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木偶戲夫妻檔 37年行走鄉間唱大戲(圖)

2021-01-11 閩南網

  俗話說,「夫妻搭臺好唱戲」。在德化,有一對小有名氣的木偶戲夫妻檔,丈夫叫陳金蘇,今年51歲,妻子叫林淑芳,今年50歲,夫妻倆是德化龍潯長春木偶戲團的創始人。37年來,他們走村串巷,足跡遍布德化18個鄉鎮,為鄉親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木偶好戲。

陳金蘇夫婦在表演「布袋木偶戲」(徐藝星 攝)

木偶為媒 師兄愛上師妹

  世界瓷都德化,不僅盛產瓷器,而且地方戲曲種類繁多,布袋木偶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種類。據《晉江縣誌》記載,「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之所以稱為「布袋戲」,一來是演員的手掌活動在布套(也就是掌中偶人)之中,二是出門流動演出時,道具都裝進一個布袋中。

  30多年前,十多歲的陳金蘇因個子不高,又沒讀過多少書,父母擔心他力氣活幹不來,就讓他拜德化美湖鎮小有名氣的木偶師傅許聯晉為師。恰巧,長得嬌美的林淑芳也拜了同樣的師傅。陳金蘇一見這個小師妹就喜歡上了,但最初林淑芳並沒有接受這份愛意。

  陳金蘇不僅會唱戲,還特別能侃,為了追到林淑芳,他「軟磨硬泡」,最終博得了林淑芳的芳心。三十多年來,夫妻倆生活中雖然有些磕磕碰碰,但在布袋木偶戲的舞臺上,他們打得火熱,是一對外人豔羨的神仙眷侶。

艱苦訓練 演出眾多好戲

  陳金蘇說,為了演好戲,他們夫妻倆每天都要做各種練習,有手指操、發聲等。「就拿發音練習來說,我每天起床後就到溪邊,對著溪水『喊話』,共鳴是音色美的關鍵,要等到溪邊的霧散去才回家吃早飯!」陳金蘇說,他也會對著水缸練聲,要能夠「漾」起水波才算達到練習的效果。此外,木偶戲演員還要會打鼓、彈琵琶、吹笛子、吹嗩吶、拉提琴……

  這些看似不太難的「基本功」,練起來並不容易。長年累月的訓練,讓陳金蘇夫妻倆雙手長滿了繭子,腰酸背痛更不要說。辛苦的付出和長期的堅持最終總有回報,長期行走鄉間的他們獲得的讚譽無數。如今,兩人無論是單打獨鬥還是多角色武打,無論是神話劇還是現代劇、歷史劇,都能信手拈來,《武松打虎》《丁蘭刻木為爹娘》《流沙觀寶救太子》《海瑞大紅袍》等,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為讓表演延續 運用「聲光電」

  布袋木偶戲經過不斷的發展,曾一度成為鄉村生活重要的精神娛樂,那時陳金蘇他們經常接戲都接不過來。然而隨著大量農村人口的外出,德化看戲的人越來越少,而常態化演出的民間戲團只剩不到幾家。陳金蘇說,最困難的時候發生在他的子女讀高中時,戲團一年的演出不到百場,為了供孩子讀書,他在瓷廠兼職。好在幾個孩子讀書還算爭氣,如今也都大學畢業了。

  作為本土紮根百年的劇種,德化的布袋木偶戲有深刻的群眾基礎,無論是婚喪喜慶、迎神賽會,還是宮觀寺廟落成「慶宮」、神佛誕辰等均有聘請木偶戲班演出的傳統。

  怎麼讓木偶戲的表演在德化延續?陳金蘇著手創新表演藝術手段。2000年年初,陳金蘇將「聲光電」手段運用在木偶戲表演中,購買投影設備,嘗試用PPT製作幕後。如今他的布袋木偶不僅能夠騰雲駕霧、耍碟子、展雨傘,還能耍大刀、噴火苗……在陳金蘇的手裡,德化百年木偶戲展現新的生命力。

