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進校園

2021-01-08 閩南網

  6月11日下午,安溪縣虎邱鎮金榜布袋戲「假宜真」戲班第五代傳人林海良分別走進泉州實驗小學、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將傳統布袋戲帶進校園,為兩校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閩南文化課。

  林海良與同學們現場互動

  鑼鼓聲響起,林海良兩手各託著一個木偶,一邊在臺上變換各種姿勢,一邊抑揚頓挫地唱和著,繪聲繪色地將布袋戲角色呈現在舞臺上。當天,林海良分別帶來傳統劇目《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對於不少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熱鬧的打鬥場景,妙趣的對白,引得現場笑聲一片。

  表演結束,林海良還為同學們介紹布袋戲不同角色的服裝、走路姿勢、唱腔等,並邀請同學們上臺參與互動。同學們套上傳統木偶,跟著老藝人當了回小小非遺傳承人。

  據悉,此次活動為第八屆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之一,由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舉辦。(記者傅蓉蓉 文/圖)

相關焦點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戲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是中國木偶戲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別名掌中戲,是傀儡劇種之一。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
  • 掌中江湖——金光布袋戲
    」----《俠客行》同學們是否已看膩了校園生活?今天小編將帶你們走進布袋戲的世界領略掌中江湖的風光。什麼是布袋戲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德化:木偶戲夫妻檔 37年行走鄉間唱大戲(圖)
    據《晉江縣誌》記載,「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之所以稱為「布袋戲」,一來是演員的手掌活動在布套(也就是掌中偶人)之中,二是出門流動演出時,道具都裝進一個布袋中。  30多年前,十多歲的陳金蘇因個子不高,又沒讀過多少書,父母擔心他力氣活幹不來,就讓他拜德化美湖鎮小有名氣的木偶師傅許聯晉為師。恰巧,長得嬌美的林淑芳也拜了同樣的師傅。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記者 卓曉熹)本周,「東亞文化之都」南安文化展示周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嘉義長義閣掌中劇團、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紛紛登臺亮相,為南安市民帶來視聽盛宴。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運用特效融入新元素創新傳承金光布袋戲「我們金光布袋戲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特效,在道具和燈光方面下工夫。」
  • 晉江掌中木偶亮相香港黑盒劇場 50場校園演出掀「晉江」旋風
    啟動儀式後,晉江掌中木偶將進香港校園,為在校學生進行50場演出,涵蓋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這也將促使香港、晉江兩地的木偶傳承合作進一步深化。應邀參加活動的有香港民政事務局的相關領導,以及來自湖南、泉州、廣州木偶藝術家,與香港學者、導演及演藝學院教師代表。
  • 臺灣寫真:八旬布袋戲大師鍾任壁的掌中情
    中新社雲林10月9日電 題:八旬布袋戲大師鍾任壁的掌中情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正在「布袋戲原鄉」雲林縣舉行的臺灣2012雲林國際偶戲節上,戲內戲外,可見一位耄耋老者為布袋戲的精彩呈現和傳承而奔忙的身影。他就是臺灣著名布袋戲藝術家、「閣」派第5代掌門人鍾任壁。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明末清初在福建泉州一帶表演藝術漸趨成熟。
  • 布袋戲在臺灣
    陳錫煌生於1931年,隨母姓,他的父親李天祿是「亦宛然」掌中劇團的班主,曾參演侯孝賢導演的多部電影。雖出自布袋戲世家,但陳錫煌和弟弟李傳燦年少時曾隨渡海來臺的傀儡戲藝師張國才學藝。  1988年,李天祿看到泉州木偶劇團黃奕缺的提線木偶表演錄像,嘆為觀止,當即決定讓兩個孩子回渡海峽拜師。據李傳燦回憶,父親曾說,當布袋戲演師,一定要會演傀儡戲。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此生已許布袋戲,回首再難見他藝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明末清初在福建泉州一帶表演藝術漸趨成熟。伴隨著清朝中葉的移民潮,布袋戲從福建傳至臺灣,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在雲林的黃海岱與兒子黃俊雄,則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線。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特刊】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源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閃耀暖暖》與《霹靂布袋戲》IP聯動消息確認!
    暖暖系列首款次世代3D手遊《閃耀暖暖》今日(7月23日)宣布與霹靂布袋戲進行IP聯動,將與有著「霹靂臺柱人物」之稱的素還真展開深度聯動合作。對諸多期待《閃耀暖暖》公測的玩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 「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21日,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在福州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泉州、漳州及臺灣等地木偶劇團,以展覽展演、授課、參訪等方式,為兩岸青少年舉辦研學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