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木偶戲第五代傳承人姜玉濤: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2021-01-12 瀟湘晨報

「四五人千軍萬馬,六七步穿州越國。」一張臺子,三五個木偶,七八個人,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一彈一唱間就能演繹中國神話的奇幻奧妙、歷史的波瀾壯闊以及紛繁的世間常情。萊西是中國著名木偶之鄉、中國木偶藝術的發源地,萊西木偶被列入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日,記者走進萊西木偶藝術團,拜訪萊西木偶戲第五代傳承人、萊西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聽他講述與木偶戲的不解之緣,感受這一古老傳統文化的魅力神韻。

與木偶戲「一見鍾情」

萊西木偶以杖頭木偶為主,俗稱「撮頭戲」,木偶造型多沿用戲曲中生旦淨末醜的臉譜,以表現不同的人物形象。據記載,清朝時,萊西木偶戲表演已遠近聞名。傳統的萊西木偶戲能演出《斬黃袍》等十幾個劇目,以京劇、呂劇等戲曲伴唱,京胡、二胡、鼓、鑼等樂器伴奏。這種傳統表演形式一直紅火到上世紀50年代,然後漸漸由盛轉衰,到80年代已基本銷聲匿跡。

隨著2006年非遺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萊西木偶戲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重新被發現。為復活該劇種,當地文化部門將老藝人倪奉先從東北請回萊西,並於2008年初成立了8人小劇團。但由於資金不足等諸多問題,木偶戲劇團發展一直難有起色。 2008年,戲迷姜玉濤接觸了幾次萊西木偶戲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主動為劇團的排練提供場地,為外出演出提供車輛,而且還拜倪奉先為師,與木偶戲結下不解之緣。

「1978年,萊西岱墅村西漢墓出土了一具身高1.93米的大木偶,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萊西因此被認為是木偶藝術的重要發源地。 」姜玉濤告訴記者,近年來,萊西木偶戲先後被列為萊西市和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山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全能團員一人頂仨

2012年,姜玉濤改組成立萊西木偶藝術團,並建立了萊西木偶藝術館,主要展示萊西木偶歷史淵源、木偶製作工藝和木偶表演藝術。當時,姜玉濤既是老闆,又是司機、搬運工;既要跑市場,又要登臺表演。在姜玉濤的帶領下,許多年輕演員在演出之餘,也都自覺發揮一技之長,或負責音響影像,或負責服裝道具,相互協調配合,承擔起臺前幕後的工作。

木偶戲的傳承沒人不行。劇團現在有不到10名專職演員,「別看我們人不多,但是我們一人能頂仨,每個人都是多面手。」姜玉濤笑著告訴記者,在大夥的共同努力下,萊西木偶藝術團逐漸走上了正軌,並具備了木偶的自主開發能力。

作為非遺項目的木偶戲,其傳承還包括木偶製作。經過數年不斷的攻關,劇團在掌握了傳統木偶純木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又具備了新式木偶的自主開發能力。特別是木偶最關鍵的頭部製作,他們自創了 「打磨成型—油彩定妝—控制機關組裝」等一條龍生產工藝。如今,以紙漿等為原材料製作的木偶大大減輕了重量,更便於演員長時間託舉表演。自製木偶外表更美觀,內部機關也更複雜,極大地提升了角色的表現力。

姜玉濤說,學木偶戲表演很不容易,悟性、體力、恆心一樣都不能少。最考驗技術的是捻功,木偶的一舉一動都要靠表演者捻動杆子來實現,木偶的動作到不到位全看表演者的功力。 「好在我們這兒都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這令姜玉濤比較欣慰。在他看來,只有不斷創新,木偶戲才能走得長遠。現在創新的紙制偶頭採用了翻模技術,轉向靈巧輕便、易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也更加豐富。

小木偶蘊藏大夢想

今年受疫情影響,所有的文旅項目按下了暫停鍵,萊西木偶藝術團的演出也不例外。「因為上半年所有的演出都取消了,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姜玉濤說,他粗略估計了一下,光是正月裡,他們就損失了大約10多萬元的收入,為此團裡有三四名工作人員辭職了,目前依然堅守崗位的只剩下不到10個人。雖然如此,但是姜玉濤和他所率領的團隊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越挫越勇,他們化危為機,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經營新模式。

