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溯源之旅

2021-01-16 閨蜜時光機

  ◆ ◆

先讓初夏介紹一下墨陌,認識但不熟悉,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人民教師的感覺。直到她找到我說想把這篇文章推在閨蜜時光公眾號,才開始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沒錯,她是一個有著廣泛興趣愛好,愛喝茶,愛寫文章,愛做手工的女孩,最讓我佩服的是她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在網絡上報了一個畫畫班,半自學的狀態畫了一副又一副讓我喜歡的畫。這樣的女孩很讓人喜歡並且欣賞。

現在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的傳統藝術了解和追溯的人少之又少,

而她卻是這樣一個木偶戲之迷,希望你們能喜歡她畫的畫和她寫的這篇文章。



墨陌畫的畫


  ◆ ◆

遊福建漳州、泉州有感

上篇

                                                 ——墨陌

   2016年11月19日,陰天,背著行囊坐上了南下的高鐵。從無意間接觸布袋戲開始,掐指算來,也兩年有餘,就臺灣《霹靂布袋戲》而言,我也算是堅持看了十餘部戲的道友了。早已忘了入坑時的初衷,或許是驚嘆於這部劇長達30年的歷史,或許是震撼於「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的氣勢,其宏觀的故事架構、豐富的文學內容、精緻的木偶雕刻、高超的操偶技術、多變的音樂刻畫都成了吸引我的原因。在得知木偶布袋戲起源於福建漳州、泉州之後,早已萌生了追根溯源的想法,一路走下來一波三折,竟也順利達成目的,僅作遊記一篇,供同道人參考。


  圖1:臺灣《霹靂布袋戲》劇照(左)

傳統布袋戲劇幕(右)

因原本旅遊成都的計劃因同伴有事而臨時改道福建,計劃自然不能周到細緻。出發前兩三天,我不抱什麼希望的在微博上聯繫了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新浪微博ID: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本只打算問問近期有無布袋戲表演,想著演出時間若能遇上就去看,未料到也就是這次突發奇想的聯繫,開啟了這次不同尋常的追根溯源之旅。

 

圖2: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微博截圖

經營@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 微博的po主是一個萌妹子,名叫錦秀,與一般的官博不同,在與錦秀聯繫的時感受到po主令人受寵若驚的熱情,錦秀建議我們去那邊後直接與劇團成員一同去看演出,聊了幾句後我和錦秀相互加了QQ,也就是這時,我拿到了關於這個民間劇團的第一手資料。

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成立於1951年5月,是由鄭福來響應國家號召率先組建,50年代—60年代,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及其後與漳浦藝光木偶劇團、藝校木偶科首屆畢業生合併成立的龍溪地區木偶劇團(現漳州市木偶劇團),多次奔赴世界各地演出並獲得多項殊榮。鄭福來家族世代傳承布袋戲,鄭福來大兒子鄭國根、二兒子鄭國珍均從事木偶劇團工作。70年代後,布袋戲因當時社會因素不受重視,鄭家第三代子孫鄭青松(鄭福來的孫子,鄭國根的親生兒子,後過繼給弟弟鄭國珍)1977年高中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於漳州罐頭廠工作,罐頭廠倒閉後自己創辦青春薌劇團。青春薌劇團以鄭青松為團長,妻子陳亞春為主要旦角,有「銅鑼王」之稱的父親鄭國珍坐鎮後臺音樂。但由於當時對傳統文化不甚重視,文化市場不景氣,薌劇團最終倒閉。然而鄭青松生於漳州木偶世家,從小看祖父與兩位父親演出,薰陶甚深,故在其後重拾祖業,以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為名,在2008年8月1日開始第一場演出。

圖3: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現任團長鄭青松

在和後來錦秀聊天的過程中,我才知鄭錦秀其實就是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的第四代傳人,正是因為她,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才得以在微博上與大家見面。錦秀現在是一名大二學生,專業當然也與布袋戲無關,只在業餘時間學習宣傳布袋戲,她得知我們是為了布袋戲追根溯源而想要觀看表演後,告訴我們15日晚上有一場演出,我們可以聯繫他的父親鄭青松,下午先去她家裡坐坐,然後跟他們一起去看演出,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所以這時候倒也顧不上是否會打擾到他人了。


