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賞飯吃的手藝:木偶頭,眉眼似神佛

2020-12-14 黃小宣啊

在閩南,逢上一場佛誕,好不熱鬧,抬神「走佛」搭臺唱戲。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盛行,一年到頭各種廟會祭祀活動不斷,龐大的信俗穿插進日常生活,更漫潤著與之相關的種種行業與工藝。這些「神仙賞飯吃」的手藝逐漸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

農曆正月十六,夜幕降臨。位於晉江安海鎮鎮西境的東鬥夫人媽宮口,一尊軟身神像巋然安坐在轎子上,晚飯後,這裡將舉行一年一度的「走佛」活動。

閩南方言中「走」有著「跑」的意思,活動開始,居住在這片角落的信眾將扛著神轎,踩過遍地開花的鞭炮,來回迅速奔跑於這條貫穿南北的街道上。這個神誕日必不可少的儀式活動,舊已有之,他們把這一天稱為「相公生」——「相公」指的是「田都元帥」雷海青,閩臺兩地戲曲行的「行業神」,亦是守護一方安寧的「境主公」。每逢此時,西宮人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拜「相公爺」。當晚,鑼鼓敲響,火把燃起,一年一度的「走佛」活動開始,自古以來,鄉人以此形式驅邪祈福,祈求平安。

在閩南,這樣的佛誕日,一年到頭多到數不清。逢神誕日,鞭炮、金紙充足,抬神的、唱戲的、捏麵人的,圍繞一尊神佛展開種種活動、儀式,萬般熱鬧。這樣一場「狂歡」背後,有很多他地不曾看到的有意思的現象:閩南一帶信俗的底色濃厚,民間重視禮佛祭神,在地更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婚娶喪葬儀式。做醮、婚喪嫁娶、做壽……種種大型活動、儀式,刺激了許多基本生活以外的消費,買香、供佛、請戲、折金紙、掛醮燈,無不牽連著背後的手藝、活計。

照此,當地許多傳統手藝最早都出於民間慣俗的需要而生存下來的,閩南各地盛行的信俗活動推動了工藝的發展,本地的能工巧匠靠「神仙」賞飯吃,他們又發揮各自的手藝,為信眾的精神寄託創造出得以依附的載體。這些工藝愈加至精至美,透露出濃鬱的地域色彩。

臺北的臺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裡,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古董木偶,其中有一部分來自泉州。恆溫恆溼的架子上,幾尊提線木偶從規格尺寸、勾牌線位、頭像造型等方面明顯帶有泉州的風格。角落裡,一尊行內稱為「紅帔」的角色,臉型線條圓潤飽滿,眉眼小巧雅致,嘴角微微上揚,一臉祥和,分明脫胎自佛像中觀音的形象;木偶頭中的武生形象與泉州寺廟中韋陀形象十分相似,而木偶頭中淨角、仙怪等造型又明顯源自羅漢、金剛等形象。

傳統的神佛形象是泉州木偶頭的風格源頭,泉州古稱「佛國」,歷來各種宗教長期共處,各式宮觀寺廟,星羅棋布。泥塑或木雕石刻等諸神造像,都繼承了唐宋以來風靡民間的造型、彩繪風格,泉州傀儡(木偶)戲長期受到這種宗教氛圍的薰陶,木偶頭也比較完美地保留了雍容豐腴、神韻含蓄的格調。

閩南地區酬神唱戲的傳統早已有之,宋代漳州府,每年七、八月之後,酬神唱戲轟轟烈烈,各裡社「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木偶),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本土的幾個地方劇種裡,最為特別的莫過兼具宗教儀式與戲劇形態於一身的木偶戲(分為掌中木偶和提線木偶)。作為舞臺上特殊的道具,「演員」木偶離不開戲曲的框架,它的形象以「行當」區分:生、旦、北、醜、雜。