挖掘本土文化 自創自導自演

  為更好地搶救、保護和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省文化廳牽頭,於2006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作為一名常年在民間從事木偶戲表演的手藝人,陳金蘇認為,只有根植於本土的東西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為了讓木偶戲更適合當地觀眾口味,他和妻子嘗試從本土文化進行挖掘,自創自導自演劇本。前不久,他們根據德化的瓷文化創作的劇本《挑瓷人》到泉州市參加第八屆布袋戲邀請賽,沒想到一舉奪魁,榮獲一等獎。演出大獲成功,觀眾、評委都讚不絕口。

  據悉,劇本以海上絲綢之路閩南古通道——「瓷邦古道」這一歷史文化遺蹟為創作背景,講述了清朝時期德化挑瓷人在歸德場裝瓷入籠,沿「瓷邦古道」一路同心協力克服天災人禍,將瓷器挑送到永春五裡街後,再運送到泉州刺桐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全世界的故事。

  科技手段的運用和新創作靈感的加入,給陳金蘇夫婦布袋木偶戲表演帶來嶄新的張力。現如今,在陳金蘇夫婦的帶領下,他們的兒子也加入木偶戲的表演當中,他們有信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記者 陳小芬 通訊員 孫延燕 李宏圖)

原標題:木偶戲夫妻檔 37年行走鄉間唱大戲

責任編輯:任少傑

相關焦點

  • 小小木偶手中牽,活靈活現手中玩,演繹人生戲一場。
    憶起童年,趣事其樂無窮,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事,那就是看電影,看大戲。80年代的農村每逢紅白喜事(紅事是結婚,白事是喪葬)的時候,條件好的就會放電影或者唱戲。請戲曲一般代價比較高,所以只有逢古廟會的時候村裡才會請劇團來演出個四五天。
  • 木偶戲溯源之旅
    從無意間接觸布袋戲開始,掐指算來,也兩年有餘,就臺灣《霹靂布袋戲》而言,我也算是堅持看了十餘部戲的道友了。早已忘了入坑時的初衷,或許是驚嘆於這部劇長達30年的歷史,或許是震撼於「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的氣勢,其宏觀的故事架構、豐富的文學內容、精緻的木偶雕刻、高超的操偶技術、多變的音樂刻畫都成了吸引我的原因。
  • 「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歷史悠久的木偶戲  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看金漆木雕、漳州木偶、德化白瓷等傳統工藝裡的「格物匠心」
    金漆木雕、脫胎漆器、漳州木偶、福州木雕、壽山石雕、莆田木雕、建窯黑瓷、德化白瓷,還有軟木畫、柘榮剪紙、畲族刺繡和銀飾等昨天起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澎湃新聞獲悉,8月30日,「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藝韻百態」「工致精巧」「千文萬華」「石以名志」「東方神韻」等五個單元,系統呈現出不同時期不同門類的工藝美術作品200件餘(套)。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戲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是中國木偶戲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別名掌中戲,是傀儡劇種之一。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圖為登臺亮相的前四代木偶(從左至右),其中,第一代是傳統木偶,二、三、四代是金光木偶。  唱、念、做、打、射、噴……在臺灣操偶師的手裡,小小木偶一個個都變得「全能」,或笑或怒,或喜或悲,偶人們栩栩如生的表情讓臺下觀眾不時鼓掌歡呼。同時,操偶師還不時到觀眾中進行表演,小朋友紛紛奔上前去觀看。
  • 久違的木偶戲,走進了課堂
    作為一名六零後,看木偶戲,就是童年時代的文化與精神大餐了。記得小時候,秋收之後,村民們空閒下來了,於是各村輪流湊錢邀請鄰縣比較有名的木偶劇團到村上演出。對於木偶戲,每個村都有一些超級木偶戲迷,而我們小孩子看木偶戲,純粹是為了湊熱鬧,當然,看木偶戲時,還可以趁機磨著媽媽買點小零食,那絕對是世上最美妙的享受。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晉江掌中木偶《老戲新姿》將走進香港(圖)
    晉江掌中木偶《老戲新姿》將走進香港(圖) 2016年12月05日 13:41   來源:晉江經濟報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藝人運用熟練的手指動作,撥動木偶提線,表演出各種細膩而富有真實感的動作。如文人執筆書寫、武將拔劍廝殺、女子梳妝打扮等,同時還能表現出喜、怒、哀、樂的表情。泰順木偶戲的音樂唱腔主要以亂彈為主,兼唱崑劇、和調(京劇)等。