15日下午,團長鄭青松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雖說早有準備,當我們在團長家首次看到劇團的成員時,還是忍不住吃了一驚。乍一眼看去,這個劇團的成員,絕對算得上是高齡化了,鄭青松本人57歲,鼓師鄭銀河78歲,弦師許同泉、琴師陳清池均已85歲,打鈸師陳水根也有75歲。遺憾的是,除了團長鄭青松夫婦能用普通話跟我們交流之外,老爺爺們都不太能用普通話跟我們交流。在抱著錦秀家泰迪狗寶寶玩的時候,我突然間思緒紛飛,一方面我十分崇敬老人們據以為生的職業,另一方面,又在想現在的年輕人會有多少人憑興趣會做這樣的事兒呢,更不要說以此為生,這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下,大約根本不太可能,和鄭青松伯伯聊天,也發現他不希望子女以布袋戲為生,用簡單的話說就是這行賺不到錢的。錦秀說,藝校那邊有教布袋戲專業的,雖然未親眼所見,想來政府在布袋戲的發展保護方面也是有所努力,只是這種微弱的保護難以抵擋歷史發展和市場經濟主導的浪潮。


圖4:陳清池老人和布袋老虎

鄭伯伯早知道我們的來意,給我們播了早年劇團出國演出的布袋戲表演錄像帶,並拿出了平常練習用的木偶給我們看,錦秀和鄭伯伯當然也是知道臺灣那邊霹靂布袋戲的,錦秀直言她的很多朋友都如同我一樣,先知道的臺灣霹靂布袋戲,才愛屋及烏,想要看最早布袋戲的模樣。鄭伯伯跟我們介紹了布袋偶之所以叫布袋偶的原因: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他說他的印象中,臺灣那邊布袋戲偶很重,這點我深感贊同,年中我入了一個霹靂布袋戲木偶,卻從來沒真正操偶成功過,甚至連舉起偶都十分吃力,帥不過三秒。

但實際上,霹靂布袋戲木偶除了臉部、衣服更加精緻豐富外,內體上還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布袋戲,上身是布袋,手還是要伸入布袋進行操控,在力氣上顯然對操偶師有更多要求,而傳統布袋戲,則側重要求在指頭和手腕上下苦工,錦秀說,有些操偶師幾十年如一日,單單練習操縱布袋老虎,活靈活現。我想大約,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錦秀也看霹靂,大偶帶著不方便,我這次帶了霹靂周邊JP娃,錦秀特地交代我帶過去給她看看,並與他合影。鄭伯伯也拿出了平常練習的布偶給我們試操偶,這個布袋偶的手上有留小孔,可以把兵器插入手中,作出武打動作,腦袋上還有小孔,鄭伯伯當場表演木偶頭上杆頂盤子旋轉的動作,我也試了一會,果然天資愚鈍,沒轉起來!


圖5:鄭青松團長表演操偶

當天的演出是晚上7點開始,一般一場要3個小時,下午劇團成員會在吃晚飯後,4點開車帶著道具去演出地點,鄭伯伯擔心我們獨自回來不安全,讓我們跟著他們一起去一起回,在錦秀家和劇團成員一起吃完下午餐後出發去演出地點,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他們說的四海為家。鄭伯伯說,因為要生活,現在演出也要講究經濟效益,有時候一些電視臺會要他們去全國各地表演,也是有錢才會去,但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是主要在當地城鄉,受僱於寺廟、或者私人去表演,比如我們看的那場,是一戶人家生了孩子,所以請他們去村子演出慶祝,一個月這樣的演出多的時候,大約也有十幾場。

當我真正和老人們擠在顛簸的三輪摩託後箱篷裡,坐在裝滿道具的大箱子上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我離行走江湖、江湖賣藝最接近的時候了(雖然區別還是很大)。小時候喜愛金古武俠,十分豔羨浪跡天涯的浪漫,後來也和三兩個關係好的朋友笑言,哪一天若是二胡學好了,說不準可以江湖賣藝為生,如今親身躬行,方知沒有詩和遠方,卻多了幾分世道艱難的沉重,同行的小夥伴自幼生長在深圳,應該體會比我更深刻。再一想團長他們以此為生,更不由得對他們多了幾分尊敬。


