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逢上一場佛誕,好不熱鬧,抬神「走佛」搭臺唱戲。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盛行,一年到頭各種廟會祭祀活動不斷,龐大的信俗穿插進日常生活,更漫潤著與之相關的種種行業與工藝。這些「神仙賞飯吃」的手藝逐漸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
農曆正月十六,夜幕降臨。位於晉江安海鎮鎮西境的東鬥夫人媽宮口,一尊軟身神像巋然安坐在轎子上,晚飯後,這裡將舉行一年一度的「走佛」活動。
閩南方言中「走」有著「跑」的意思,活動開始,居住在這片角落的信眾將扛著神轎,踩過遍地開花的鞭炮,來回迅速奔跑於這條貫穿南北的街道上。這個神誕日必不可少的儀式活動,舊已有之,他們把這一天稱為「相公生」——「相公」指的是「田都元帥」雷海青,閩臺兩地戲曲行的「行業神」,亦是守護一方安寧的「境主公」。每逢此時,西宮人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拜「相公爺」。當晚,鑼鼓敲響,火把燃起,一年一度的「走佛」活動開始,自古以來,鄉人以此形式驅邪祈福,祈求平安。
在閩南,這樣的佛誕日,一年到頭多到數不清。逢神誕日,鞭炮、金紙充足,抬神的、唱戲的、捏麵人的,圍繞一尊神佛展開種種活動、儀式,萬般熱鬧。這樣一場「狂歡」背後,有很多他地不曾看到的有意思的現象:閩南一帶信俗的底色濃厚,民間重視禮佛祭神,在地更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婚娶喪葬儀式。做醮、婚喪嫁娶、做壽……種種大型活動、儀式,刺激了許多基本生活以外的消費,買香、供佛、請戲、折金紙、掛醮燈,無不牽連著背後的手藝、活計。
照此,當地許多傳統手藝最早都出於民間慣俗的需要而生存下來的,閩南各地盛行的信俗活動推動了工藝的發展,本地的能工巧匠靠「神仙」賞飯吃,他們又發揮各自的手藝,為信眾的精神寄託創造出得以依附的載體。這些工藝愈加至精至美,透露出濃鬱的地域色彩。
臺北的臺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裡,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古董木偶,其中有一部分來自泉州。恆溫恆溼的架子上,幾尊提線木偶從規格尺寸、勾牌線位、頭像造型等方面明顯帶有泉州的風格。角落裡,一尊行內稱為「紅帔」的角色,臉型線條圓潤飽滿,眉眼小巧雅致,嘴角微微上揚,一臉祥和,分明脫胎自佛像中觀音的形象;木偶頭中的武生形象與泉州寺廟中韋陀形象十分相似,而木偶頭中淨角、仙怪等造型又明顯源自羅漢、金剛等形象。
傳統的神佛形象是泉州木偶頭的風格源頭,泉州古稱「佛國」,歷來各種宗教長期共處,各式宮觀寺廟,星羅棋布。泥塑或木雕石刻等諸神造像,都繼承了唐宋以來風靡民間的造型、彩繪風格,泉州傀儡(木偶)戲長期受到這種宗教氛圍的薰陶,木偶頭也比較完美地保留了雍容豐腴、神韻含蓄的格調。
閩南地區酬神唱戲的傳統早已有之,宋代漳州府,每年七、八月之後,酬神唱戲轟轟烈烈,各裡社「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木偶),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本土的幾個地方劇種裡,最為特別的莫過兼具宗教儀式與戲劇形態於一身的木偶戲(分為掌中木偶和提線木偶)。作為舞臺上特殊的道具,「演員」木偶離不開戲曲的框架,它的形象以「行當」區分:生、旦、北、醜、雜。
木偶雕刻師的刻刀之下,塑造了一個個經典形象。在木偶戲盛行的閩南地區,泉州和漳州從事木偶表演和雕刻的名家輩出,漳州的木偶頭行內稱為北派,線條剛健粗獷;泉州木偶頭則為南派,形象典雅含蓄,頗得歷代佛像雕塑及繪畫遺風,其中首推江加走先生。
如今要在市面上欣賞到江加走的作品,除了博物館,還可去臺灣一尋。要知道,泉州木偶頭的藏家幾乎清一色來自臺灣,至今泉州各位木偶頭雕刻的名家,每年的作品絕大多數最終去往海峽對岸。
現在的藏家一看到木偶頭產自「西來意」、「周冕號」便會熱血沸騰,這是兩家清代泉州有名的雕刻提線木偶頭的作坊。早年間,木偶頭的雕刻製作常由佛像雕刻作坊兼做,一直到後來,民間的木偶戲班數量發展到鼎盛,木偶頭的雕刻製作才獨立成為一個行當。
後來還有著名的「花園頭」,它既是泉州城北門外的一個地名,又是本地上乘的掌中木偶頭的標誌。出生於清同治十年(1871)的江加走家住泉州花園頭村,他從務農兼刻佛像的父親冮金榜手中傳承手藝,在保留傳統木偶頭眉眼神韻的同時,又創造拓展了更多的形象,他的作品「移步不換形」,新創的木偶頭形象既滿足劇目對更多角色的需求,又嚴格地持守傳統。
泉州九一路某個十字路口抬頭望去,有一方小窗臺,窗臺底下那張被木頭架著勒出無數痕跡的桌子是江碧峰的工作檯,另一邊的桌上常年放著幾個等到粉土陰乾的半成品,挨著的牆面上,掛著他祖父江加走的照片。
江碧峰習慣在自然光下雕刻,不喜燈光,燈光會影響他對造型準確度的把握,這是他這代人的固執。比起當下年青一代快捷的節奏,他刻制木偶頭可以算得上慢工細活。小葉樟木,劈出大形後慢慢摳出細部,再拿遠了比對,又湊近削去點找齊,如此反覆。之後打磨、上黃土,刷上十幾遍後塑補細節,再打磨,把骨膠熬開,兌入礦物顏料,薄薄一遍後再來一遍,反覆直到上好底色,用極細的勾線筆開出眉眼,一氣呵成——不能接筆,接筆必留痕跡,就得磨掉底色一切重來,最後再罩光打蠟、栽須與梳發。
傳統的掌中木偶頭尺寸非常小,有的甚至頭頸加起來不到十釐米高,但方寸之間,每一個細節都不曾馬虎,每一個五官結構的來龍去脈,都在雕刻師的刀下一一呈現清楚,更別說涉及五官、臉部會活動的木偶頭,單個零件拆下來,還不到小指頭指甲蓋那麼大。手與心的完美搭配,才讓這一切實現。
木偶頭仰賴手工,江碧峰兩個月才能製作出五六顆木偶頭,通常是今天找他訂一顆木偶頭,要等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才有可能拿到作品,即便如此,找他定製木偶頭的人仍絡繹不絕。他抽屜裡那本訂單「接龍」究竟有多長,至今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