  • 木偶戲除了三種的常見的木偶,還有兩種少見的木偶,基本失傳了
    使用一條條的細線,一邊操縱木偶小人,一邊唱戲,再配上伴奏的樂器,這就是木偶戲的表現方式,但並不是每一種木偶戲都是如此,有兩種少見木偶戲,至今都快要失傳了,它們的模樣可能讓您大開眼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木偶戲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中外木偶 刺桐鬥豔
    體驗操縱木偶精彩的表演令孩子目不轉睛澳大利亞雪梨木偶劇院:桌面木偶皮影戲 講述想像的魅力泉州網11月26日訊 (記者陳小芬 胡彥明 文/圖)昨天下午,來自澳大利亞雪梨木偶劇院的演員蘇·華萊士通過桌面木偶和皮影戲,在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泉州開發區校區)為800名小學生帶來一出精彩的《內拉的翅膀》木偶戲,告訴孩子們想像力的魅力故事。
  • 原來木偶戲的前身,與漢高祖退敵有關
    謀士陳平探知閼氏善妒,即造木偶美人運用機關舞於城上,閼氏不辨真偽,恐攻下其城後,冒頓將納美女,遂下令退軍,遂解平城之圍。瓜州位於河西走廊,其歷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就有先民從事生產勞動,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文化名城,也是古代中國西部的軍事重鎮。瓜州千百年來積澱了許多風格獨異的民俗文化遺產,木偶戲是其中之一。
  • 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進校園
    6月11日下午,安溪縣虎邱鎮金榜布袋戲「假宜真」戲班第五代傳人林海良分別走進泉州實驗小學、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將傳統布袋戲帶進校園,為兩校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閩南文化課。  林海良與同學們現場互動  鑼鼓聲響起,林海良兩手各託著一個木偶,一邊在臺上變換各種姿勢,一邊抑揚頓挫地唱和著,繪聲繪色地將布袋戲角色呈現在舞臺上。當天,林海良分別帶來傳統劇目《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對於不少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熱鬧的打鬥場景,妙趣的對白,引得現場笑聲一片。
  • 《鍘美案》 多聲腔唱大戲
    《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演的是陳世美娶妻秦香蓮,生有子女各一,大比之年,陳世美進京應試,得中狀元,為貪圖富貴,停妻再娶,被招為駙馬。三年後,秦香蓮攜子女到京尋夫,陳世美不認,竟命家將韓琪殺害香蓮母子,以圖滅口。韓琪激於義憤,將母子三人放走後自刎。秦香蓮至包拯處狀告陳世美殺妻滅嗣,包拯用計請陳世美到衙,令其與香蓮對質,並勸其認妻,陳世美有恃無恐,強詞狡辯,被包拯打入死牢。
  • 陰陽師木偶戲首領陣容搭配 木偶戲首領打法陣容推薦
    陰陽師鬼童丸之亂活動最終決戰木偶戲首領很多小夥伴還過不去,其實這個boss並沒有多難,陣容方面需要做一些調整,還不知道用什麼陣容打木偶戲首領最好的小夥伴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陰陽師鬼童丸之亂木偶戲首領陣容推薦
  • 非遺廣東|「兩桿青竹歌前賢,方丈舞臺礪後人」——單人木偶戲
    單人木偶戲因行頭小巧簡單,一個戲箱可裝完,一根扁擔即可挑去表演,故民間又稱扁擔戲,是明萬曆年間由福建傳入粵西的杖頭木偶的主要表演形式,歷經數百年而傳承至今,現主要分布於茂名市茂港區羊角、坡心、七逕、沙院鎮等地。
  • 萊西木偶戲第五代傳承人姜玉濤: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一張臺子,三五個木偶,七八個人,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一彈一唱間就能演繹中國神話的奇幻奧妙、歷史的波瀾壯闊以及紛繁的世間常情。萊西是中國著名木偶之鄉、中國木偶藝術的發源地,萊西木偶被列入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日,記者走進萊西木偶藝術團,拜訪萊西木偶戲第五代傳承人、萊西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聽他講述與木偶戲的不解之緣,感受這一古老傳統文化的魅力神韻。
  • 新蔡:扁擔戲傳人孫志亮為遊客表演五指木偶戲
    新蔡:扁擔戲傳人孫志亮為遊客表演五指木偶戲 2020-10-09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