圖6:劇團成員帶著道具到達演出地點


圖7:劇團成員在搭戲臺

5點多跟著劇團到達了這次演出的目的地,在村莊小寺廟前面的一小塊空地上,劇團成員們開始忙碌起來,就地撐杆搭棚,我們幫不上忙,只在一旁看著,也覺得挺費力的,音箱、樂器、舞臺、帷幕、還有壓箱底的那些寶貝布袋戲偶全部被整理出來,布袋戲偶就那麼一排排整齊地懸掛在後臺的繩子上,甚是可愛。來之前,曾詢問錦秀漳州布袋戲偶的價格,她說其實不便宜,她又說,如果是對布袋戲感興趣的愛好者想要買偶作為收藏,估計會買霹靂的木偶,而不會買傳統布袋偶,我下意識想反駁,愣了片刻竟無言以對。想起霹靂布袋戲在黃強華董事長的帶領下上《傳承者》節目時候,青年評委們有人在為「傳統布袋戲偶是否更值得保護」而大加辯論。黃董認為傳統文化需要一個市場的需求,如果年輕人拒絕,那麼又如何去傳承,去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所以霹靂才結合時下的科技,對傳統進行了改變,但布袋戲的本質沒有變。陳道明支持霹靂布袋戲利用現在技術發展傳統布袋戲的做法,並說聲、光、電沒有錯,如果沒有這些手段,可能這些木偶還在某個角落裡自娛自樂。王紀言也說,他願意稱呼黃董為黃董事長,因為黃董是第一位上《傳承者》舞臺的董事長。臺灣霹靂公司將《霹靂布袋戲》從臺灣到國語配音引進大陸,再到跟日本合作出《東離劍遊紀》進軍全球市場,走出了一條與單純保護傳統思維不同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道路,而漳州民間布袋戲從業者艱難的生存環境和日漸式微的現狀不禁讓人對其未來發展擔憂,這些七八十歲老人之後,漳州民間布袋戲又將何去何從?

 
圖8:劇組成員在準備演出道具


 圖9:布袋木偶的配飾

6點多,戲臺搭建完畢,在昏暗溫暖的燈光中,劇團的老人們成員們開始敲鑼打鼓暖場,說來慚愧,我也學了二胡一年半了,然而太業餘,民間樂器依舊不認識幾樣,只看見有嗩吶、銅鑼、大鼓、大圓、小鼓、鈸、還有京胡、二胡這樣的弓弦樂器,我本想上手試試那些沒見過的弓弦樂器,還是因為語言不通,最後只站在旁邊默默圍觀。老人們工作起來,皆是精神抖擻,絲毫不遜年輕人,頃刻間鼓聲樂聲傳播開來,三三兩兩的村民也開始搬來凳子,坐在場地上等演出開始。當天晚上演出的劇目是《金臺傳》,搜了下百度,有這本書,卻可惜沒有簡略的劇情介紹。因該場演出是慶祝男孩出生,劇組還在正式演出前增加了「娘娘送子」的片段,襯得主人家喜氣洋洋。

 
圖10:開場前的暖場


 圖11:劇幕「娘娘送子」

鄭伯伯為了讓我更好的體會布袋戲,在開演時讓我參加開場前的木偶致禮,說來也簡單,就是跟他們一起操偶,讓布袋戲偶做出鞠躬的動作,也算是一種難得的體驗了。雖然儘量按要求做了,下臺後看見同行的夥伴還是「哈哈」笑個不停,細問她才說,別人的偶鞠躬前身子站著都是很正常的,只有你的把脖子昂得很高,胸也太挺拔了,聽完自己也是忍不住一樂,動作做得不自然也是正常,別人幾十年的技術,又豈是區區片刻便能學會的。

演出正式開始,除了配樂的成員外,劇團演員們一邊操偶,一邊唱戲、念口白,整場下來,辛苦不言而喻。演出好不好現下不好做出全面的評論,閩南語聽不懂是硬傷。在我這,主要是看個新奇,大約只要是布袋戲,我都會喜歡的,雖然聽不懂,一些情節卻能從布袋偶的動作中傳達過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打鬥的場景,小人們磨肩擦掌,揮舞在手裡的刀槍棍棒,生動活潑,可愛極了。我在旁邊用手機照相錄像,不停詢問號稱能聽得懂部分閩南語的同伴劇情在講什麼,兩人一般新奇喜愛。


圖12:傳統布袋戲《金臺傳》表演劇幕(一)

 
圖13:傳統布袋戲《金臺傳》表演劇幕(二)


圖14:現場認真觀看演出的村民

10點,演出結束,空地上人也散了,因為第二天劇團還要演出,戲臺簡略收拾後未拆,我們又坐著劇團的車回到了漳州市區,這次的漳州布袋戲的溯源之旅,也算正式結束了。

 
圖15:劇團成員收拾東西回家

在此特別感謝錦秀一家在旅行期間對我們的照顧,從出發去福建,錦秀就一直在給我們做旅遊建議,提醒我們注意安全。建議我們一路上吃什麼,看什麼,玩什麼。從漳州去南靖土樓,再從土樓回來看布袋戲,接待我們去家裡參觀劇團,不厭其煩地解答我們的問題,又招待我們在家裡吃飯,跟著去看演出,讓我們能夠有幸體會漳州布袋戲藝人的真實生活,這大約是來自一個素未蒙面的人的最大善意了。這種經歷,在我的人生中是第一次,以後想來也不常有。