木偶雕刻師的刻刀之下,塑造了一個個經典形象。在木偶戲盛行的閩南地區,泉州和漳州從事木偶表演和雕刻的名家輩出,漳州的木偶頭行內稱為北派,線條剛健粗獷;泉州木偶頭則為南派,形象典雅含蓄,頗得歷代佛像雕塑及繪畫遺風,其中首推江加走先生。

如今要在市面上欣賞到江加走的作品,除了博物館,還可去臺灣一尋。要知道,泉州木偶頭的藏家幾乎清一色來自臺灣,至今泉州各位木偶頭雕刻的名家,每年的作品絕大多數最終去往海峽對岸。

現在的藏家一看到木偶頭產自「西來意」、「周冕號」便會熱血沸騰,這是兩家清代泉州有名的雕刻提線木偶頭的作坊。早年間,木偶頭的雕刻製作常由佛像雕刻作坊兼做,一直到後來,民間的木偶戲班數量發展到鼎盛,木偶頭的雕刻製作才獨立成為一個行當。

後來還有著名的「花園頭」,它既是泉州城北門外的一個地名,又是本地上乘的掌中木偶頭的標誌。出生於清同治十年(1871)的江加走家住泉州花園頭村,他從務農兼刻佛像的父親冮金榜手中傳承手藝,在保留傳統木偶頭眉眼神韻的同時,又創造拓展了更多的形象,他的作品「移步不換形」,新創的木偶頭形象既滿足劇目對更多角色的需求,又嚴格地持守傳統。

泉州九一路某個十字路口抬頭望去,有一方小窗臺,窗臺底下那張被木頭架著勒出無數痕跡的桌子是江碧峰的工作檯,另一邊的桌上常年放著幾個等到粉土陰乾的半成品,挨著的牆面上,掛著他祖父江加走的照片。

江碧峰習慣在自然光下雕刻,不喜燈光,燈光會影響他對造型準確度的把握,這是他這代人的固執。比起當下年青一代快捷的節奏,他刻制木偶頭可以算得上慢工細活。小葉樟木,劈出大形後慢慢摳出細部,再拿遠了比對,又湊近削去點找齊,如此反覆。之後打磨、上黃土,刷上十幾遍後塑補細節,再打磨,把骨膠熬開,兌入礦物顏料,薄薄一遍後再來一遍,反覆直到上好底色,用極細的勾線筆開出眉眼,一氣呵成——不能接筆,接筆必留痕跡,就得磨掉底色一切重來,最後再罩光打蠟、栽須與梳發。

傳統的掌中木偶頭尺寸非常小,有的甚至頭頸加起來不到十釐米高,但方寸之間,每一個細節都不曾馬虎,每一個五官結構的來龍去脈,都在雕刻師的刀下一一呈現清楚,更別說涉及五官、臉部會活動的木偶頭,單個零件拆下來,還不到小指頭指甲蓋那麼大。手與心的完美搭配,才讓這一切實現。

木偶頭仰賴手工,江碧峰兩個月才能製作出五六顆木偶頭,通常是今天找他訂一顆木偶頭,要等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才有可能拿到作品,即便如此,找他定製木偶頭的人仍絡繹不絕。他抽屜裡那本訂單「接龍」究竟有多長,至今仍是個謎。

