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布袋戲嗎?小小一個木偶,竟然賣出了8萬美金!

2020-12-22 騰訊網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漫長的歷史以及璀璨的文化。

這其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叫做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故宮、長城,顯然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的無上價值。然而,另一部分,無形存在的,叫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那些寶藏,往往是我們很難感知的,更是代表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價值、想像力和文化意識。

有形文化遺產還能讓人們著力去保護、去修繕,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以人為本,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物事。

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慶幸,還有那麼一些人在堅守。

在漳州停留了足夠久,之前就聽說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很是出名,於是抽空拜訪了漳州古城中的竹初木偶藝術館。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其實可分為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布袋戲演出時,演員會把手套入木偶的服裝中之中,操縱木偶做出一系列動作,再配合唱詞、音樂,從而將觀眾帶入場景之中。

正因為早期演出的木偶,偶身就像是一塊「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這樣一個通稱。

一場成功的布袋戲,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栩栩如生的木偶了。

布袋戲的木偶,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

別看它雖然小,但和戲劇一般,有生、旦、淨、末、醜各種行當之分。這就對木偶的製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審美要求。

他們需要在這仿佛微縮一般的立體畫布上,畫出一幅完整的人像。尤其是很多細節,比如老人的皺紋、女子的妝容……都要精益求精,如此才能讓人感覺到無比真實。

除了頭,木偶的手掌與足部,也是木頭雕刻而成。而木偶的身體軀幹與四肢,是用絢麗的布料做出的服裝。

對應每個木偶的身份,服裝的風格亦是不同。

漳州的布袋木偶戲,歷史十分悠久,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源於晉,成型於唐宋,興於明」。在明代萬曆年間,還曾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臺灣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更多元的元素,增加了更多視覺效果。

就在漳州,有一個木偶雕刻世家——徐家。

從清朝嘉慶年間,徐家的先祖徐梓清開始雕刻木偶頭。風風雨雨傳承了兩百多年,到現在的徐竹初,已是第六代傳人。

沒錯,竹初木偶藝術館正是徐竹初在1996年創辦的。

1938年,徐竹初出生於福建漳州市。說起名字裡的「竹初」二字,還是弘一法師李叔同所賜。那時,弘一法師在漳州遊歷,結交了徐氏家族。適逢徐竹初出生,弘一法師給他取了名字,寓意他能如初筍一樣成長,家業同竹子一樣興盛。

小時候,徐竹初看著父親用一雙巧手雕刻出了很多的木偶,很是羨慕和喜歡。然而父親卻並不打算讓徐竹初子承父業。

在父親看來,做木偶很難養家餬口,還不如讀書有出息。

但天賦異稟的徐竹初沒有按奈自己的喜歡。1955年,他雕刻的3件木偶作品在全國少年兒童科技和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特等獎。

當時,郭沫若還在展覽留言簿上題詞,稱讚徐竹初的「木偶頭雕刻神情逼真生動」。

從那以後,父母開始支持他學習木偶雕刻。

徐家祖傳的木偶雕刻,是鮮明的北派風格,講求木偶的表情化與性格化,更加注重人物內在神情性格的表現。

徐竹初花了很長時間,在祖輩雕刻技法的基礎上,打磨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經他手的木偶作品,僅造型就有600多種。

而且,他還打破了木偶不能動的桎梏,想到在木偶的腦袋裡設置機關,使木偶的眼睛、眉毛和下頜可以靈活活動,使得新的木偶更加傳神而有趣。

徐竹初的木偶,不僅可以表演,甚至可以作為藝術品收藏。他最貴的一個作品,賣出了8萬美金。

擁有一身好技藝的徐竹初,最大的心願是讓木偶雕刻這門傳統民間藝術能夠傳承下去,只靠家族太保守了。於是,他創辦了竹初木偶藝術館,讓更多人了解木偶、喜歡木偶。

他還自費辦了木偶雕刻培訓班,只為招到更多的傳承人。

在竹初木偶藝術館,看一場地道的木偶戲,你能感受到這位老藝術家對木偶深深的喜愛。

活靈活現的木偶,在表演者雙手的擺弄下,演出了一場場細膩的戲劇。

2007年時,徐竹初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了漳州木偶雕刻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相信在他的努力下,木偶雕刻永遠不會消逝。也感謝徐竹初,讓我們這代人不會忘記一些東西,給下一代人繼續留下一些東西。

