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夫妻搭臺好唱戲」。在德化,有一對小有名氣的木偶戲夫妻檔,丈夫叫陳金蘇,今年51歲,妻子叫林淑芳,今年50歲,夫妻倆是德化龍潯長春木偶戲團的創始人。37年來,他們走村串巷,足跡遍布德化18個鄉鎮,為鄉親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木偶好戲。
陳金蘇夫婦在表演「布袋木偶戲」(徐藝星 攝)
木偶為媒 師兄愛上師妹
世界瓷都德化,不僅盛產瓷器,而且地方戲曲種類繁多,布袋木偶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種類。據《晉江縣誌》記載,「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之所以稱為「布袋戲」,一來是演員的手掌活動在布套(也就是掌中偶人)之中,二是出門流動演出時,道具都裝進一個布袋中。
30多年前,十多歲的陳金蘇因個子不高,又沒讀過多少書,父母擔心他力氣活幹不來,就讓他拜德化美湖鎮小有名氣的木偶師傅許聯晉為師。恰巧,長得嬌美的林淑芳也拜了同樣的師傅。陳金蘇一見這個小師妹就喜歡上了,但最初林淑芳並沒有接受這份愛意。
陳金蘇不僅會唱戲,還特別能侃,為了追到林淑芳,他「軟磨硬泡」,最終博得了林淑芳的芳心。三十多年來,夫妻倆生活中雖然有些磕磕碰碰,但在布袋木偶戲的舞臺上,他們打得火熱,是一對外人豔羨的神仙眷侶。
艱苦訓練 演出眾多好戲
陳金蘇說,為了演好戲,他們夫妻倆每天都要做各種練習,有手指操、發聲等。「就拿發音練習來說,我每天起床後就到溪邊,對著溪水『喊話』,共鳴是音色美的關鍵,要等到溪邊的霧散去才回家吃早飯!」陳金蘇說,他也會對著水缸練聲,要能夠「漾」起水波才算達到練習的效果。此外,木偶戲演員還要會打鼓、彈琵琶、吹笛子、吹嗩吶、拉提琴……
這些看似不太難的「基本功」,練起來並不容易。長年累月的訓練,讓陳金蘇夫妻倆雙手長滿了繭子,腰酸背痛更不要說。辛苦的付出和長期的堅持最終總有回報,長期行走鄉間的他們獲得的讚譽無數。如今,兩人無論是單打獨鬥還是多角色武打,無論是神話劇還是現代劇、歷史劇,都能信手拈來,《武松打虎》《丁蘭刻木為爹娘》《流沙觀寶救太子》《海瑞大紅袍》等,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為讓表演延續 運用「聲光電」
布袋木偶戲經過不斷的發展,曾一度成為鄉村生活重要的精神娛樂,那時陳金蘇他們經常接戲都接不過來。然而隨著大量農村人口的外出,德化看戲的人越來越少,而常態化演出的民間戲團只剩不到幾家。陳金蘇說,最困難的時候發生在他的子女讀高中時,戲團一年的演出不到百場,為了供孩子讀書,他在瓷廠兼職。好在幾個孩子讀書還算爭氣,如今也都大學畢業了。
作為本土紮根百年的劇種,德化的布袋木偶戲有深刻的群眾基礎,無論是婚喪喜慶、迎神賽會,還是宮觀寺廟落成「慶宮」、神佛誕辰等均有聘請木偶戲班演出的傳統。
怎麼讓木偶戲的表演在德化延續?陳金蘇著手創新表演藝術手段。2000年年初,陳金蘇將「聲光電」手段運用在木偶戲表演中,購買投影設備,嘗試用PPT製作幕後。如今他的布袋木偶不僅能夠騰雲駕霧、耍碟子、展雨傘,還能耍大刀、噴火苗……在陳金蘇的手裡,德化百年木偶戲展現新的生命力。
挖掘本土文化 自創自導自演
為更好地搶救、保護和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省文化廳牽頭,於2006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作為一名常年在民間從事木偶戲表演的手藝人,陳金蘇認為,只有根植於本土的東西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為了讓木偶戲更適合當地觀眾口味,他和妻子嘗試從本土文化進行挖掘,自創自導自演劇本。前不久,他們根據德化的瓷文化創作的劇本《挑瓷人》到泉州市參加第八屆布袋戲邀請賽,沒想到一舉奪魁,榮獲一等獎。演出大獲成功,觀眾、評委都讚不絕口。
據悉,劇本以海上絲綢之路閩南古通道——「瓷邦古道」這一歷史文化遺蹟為創作背景,講述了清朝時期德化挑瓷人在歸德場裝瓷入籠,沿「瓷邦古道」一路同心協力克服天災人禍,將瓷器挑送到永春五裡街後,再運送到泉州刺桐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全世界的故事。
科技手段的運用和新創作靈感的加入,給陳金蘇夫婦布袋木偶戲表演帶來嶄新的張力。現如今,在陳金蘇夫婦的帶領下,他們的兒子也加入木偶戲的表演當中,他們有信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記者 陳小芬 通訊員 孫延燕 李宏圖)
原標題:木偶戲夫妻檔 37年行走鄉間唱大戲
責任編輯:任少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