相關焦點

  • 神仙賞飯吃的手藝:金蔥繡,裝點歲時節俗
    近年來除了繡制桌裙,她還繡制木偶穿的龍蟒、靠甲、官衣等戲服。桌裙面積大,用金蔥繡比較粗,反之木偶戲衣小巧精緻,所用的都是細的金蔥線。對她來說,每一次繡完桌裙再接手繡制木偶戲衣的過程,就是從粗活到細活的轉變,剛剛適應一會兒,馬上又得換回來,為此她也很是無奈。
  • 非遺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巧木造化意萬千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屬於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來源:北京看展)漳州木偶雕刻起於晉盛於唐,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自明清以來,木偶戲已由城市漸進至鄉鎮,並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藝術。
  • 歌曲推薦:神仙合唱版上線,孫燕姿的音色真是老天賞飯吃
    這次這首《溫柔》五月天能和孫燕姿合唱,真的是一個驚喜,就是神仙般的合唱。孫燕姿一直是女神,她小小的身軀裡能夠爆發出沖天的能量,尤其是在唱歌的時候,那股魅力簡直不可比擬。孫燕姿的聲線獨具個性,充滿了能量感,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了,她個人的氣質很清新,做人低調,在一眾女歌手中個性十足,很受觀眾喜歡。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中生代木偶雕刻大師」劉墩林:匠心·創新·求變
    ,整齊地擺放了上千件木偶頭雕刻作品。明亮的燈影之下,生旦淨末醜,一個個木偶,精雕細刻、服飾精美、眉眼傳神、活靈活現,令人愛不釋手,同時也驚嘆造物者的雕刻技法之精妙。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木偶的類型其實可以分為很多種,較為常見的有提線木偶、掌中木偶、鐵枝木偶等等。傳統木偶有三百多種的木偶角色,我這邊應該有上千種的木偶角色。」劉墩林說。
  • 西遊記裡神仙妖怪都吃人,觀音菩薩一句話區分菩薩妖精
    西遊記神仙下界就吃人,觀音菩薩一句話區分菩薩妖精!  《西遊記》裡,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經,取經路上遇到的很多妖怪,不是來自天庭的神仙,就是菩薩的坐騎,這些下界的神仙,跟普通妖怪沒兩樣,也是吃人的,不同的是,普通妖怪最後都被打死了,而這些下界為妖的都被他們主子帶走了。
  • 江家木偶頭大放異彩
    江碧峰出生於木偶頭雕刻世家,全部繼承發展祖業,悉心鑽研祖父江加走的精妙技法,即師傳統又師造化,博採精華開拓創新,促使江家木偶頭雕刻藝術大放異彩。他長期雕刻彩繪木偶頭,供演出、展覽和收藏,刀法洗鍊,技藝精湛,努力創新走向國際市場,其作品精美絕倫,博得海內外收藏家和藝術家推崇和喜愛。
  • 王焰峰:想吃「手藝」這碗飯,偷不得懶丨餐飲大V
    後來,也不知是誰「走漏」了消息,有些從外地回來的王墨泉門下弟子也會特意跑來「蹭個飯」。王焰峰心裡很明白,「他們其實也就是想多陪陪師父,過來扯扯談,他(指父親王墨泉)一高興,就會多準備兩個菜。」 想吃「手藝」這碗飯,偷不得懶長期浸潤在融洽的家庭環境當中,這也讓王焰峰養成了謙虛又熱心的個性。
  • 揭秘嶽陽民間採耳絕技,傳統手藝融入現代生活
    我國民間有三大快活似神仙之道:洗澡、捏腳、掏耳朵。掏耳雅稱採耳,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古時候,技術高超的採耳師傅常年服侍那些王公大臣。可謂:一掏龍入海,二刮虎出淵,三顛似神仙;民間的採耳,則興起於剃頭匠。他們有一套專門的掏耳工具和操作手法。素有「千年遊來多享受,神仙飛來也歇腳」的說法。
  • 《創造營2020》老天爺不賞飯吃,林君怡也沒辦法!
    有些人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就算實力不行,但就是聚人氣、吸引人,如楊超越,而有些人真的是很有實力、很努力但是老天不賞飯吃怎麼辦?所以娛樂圈實力很重要!運氣更很重要!林君怡在《創造101》的時候論實力也是A班學員,只不過止步於第一次公演!這次她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取了主題曲C位,就足夠說明她的能力了!差就差在粉絲基礎上面了。
  • 當老天爺不賞飯吃的時候,你得靠自己了