「我們將木偶戲搬到了網上,利用雲平臺搭橋,在網上開直播、做表演,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精彩的木偶戲。」姜玉濤說,疫情期間他們創作的抗疫木偶劇《對決》榮獲了山東省優秀非遺作品一等獎。除此之外,他們還編排了抗疫新劇《代表月亮檢測你》,歌頌抗疫一線上的保安隊伍,獲得了較好的反響。此外,姜玉濤還開設了「大漢偶歌」淘寶店,銷售小木偶、泥塑、剪紙等文創產品,受到了顧客的歡迎,每天的交易額喜人。

疫情期間,姜玉濤利用休息時間,著手實施很多原本處於計劃階段的項目。姜玉濤一刻都不肯停歇,每天都在為小木偶們尋找新的夢想。籌建木偶藝術博物館、木偶藝術劇院、木偶夢工坊,啟動木偶藝術國際化運營等,都是目前他每天為之忙碌的事情。

「5G時代給木偶產業帶來新的可能,更多的木偶藝術作品將以影視形式傳播,我們在『十四五』期間計劃籌建300平方米左右的木偶動漫影視基地3個,用於木偶動漫影視產品的拍攝製作,對遊客開放。預計每年推出木偶影視作品15部以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姜玉濤說,他們還準備籌拍大型木偶動漫版《西遊記》,爭取在下一個猴年來臨前完成,為全國人民奉上一部木偶戲藝術盛宴。

此外,他還在積極探索萊西木偶戲的國際化發展之路。初步計劃在韓國、日本設立海外傳承中心,推廣萊西木偶劇及木偶影視產品的海外輸出,推廣以木偶文創產品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看點

萊西木偶走出國門收穫大批老外粉絲

根據市場特點,木偶藝術團大膽調整了演出劇目,在保留傳統幕後劇的基礎上,創新編排了人偶同臺木偶劇,演出中兩種形式有機交融、相得益彰。「2017年,萊西木偶第一次走出國門,看到外國人對我們的萊西木偶頻頻豎起大拇指時,我們內心也感到很驕傲很自豪。」姜玉濤說,如今木偶藝術團已先後出訪過美國、日本、瑞典、紐西蘭、烏克蘭等近10個國家。