我是琰稜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CFP/攜程籤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籤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戲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是中國木偶戲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別名掌中戲,是傀儡劇種之一。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圖為登臺亮相的前四代木偶(從左至右),其中,第一代是傳統木偶,二、三、四代是金光木偶。  唱、念、做、打、射、噴……在臺灣操偶師的手裡,小小木偶一個個都變得「全能」,或笑或怒,或喜或悲,偶人們栩栩如生的表情讓臺下觀眾不時鼓掌歡呼。同時,操偶師還不時到觀眾中進行表演,小朋友紛紛奔上前去觀看。
  • 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進校園
    6月11日下午,安溪縣虎邱鎮金榜布袋戲「假宜真」戲班第五代傳人林海良分別走進泉州實驗小學、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將傳統布袋戲帶進校園,為兩校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閩南文化課。  林海良與同學們現場互動  鑼鼓聲響起,林海良兩手各託著一個木偶,一邊在臺上變換各種姿勢,一邊抑揚頓挫地唱和著,繪聲繪色地將布袋戲角色呈現在舞臺上。當天,林海良分別帶來傳統劇目《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對於不少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熱鬧的打鬥場景,妙趣的對白,引得現場笑聲一片。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越南的水上木偶:圖片來自於網絡)霹靂布袋戲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問世時深受好評,一舉捕獲觀眾的心。30多年來,不斷的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憑藉獨有的魅力,再次捕獲年輕觀眾的心。在木偶戲的演出中,「木偶」是表演道具。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了,或是快意恩仇、或是爾虞我詐的江湖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霹靂布袋戲的木偶情緣。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霹靂布袋戲の起源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今天小亞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臺灣省的民間傳統文化——木偶戲看到這個是不是想到了木偶奇遇記呢?不過,小亞要介紹的這個木偶戲可不同哦~就跟著小亞來一睹為快吧~這..這,這怎麼這麼精緻,不是手辦嗎? NONONO!是不是透露著一股仙俠的氣息呢?
  • 小小木偶手中牽,活靈活現手中玩,演繹人生戲一場。
    記得十二歲那年村裡有家過喪事請了個劇班來演出,但是很特別,因為從未見過,那是我第一次看木偶戲,很好玩很稀奇,一個人用三個小木棍把木偶演的活靈活現的,在配合聲唱,就像活脫脫一個小人一樣。時至今日回想起來,歷歷在目。80年代的農村,小孩子玩的所有玩具大多都是自己做的,娛樂節目也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除了電影就是廟會,那時誰家要是有個電視,肯定是村人最羨慕的。
  • 臺灣金光布袋戲泉州開鑼 閩南非遺文化傾倒民眾
    圖為臺灣諸羅山木偶劇團吳萬成團長介紹金光布袋戲. 唱、念、做、打,在臺灣藝術家們的手裡,小小木偶一個個都變得「全能」,或笑或怒,或喜或悲,偶人們栩栩如生的表情引得臺下不時掌聲四起。聽說錦繡莊有來自臺灣的布袋戲演出,正在上大三的吳雙特意與同學從城市的一端搭乘近一個小時的公車前來觀看,為的就是現場感受一下風靡臺灣的金光布袋戲的魅力。這是他們第一次在現場觀看真正的布袋戲。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來源:臺海網布袋戲木偶吸睛臺海網1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文博會展廳,五個高約70釐米、面容精緻俊美、造型現代華麗的木偶引來不少人拍照打卡。一旁的告示牌告知了它的來歷——來自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木偶。霹靂布袋戲自1984年出現以來,已製作超過2000集,成為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文娛IP。 據介紹,從雕刻、上色到製衣定型,製作一個布袋戲的木偶平均要耗時一年。
  • 布袋戲在臺灣
    劇團還會舉辦「大師工坊」,向布袋戲愛好者分別講授布袋戲工藝製作、後場音樂、戲偶操演、兵器道具等有關內容。  ■ 開枝散葉  外國「迷弟」當徒弟  如今陳錫煌擁有三屆傳習布袋戲的藝生,每屆約2人,他們要正式隨陳錫煌學習4年,期間考試8次,隔年再通過結業考,才能得到臺灣文化部門頒發的結業證書。此外,陳錫煌還有堅持學戲的法國和義大利徒弟、日本徒孫。
  • 木偶戲溯源之旅
    沒錯,她是一個有著廣泛興趣愛好,愛喝茶,愛寫文章,愛做手工的女孩,最讓我佩服的是她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在網絡上報了一個畫畫班,半自學的狀態畫了一副又一副讓我喜歡的畫。這樣的女孩很讓人喜歡並且欣賞。現在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的傳統藝術了解和追溯的人少之又少,而她卻是這樣一個木偶戲之迷,希望你們能喜歡她畫的畫和她寫的這篇文章。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傳統文化IP樣本布袋戲研究
    文/三文娛角色繁多、支線複雜、出場教做人、三集領便當的霹靂布袋戲,讓這種傳統文化劇種,在年輕人中煥發了新生。不過,雖然霹靂多媒體公司有時自稱「華人的Marvel」,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存在。身為地方文化形式,本來影響範圍局限的布袋戲,在臺灣受商業化和新媒體的推動,在近年來臨來了又一個春天。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 曾創下97%收視率的布袋戲,憑什麼成為東方漫威?
    疏樓龍宿:「這是汝對三教的真意嗎?」 劍子仙跡:「龍宿,世上有三教組織嗎?」疏樓龍宿:「劍子,汝想說的該是,世上只有三教真意嗎?」如此唯美的畫面、絕美的詩詞、深奧的儒釋道思想,你不是在讀金古梁溫的武俠小說,這一幕是臺灣霹靂布袋戲的選段。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不過霹靂布袋戲還有點不一樣,它們不止於傳播載體的變遷,而在於內容上徹頭徹尾的創新,以傳統藝術門類為基點,融合新工藝、新構思,開拓出布袋戲發展前所未有的新模式。 小小木偶暗藏玄機 霹靂布袋戲木偶的特點,就是一個字:美。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一統江湖:1、與時俱進布袋戲這所以能保有它的戲迷,很大部分原因是它符合社會大眾的口味;在80年代,電視機這個偉大的發明開始普及,讓布袋戲得到了一個大舞臺。而霹靂布袋戲更是擁有自己的電視臺「霹靂臺灣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