年舉行的伊比利亞美洲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魔幻現實主義這一主要議題,展開激烈而充分的討論,卻難以達成基本共識。
  • 專訪|弗洛雷斯:拉美文學的魔幻現實主義時代已經過去了
    出版方供圖「拉美文學不僅僅只有魔幻現實主義,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保麗娜·弗洛雷斯說。這位出生於80年代末的智利年輕作家如是說道。她穿著一件寬大的白色T恤,上面印著她喜愛樂隊的LOGO;金色的頭髮藏在帽子裡,手臂上則布滿了玫瑰、月亮、弓箭的文身,還有伍迪·艾倫電影《曼哈頓》的女主角頭像。
  • 小說《玉米人》:"魔幻現實"中的拉丁美洲風俗志
    小說《玉米人》:"魔幻現實"中的拉丁美洲風俗志   「魔幻現實」中的拉丁美洲風俗志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先行者,瓜地馬拉作家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的「社會小說」《玉米人》(1949)廣泛吸收印第安神話,大量使用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語言,刻畫了一幅從山區、鄉村到集鎮、都市的亦真亦幻的印第安風俗畫卷。
  • 《魔鬼涎》:文學魔法師科塔薩爾在真實、鏡像和幻想中的正義呼喊
    拉丁美洲的文學,就是被這麼一群超有想像力的作家推向頂峰,而胡利奧·科塔薩爾是當代拉丁美洲文學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被譽為「拉美文學爆炸之父」、「美洲的喬伊斯」,是拉美文學界一座繞不開的高峰,馬爾克斯、博爾赫斯、聶魯達、略薩,這些在整個20世紀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拉美文學巨匠,無一不對科塔薩爾大為推崇。
  • 《潘神的迷宮》,獨樹一幟的魔幻現實主義電影,現實與夢幻的交融
    電影,軌道為你而來 我這人的藝術痴迷和我所說的故事,都來自人生前 11 年。我想,每個人的本質在早年便已成形,此後我們窮極一生補上崩毀的、打造尚存的童年印象。
  • 在秘魯南部,我喝下草藥致幻劑,體驗了一回魔幻現實主義
    我拖著行李走向機場的時候,幾乎是逃離一般的速度。我踏上飛向秘魯的飛機,心花怒放。十幾個小時,睡夢裡都是五顏六色的光影。1在我剛剛開始學西班牙語的時候,我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來到拉丁美洲這片魔幻的大陸,並深深愛上這片色彩絢麗的土地。這裡,仿佛時刻都在起舞,時刻是流動著的,時刻是變換著的。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蛙》的成功之處在於將現實與魔幻進行了結合,不僅小說中的「姑姑」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連小說中的高密東北鄉都是虛構而成,因此而形成了一個文學概念,泛指實行過生育政策的所有土地。各種話劇式的對話、以及小獅子50多歲之後仍然「懷孕」的情節,無疑增添了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3、圍繞陳鼻一家的人丁興旺與家破人亡對比「尊貴的夫人,尊貴的先生,我來自西班牙拉·曼卻的騎士堂·吉訶德,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鄙人願為你們竭誠服務。」
  • 當有機玻璃融入了極具生命感的血色,魔幻現實主義呈現了!
    你知道魔幻現實主義藝術嗎?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的一種繪畫,這種繪畫用現實主義的精確來描繪物體,但是卻悖論般地表現出一種由於對時空因素進行迥然不同的並置所致的奇異的效果。比如,豔陽高照的正午卻有一盞亮著的街燈。
  • 「圖片素材」魔幻現實主義 Magical Realism
    關於魔幻現實主義,大家可以自行去度娘一下,是用一種簡化的或者是精細的錯視畫法將一種神秘或者怪異的氣氛融入到普通的主題當中。那如果不是藝術專業我們倒不必了解過多,拿來作為素材也是極香的,不管你是想用作紋理填充還是全圖背景都可行,總之這種抽象類型的圖片永遠不嫌多啊!
  • 泰特呈現百年前的魏瑪藝術,看「魔幻現實主義」的混亂與頹廢
    在當時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德國藝術表現出的焦慮、混亂的「魔幻現實主義」現象。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被納粹譴責為「墮落」的藝術家確實陶醉於墮落和墮落之中,他們在作品中的表達,仍舊令人震驚。《在工作室中的自畫像》,喬治·格羅斯在喬治·格羅斯於20世紀30年代勾勒出的自畫像中,他正準備在工作室裡畫一個模特。
  • 現實主義魔幻電影,靈魂深處的糾結與孤獨,不一樣的希望與夢想
    「波普電影」「魔幻現實主義狂想曲」「一場拆解、縫合的瘋狂實驗」等概念化十足、學術氣息頗濃的美譽,撲面而來。 於是毫不猶豫地點了想看,然後開始期待。電影官微也十分霸氣地表示,「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結構主義電影,從主體到色彩,從對白到音樂,皆暗藏了獨特的結構主義信息流,任你自由組合拆解。」「這是一種尊重,終於讓觀眾擺脫了看圖識字式的敘事套路。」
  • 馬爾克斯來中國後放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
    有人問如果哪天要孤身前往一座無人地方,只讓你帶一本外國文學著作,你會帶上哪一本書?我會毫不猶豫回答:《百年孤獨》,為什麼呢?這是一部被世人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代表作,這部小說以「不可思議的奇蹟,最純粹的現實生活」而聞名於世界,作者馬爾克斯也憑《百年孤獨》這本書奪得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曾經被評為: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評《玉米人》: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評《玉米人》: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小說:《玉米人》  作者:(危)阿斯圖裡雅思  定價:52元  評分:8.5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玉米人》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寫出的藝術精品。
  • 《俄國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20世紀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
    然而19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成就卻遠遠高於浪漫主義文學,成為歐洲大陸唯一可與法國匹敵的文學大國。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時期被後世稱為俄國文學史的「黃金時代」。19世紀俄國文學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劇作家格波多夫和奧斯特洛夫斯基、詩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後的文學發展——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引言十九世紀上半期,在浪漫主義文學之外,還有另一種強大的文學潮流,它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人性論為思想基礎,以真實描寫現實為創作原則,對自己的時代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雖然各種文學史家對它曾有不同的概括和稱謂,但從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特點來說,其確切的名稱應該是資產階級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 科幻憑什麼緩解人類的結構性焦慮?
    所以今天其實我要探討的就是: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文類,它為什麼跟言情、武俠或現實主義不一樣?它有什麼樣的特質能夠來處理人類文明的這種焦慮?「在真實社會裡面的一塊文學想像性的飛地」我從歷史上找到了三個理論家,他們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來理解,科幻小說它到底是如何發揮這種功用的。
  • 馬爾克斯去世6年了,《百年孤獨》卻依然閃耀著拉美的魔幻和孤獨
    這本書很牛,在1982年馬爾克斯憑藉《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而這本書也成為了世界級文學巨著。這部書在豆 瓣上評分高達9.2分,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評分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可以喊出這位文壇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
  • 《飛氈》|用一串串魔幻寫實的童話,編織輕盈的香港百年世俗史
    作為華人世界最早將馬爾克斯介紹到香港的作家,西西對魔幻現實主義的本質瞭然於心,更通過自己的諸多作品將魔幻現實主義訴諸筆端付諸實踐。但西西是一個不斷追求突破的作家,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相對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魔幻寫實,西西認為自己更適合"童話寫實"。因此《飛氈》更像一部帶著魔幻色彩的童話小說。
  • 文學概論期末複習資料(名詞解釋匯總)
    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是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30-40年代,到60年代成為拉美小說的主潮,代表作家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裡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