山高水長,後會有期。


hi,閨蜜

投稿:gmsgjcz@163.com

我們在這裡,等著你

初夏&小梳

文章皆為原創,歡迎轉發,未經許可禁做他用



 

 

 

    


相關焦點

  • 「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歷史悠久的木偶戲  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木偶戲除了三種的常見的木偶,還有兩種少見的木偶,基本失傳了
    使用一條條的細線,一邊操縱木偶小人,一邊唱戲,再配上伴奏的樂器,這就是木偶戲的表現方式,但並不是每一種木偶戲都是如此,有兩種少見木偶戲,至今都快要失傳了,它們的模樣可能讓您大開眼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木偶戲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久違的木偶戲,走進了課堂
    作為一名六零後,看木偶戲,就是童年時代的文化與精神大餐了。記得小時候,秋收之後,村民們空閒下來了,於是各村輪流湊錢邀請鄰縣比較有名的木偶劇團到村上演出。對於木偶戲,每個村都有一些超級木偶戲迷,而我們小孩子看木偶戲,純粹是為了湊熱鬧,當然,看木偶戲時,還可以趁機磨著媽媽買點小零食,那絕對是世上最美妙的享受。
  • 陰陽師木偶戲首領陣容搭配 木偶戲首領打法陣容推薦
    陰陽師鬼童丸之亂活動最終決戰木偶戲首領很多小夥伴還過不去,其實這個boss並沒有多難,陣容方面需要做一些調整,還不知道用什麼陣容打木偶戲首領最好的小夥伴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陰陽師鬼童丸之亂木偶戲首領陣容推薦
  • 內容質樸、音樂的和諧的正寧木偶戲
    省級項目木偶戲木偶戲俗稱俗稱「肘鬍子戲」或「泥頭子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木偶戲唐朝中晚期產生於宮廷,後於唐末傳入民間。清朝同治年間,該縣宮河鎮王錄村民王篤在官家戲院領唱木偶戲,成為譽滿本地的挑線藝人,至今師傳五代,現存木偶戲箱2副,有木偶戲班4個,從藝人員40多人。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戲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是中國木偶戲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別名掌中戲,是傀儡劇種之一。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原來木偶戲的前身,與漢高祖退敵有關
    原創:馬貓我國早在西漢就出現了木偶戲,據史書記載早在漢代,人們為了祈福天神、驅邪避惡,百姓便把木偶當成戲具由人操縱演出,從此留下了節日和農閒時節玩耍木偶戲的風俗。木偶戲稱傀儡戲,主要通過演員操控木偶來表演,並賦予故事情節。瓜州木偶戲地方色彩濃鬱,是當地群眾歡慶佳節、慶祝豐收的自樂性戲劇,也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它繼承了傳統文化技藝的精髓,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間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湛江木偶戲上榜 將製作系列動畫傳承
    其中,由湛江市赤坎區申報的非遺項目「木偶戲(湛江木偶戲)」榜上有名。 木偶戲表演。 記者 李嘉斌 攝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是融合表演、戲曲、雕刻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一直活躍在雷州半島城鄉大地。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
  • 演藝的歷史:木偶戲是一個涉及很廣,十分有趣的戲劇
    演藝的歷史:木偶戲是一個涉及很廣,十分有趣的戲劇弄棍與提線世上的木偶形狀各異、大小不一,但大致可分為四類。最常見的大概要算布袋木偶,這種木偶像手套一樣戴在手上,通過活動手指可分別移動木偶的頭部和上肢。杖頭木偶是由布袋木偶發展而來的,像布袋木偶一樣,它也是從下面控制的,不過操控的不是手指,而是細長的小棍。
  • 小小木偶手中牽,活靈活現手中玩,演繹人生戲一場。
    記得十二歲那年村裡有家過喪事請了個劇班來演出,但是很特別,因為從未見過,那是我第一次看木偶戲,很好玩很稀奇,一個人用三個小木棍把木偶演的活靈活現的,在配合聲唱,就像活脫脫一個小人一樣。時至今日回想起來,歷歷在目。80年代的農村,小孩子玩的所有玩具大多都是自己做的,娛樂節目也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除了電影就是廟會,那時誰家要是有個電視,肯定是村人最羨慕的。
  • 正寧木偶戲丨方寸小舞臺 指掌大乾坤
    正寧木偶戲正寧木偶戲俗稱「泥頭戲」,也叫「肘鬍子」,指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戲曲歌舞演唱故事」,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曲藝術。它以其內容的質樸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藝的兼容美、音樂的和諧美長期根植於民間,成為正寧農村群眾世代傳唱的民間特色「絕活」。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