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質樸、音樂的和諧的正寧木偶戲

2020-12-15 慶陽文旅

木偶戲

木偶戲俗稱俗稱「肘鬍子戲」或「泥頭子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

木偶戲唐朝中晚期產生於宮廷,後於唐末傳入民間。因正寧前身古羅川縣距離長安較近,不久就傳入此地,直到宋、元、明、清時期在正寧開始流行。清朝同治年間,該縣宮河鎮王錄村民王篤在官家戲院領唱木偶戲,成為譽滿本地的挑線藝人,至今師傳五代,現存木偶戲箱2副,有木偶戲班4個,從藝人員40多人。

木偶戲參加全省「絲路記憶文化傳承」展演活動

木偶戲參加全國首屆木偶戲展演

木偶戲參加農村賀壽演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正寧木偶戲演唱極其方便,幾個人找一處不大的空地,拉一塊不大的幕布,演員隱在幕後操縱著木偶表演。伴奏的樂器有弦樂、嗩吶、打擊樂;唱腔有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導板、尖板、滾板;行當有正旦、小旦、老旦、鬚生、小生、花面、丑角;演唱形式主要有本戲、折子戲和神戲;劇目主要有《二進宮》、《斬秦英》、《武行山》、《九宮橋》等150多部。當地人民利用這一原生態獨特藝術表達他們純潔質樸的思想感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敬神祭祖、紅白喜事,演唱木偶戲約定成俗。

木偶戲《三對面》在「全國首屆木偶展演大賽」活動中榮獲金獎

木偶戲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展演

相關焦點

  • 坐高鐵·遊慶陽|尋找指掌春秋中的正寧木偶戲
    坐高鐵·遊慶陽|尋找指掌春秋中的正寧木偶戲 2021-01-0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寧木偶戲丨方寸小舞臺 指掌大乾坤
    正寧木偶戲正寧木偶戲俗稱「泥頭戲」,也叫「肘鬍子」,指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戲曲歌舞演唱故事」,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曲藝術。它以其內容的質樸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藝的兼容美、音樂的和諧美長期根植於民間,成為正寧農村群眾世代傳唱的民間特色「絕活」。
  • 「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東京夢華錄》中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名目。《夢粱錄》中這樣記載:「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木偶戲溯源之旅
    從無意間接觸布袋戲開始,掐指算來,也兩年有餘,就臺灣《霹靂布袋戲》而言,我也算是堅持看了十餘部戲的道友了。早已忘了入坑時的初衷,或許是驚嘆於這部劇長達30年的歷史,或許是震撼於「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的氣勢,其宏觀的故事架構、豐富的文學內容、精緻的木偶雕刻、高超的操偶技術、多變的音樂刻畫都成了吸引我的原因。
  • 久違的木偶戲,走進了課堂
    作為一名六零後,看木偶戲,就是童年時代的文化與精神大餐了。記得小時候,秋收之後,村民們空閒下來了,於是各村輪流湊錢邀請鄰縣比較有名的木偶劇團到村上演出。對於木偶戲,每個村都有一些超級木偶戲迷,而我們小孩子看木偶戲,純粹是為了湊熱鬧,當然,看木偶戲時,還可以趁機磨著媽媽買點小零食,那絕對是世上最美妙的享受。
  • 陰陽師木偶戲首領陣容搭配 木偶戲首領打法陣容推薦
    陰陽師鬼童丸之亂活動最終決戰木偶戲首領很多小夥伴還過不去,其實這個boss並沒有多難,陣容方面需要做一些調整,還不知道用什麼陣容打木偶戲首領最好的小夥伴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陰陽師鬼童丸之亂木偶戲首領陣容推薦
  • 木偶戲除了三種的常見的木偶,還有兩種少見的木偶,基本失傳了
    使用一條條的細線,一邊操縱木偶小人,一邊唱戲,再配上伴奏的樂器,這就是木偶戲的表現方式,但並不是每一種木偶戲都是如此,有兩種少見木偶戲,至今都快要失傳了,它們的模樣可能讓您大開眼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木偶戲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酷炫的音樂響起後,舞臺上冉冉升起數個身影,炭棒火花發出閃閃刺眼金光,五彩布巾狂舞、霓虹燈火環轉,英雄劍客、噴火「火魔」、射箭豪傑、偶戲變臉……昨晚,市人民會堂廣場熱鬧非凡,由臺灣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帶來的金光木偶戲正在上演。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
  • 原來木偶戲的前身,與漢高祖退敵有關
    原創:馬貓我國早在西漢就出現了木偶戲,據史書記載早在漢代,人們為了祈福天神、驅邪避惡,百姓便把木偶當成戲具由人操縱演出,從此留下了節日和農閒時節玩耍木偶戲的風俗。木偶戲稱傀儡戲,主要通過演員操控木偶來表演,並賦予故事情節。瓜州木偶戲地方色彩濃鬱,是當地群眾歡慶佳節、慶祝豐收的自樂性戲劇,也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它繼承了傳統文化技藝的精髓,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間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
  • 演藝的歷史:木偶戲是一個涉及很廣,十分有趣的戲劇
    演藝的歷史:木偶戲是一個涉及很廣,十分有趣的戲劇弄棍與提線世上的木偶形狀各異、大小不一,但大致可分為四類。最常見的大概要算布袋木偶,這種木偶像手套一樣戴在手上,通過活動手指可分別移動木偶的頭部和上肢。杖頭木偶是由布袋木偶發展而來的,像布袋木偶一樣,它也是從下面控制的,不過操控的不是手指,而是細長的小棍。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戲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是中國木偶戲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別名掌中戲,是傀儡劇種之一。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幼兒園優質課|大班音樂《小木偶的舞蹈》
    各位幼師夥伴好~  本次跟大家分享的幼兒園優質課是大班音樂《小木偶的舞蹈》。  需要教案和課件的小夥伴,請查看文末。  2、 能跟著音樂學跳小木偶的舞蹈。  活動準備:  1、 木偶玩具  2、 紅綠木偶示意圖  3、 背景音樂  4、 紅、綠色手工紙,剪刀,水筆  活動過程:  一、 與小木偶共舞  這是誰啊?上次我們跳過小木偶的舞蹈,現在一起再來跳跳吧!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