    但今年是一個老天爺不賞飯吃的年份,我們這些幹營銷的只能當老實農民。今年遇上百年難得一遇的疫情,自此以後,即使在這種經濟形勢下行的時候,國家都不曾要放鬆房地產調控,所以,每個營銷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當老天爺不賞飯吃的時候,你得靠你自己了。
  • 在頭城,走街串巷跑了14家美食店,這些必吃小吃是我們的推薦
    在頭城,走街串巷跑了14家美食店,這些必吃小吃是我們的推薦!頭城小吃美食有夠多,但是每次來都吃那幾樣,米粉羹、麻醬麵、牛三寶面......,這次一口氣吃了14家美食店,其中的12家都在頭城火車站附近,走路幾分鐘就可以到的路程,有當地人推薦的必吃小吃,還有新創業的小店,這次,跟著我們的樂樂去踩點吧!
  • 造提線木偶的「女媧娘娘」
    到了木偶戲藝人的手裡,翻飛的提線便能牽動它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仿佛瞬間獲得了生命。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季天淵的得意之作,已經跟隨她前往瑞士、約旦、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展覽和演出。
  • 12歲森碟近照曝光,錄視頻毫不怯場,眉眼神似爸爸堪稱「女版田亮」
    算起來森碟今年才12歲,身高便直逼170,而且一雙纖細的大長腿相當吸睛,走到哪裡都是人群關注的焦點,簡直是老天賞飯吃。 森碟的五官則更像爸爸一些,尤其是臉型與眉眼,簡直與田亮如出一轍,在這段視頻中更為明顯,感覺她就像「女版田亮」,爺倆的五官也是複製粘貼一般。
  • 老天賞飯吃的娃,都有這3種特徵,雖然小時候帶著累但長大後聰明
    我們會經常聽到老人說,這孩子就是老天爺賞飯吃。這句話是說孩子在某一領域很有天賦,連老天都眷顧。就像周深唱歌的天賦也許是我們無論怎樣努力也達不到的高度。可是總有這樣一群人,從小就被老天爺賞飯吃。
  • 螞蟻腰蜜桃臀蝴蝶背,真是老天賞飯吃
    這兩年我們總能聽到關於螞蟻腰、蜜桃臀、蝴蝶背,這幾個詞語的說法,同時也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好身材,如果同時擁有這幾樣,那她的身材一定是非常完美的,同樣也是所有女生男生都羨慕嚮往的,而迪麗熱巴也的確是通通都擁有,再加上充滿異域風情的顏值,可真是老天賞飯吃了。
  • 迪麗熱巴身材有料又敢穿,螞蟻腰蜜桃臀蝴蝶背,真是老天賞飯吃
    這兩年我們總能聽到關於螞蟻腰、蜜桃臀、蝴蝶背這幾個詞語的說法,同時也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好身材,如果同時擁有這幾樣,那她的身材一定是非常完美的,同樣也是所有女生男生都羨慕嚮往的,而迪麗熱巴也的確是通通都擁有,再加上充滿異域風情的顏值,可真是老天賞飯吃了
  • 德化:木偶戲夫妻檔 37年行走鄉間唱大戲(圖)
    在德化,有一對小有名氣的木偶戲夫妻檔,丈夫叫陳金蘇,今年51歲,妻子叫林淑芳,今年50歲,夫妻倆是德化龍潯長春木偶戲團的創始人。37年來,他們走村串巷,足跡遍布德化18個鄉鎮,為鄉親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木偶好戲。
  • 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成功舉行 小木偶裡蘊藏「大文化」
    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節中節」——第六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日前成功舉行。  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3家優秀木偶劇團的百餘名木偶藝術家們,在6天的藝術節期間,帶來了近50場演出活動,在滬上觀眾中掀起了一股「木偶熱」。
  • 賈母信佛,神佛給過她兩次警示,她為何不重視?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進了這門子,作重孫子媳婦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孫子媳婦了,連頭帶尾五十四年」,「當日我像鳳哥兒這麼大年紀,比他還來得呢。」能幹且歷經磨練,熬走了一代又一代,於是賈母成了這個大家族的一棵大樹,支撐著賈府的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