「在國外表演的時候,臺下的觀眾看到我們的木偶戲都瞪大了眼睛,十分好奇,尤其是現在木偶戲和京劇、變臉等藝術融合在一起,這些交融的傳統藝術更是讓老外大開眼界,直呼神奇。 」姜玉濤說,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18年他們在紐西蘭表演的時候,臺下的一名小學生見到木偶 「孫悟空」出臺的一剎那,竟然激動得哭了,表演結束後,硬是要求老師去跟孫悟空來個親密接觸,還自己動手感受了一下木偶戲的神奇。 「這個孩子對我們中國的木偶充滿了好奇,他表示以後要好好學習中文,到中國來學習木偶戲。」姜玉濤說,通過文化交流,他希望能讓木偶戲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張揚國粹魅力。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開啟木偶奇遇 嘆服指尖藝術
    楊章火為學記介紹掌中木偶學記拿起木偶演起戲來學記體驗玩具木偶■早報記者 顏雅珍 文/圖近日,永春縣實驗小學、鵬翔小學學記分批前往岵山鎮鋪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藝津木偶劇團負責人、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章火的帶領下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這是「牽線人生」按下的「啟動鍵」,也是記者初見張良華時,他一邊挑著裝滿木偶的箱子,一邊講述關於夢想勵志故事的開始……「黏」著師傅學技法從14歲開始,張良華便走上了學習提線木偶戲之路,師從泰順木偶藝人周德、被木偶界譽為「中國木偶猴王」的黃泰生(也就是之前送他木偶的藝人)。
  • 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進校園
    6月11日下午,安溪縣虎邱鎮金榜布袋戲「假宜真」戲班第五代傳人林海良分別走進泉州實驗小學、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將傳統布袋戲帶進校園,為兩校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閩南文化課。  林海良與同學們現場互動  鑼鼓聲響起,林海良兩手各託著一個木偶,一邊在臺上變換各種姿勢,一邊抑揚頓挫地唱和著,繪聲繪色地將布袋戲角色呈現在舞臺上。當天,林海良分別帶來傳統劇目《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對於不少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熱鬧的打鬥場景,妙趣的對白,引得現場笑聲一片。
  • 《文化中國》之《廣東篇》|嶺南木偶戲:牽引「寫實」百態情
    今天推出《廣東篇》,我們去認識一下嶺南木偶戲。嶺南木偶表演藝術是通過富有嶺南特色的木偶製作技巧、木偶的操縱技藝,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和舞美設計,演繹嶺南傳統民間傳說及各地的民間傳說。木偶戲是很多人心中溫馨而久遠的記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木偶戲是老少鹹宜的「娛樂節目」。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川北大木偶 三百年來舞長綢
    後來,戲班子連同所有的大木偶一起賣給了李約之。1914年,李約之帶領兒子李章福、李章祥創建「福祥班」,江湖上稱「李家班」。「李家班」的基地在儀隴包包場,如今的石佛鄉。李泗元8歲學戲,一輩子都和川北大木偶打交道。他跟隨父親和三個伯父,長年在廣袤的川北大地上走村串戶,參加廟會演出。曬場院壩就是最好的舞臺,幕布一扯,鑼鼓一響,在靈巧雙手的操縱下,精彩的木偶戲就開始了。
  • 藝堂課|指尖上的獨幕劇——邵陽布袋戲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非遺實踐、傳承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
  • 小小木偶手中牽,活靈活現手中玩,演繹人生戲一場。
    記得十二歲那年村裡有家過喪事請了個劇班來演出,但是很特別,因為從未見過,那是我第一次看木偶戲,很好玩很稀奇,一個人用三個小木棍把木偶演的活靈活現的,在配合聲唱,就像活脫脫一個小人一樣。時至今日回想起來,歷歷在目。80年代的農村,小孩子玩的所有玩具大多都是自己做的,娛樂節目也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除了電影就是廟會,那時誰家要是有個電視,肯定是村人最羨慕的。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傳承千年 跨海交流靈動精巧,指尖翻飛。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
  • 3D列印、晶片植入……濟南木偶戲傳承人獨創「木偶機器人」
    10分鐘就能搭建一個小型木偶戲舞臺,一個人就能操縱演一場木偶劇。4年前,濟南80後木偶戲傳承人李秀平開始將木偶戲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藉助3D列印、晶片植入等現代科技,創造出「木偶機器人」,讓這門民間古老傳統藝術逐漸充滿活力。如今,李秀平和團隊成員已帶著自己的木偶機器人去各個鄉村為孩子們公益演出上千場。
  • 晉江木偶走進研究生課堂
    來源:泉州網臺海網12月19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這真的是指尖上的藝術,厲害了!」近日,福州大學先進位造學院2020級研究生準時到福大晉江科教園區大禮堂「赴約」,進行美學與美育課程的學習。這次,與他們有約的是晉江掌中木偶戲。
  • 「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歷史悠久的木偶戲  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看過布袋戲嗎?小小一個木偶,竟然賣出了8萬美金!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其實可分為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布袋戲演出時,演員會把手套入木偶的服裝中之中,操縱木偶做出一系列動作,再配合唱詞、音樂,從而將觀眾帶入場景之中。 正因為早期演出的木偶,偶身就像是一塊「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這樣一個通稱。 一場成功的布袋戲,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栩栩如生的木偶了。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酷炫的音樂響起後,舞臺上冉冉升起數個身影,炭棒火花發出閃閃刺眼金光,五彩布巾狂舞、霓虹燈火環轉,英雄劍客、噴火「火魔」、射箭豪傑、偶戲變臉……昨晚,市人民會堂廣場熱鬧非凡,由臺灣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帶來的金光木偶戲正在上演。
  • 霹靂布袋戲傳承中華木偶戲之路!
    霹靂布袋戲第五代掌門人、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亮勳接受媒體採訪 我國的木偶戲文化早在2006年就已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古老珍稀的傳統藝術。
  • 江家木偶頭大放異彩
    華夏匠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江碧峰男,漢族,1951年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第三代傳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走近河南漯河舞陽縣劉氏祖傳德壽堂膏藥第五代傳承人——胡愛東
    人物小傳:胡愛東,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吳城鎮前劉村人,劉氏祖傳德壽堂膏藥第五代傳承人胡愛東的家鄉,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吳城鎮前劉村,這裡地處中原腹地的大平原,一馬平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舞陽縣最古老的鎮就是北舞渡,以前是一個重要的水運交通碼頭。舞陽北舞渡鎮的胡辣湯,遠近聞名,成了舞陽小吃的一張名片。舞陽的傳統文化藝術十分繁榮,民間繪畫、秧歌、舞獅,都很有名;城隍廟、古戲臺、火神廟成了縣城的知名景觀。
  • 湛江木偶戲上榜 將製作系列動畫傳承
    其中,由湛江市赤坎區申報的非遺項目「木偶戲(湛江木偶戲)」榜上有名。 木偶戲表演。 記者 李嘉斌 攝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是融合表演、戲曲、雕刻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一直活躍在雷州半島城鄉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