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木偶戲丨方寸小舞臺 指掌大乾坤

2020-12-24 慶陽文旅

正寧木偶戲

正寧木偶戲俗稱「泥頭戲」,也叫「肘鬍子」,指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戲曲歌舞演唱故事」,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曲藝術。它以其內容的質樸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藝的兼容美、音樂的和諧美長期根植於民間,成為正寧農村群眾世代傳唱的民間特色「絕活」。「村頭齊觀耍傀儡,歷史典故上戲臺;提拉並舉說故事,方寸之地觀天下。」在正寧農村至今流傳的這首歌謠,是對木偶戲的形象比喻。

木偶戲盛唐時期產生於宮廷。因正寧前身古羅川縣距離長安較近,於唐朝中晚期傳入正寧,到宋、元開始流行,明、清時期唱紅鄉裡,距今約有上千年的歷史。據《正寧縣誌》載,清朝同治年間,該縣宮河鎮王錄村民王篤在官家戲院領唱木偶戲,成為譽滿北地的挑線藝人,至今師傳5代,現存木偶戲箱2付,有木偶戲班4個,從藝人員40多人。目前,以梁俊孝、周興平、梁忠倉、路銀霞等為主要傳承人。

正寧木偶戲

「刻木為偶,以偶做戲」。正寧木偶戲「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決定了其演唱極其方便,只有幾個人手,找處不大的空地,拉一塊不大的幕布,演員便隱在幕後操縱著木偶表演。木偶表演時配合的是秦腔演唱,一個演員可以為好幾個不同角色配音,甚至可以男聲反串旦角,或者女聲配音生末,唱腔激越,具有慷慨悲壯之風,體現出很強的戲曲舞美藝術特徵。伴奏的樂器有弦樂、嗩吶、曲牌、打擊樂;唱腔有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導板、墊板、滾板;扮演的行當有正旦、小旦、老旦、鬚生、小生、花面、丑角;演唱類別有大本戲、小本戲和神戲。表演劇目有傳統戲曲、三國故事、神話和歷史傳說,其中《金鱗記》《大鬧天宮》《嫦娥奔月》《楊宗寶招親》《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火焰駒》《三滴血》等10多個劇目,均屬上乘之作。同時,當代木偶藝人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藝術性,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他們在演唱實踐中不斷探索現代音樂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把先進的電聲技術融入了木偶戲表演之中,既完整地保留了木偶戲的精華,又增加了視聽效果,讓木偶戲更加動人精彩。

正寧木偶戲從造型上分為提線木偶(盛行於晚唐時期)、手套木偶(流行於宋代)、託棍木偶(明清以後)3種。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舊制,下同)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最多可達30多條,至少也有10餘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於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3米或0.5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幹,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託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高於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杆,頭部為主杆,雙手為側杆,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杆,右手持側杆,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有的為三根杆或「託偶」,依手杆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杆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杆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杆,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杆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演出時一般由2—3人操吊木偶並演唱,4—6人伴奏,「三五人,可作千軍萬馬;六七步,能達四海九州」。

正寧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過去木偶頭用木雕,大小若拳頭,臉譜程式化,戴上鬍子是鬚生,卸下鬍子是小生。近年經過改進,頭用石膏翻模,紙殼脫胎,輕巧結實。木偶頭根據人物性格精心設計,並用拉線、拔棍等把眼、眉、口、舌、耳裝成活動的,加上搭腳、帶腿,把呆板無情的木偶,變成了感情豐富的劇中人。在木偶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各個關節處的拉線,他們是控制木偶眨眼、點頭等動作的關鍵,這些拉線最終都會匯集在3個主操作杆上,為了保證在表演時不出現意外,木偶的各個部位都要進行固定。這樣,木偶藝人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準確自然。最後,給做成的木偶畫上臉譜,穿上衣服,精心打扮後,就可以進行表演了。

正寧木偶戲的服裝帽飾均由藝人自行設計,選用高檔綢緞,純手工裁剪、縫製、刺繡,整個製作過程精益求精,先在布料上用細鉛筆精心勾勒出圖案,這是基礎,再分色分層,選擇著色、刺繡,旦角服飾上的牡丹和武士的盔甲一般都是用細密的多種針法繡出美麗花形,再打上耀眼的金線或者銀線;狀元等文官官袍的水雲紋等則需要調製專用顏料,一筆一筆地著色描畫。帽子的製作先得一層布一層漿糊,反反覆覆,打成厚厚的「鋪襯」;「鋪襯」壓平幹透,根據偶頭大小剪出形狀,再黏合接縫,然後用帽楦子楦起來定型;定型之後用不同顏色的絲絨細心包裹;有褶皺和層階的地方還需要用「隱針法」縫製;最後裝上各種帽飾,才算大功告成。這些傳統木偶,小生瀟灑帥氣,旦角漂亮可人,武官英姿勃發,小丑詼諧滑稽,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實乃傳統木偶造型的精品。

正寧木偶戲是我國戲曲藝術中一朵獨特的藝術奇葩,目前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人民利用這一原生態獨特藝術表達他們純潔質樸的思想感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敬神祭祖,紅白喜事,演唱木偶戲約定成俗。它承載和體現著民間民俗性、大眾參與性、演藝靈活性、文化適用性和區域特殊性,包含著傑出的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對弘揚民間文化、繁榮戲曲藝術、促進社會進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成為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相關焦點

  • 坐高鐵·遊慶陽|尋找指掌春秋中的正寧木偶戲
    坐高鐵·遊慶陽|尋找指掌春秋中的正寧木偶戲 2021-01-0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容質樸、音樂的和諧的正寧木偶戲
    省級項目木偶戲木偶戲俗稱俗稱「肘鬍子戲」或「泥頭子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木偶戲唐朝中晚期產生於宮廷,後於唐末傳入民間。因正寧前身古羅川縣距離長安較近,不久就傳入此地,直到宋、元、明、清時期在正寧開始流行。清朝同治年間,該縣宮河鎮王錄村民王篤在官家戲院領唱木偶戲,成為譽滿本地的挑線藝人,至今師傳五代,現存木偶戲箱2副,有木偶戲班4個,從藝人員40多人。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戲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是中國木偶戲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別名掌中戲,是傀儡劇種之一。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進校園
    6月11日下午,安溪縣虎邱鎮金榜布袋戲「假宜真」戲班第五代傳人林海良分別走進泉州實驗小學、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將傳統布袋戲帶進校園,為兩校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閩南文化課。  林海良與同學們現場互動  鑼鼓聲響起,林海良兩手各託著一個木偶,一邊在臺上變換各種姿勢,一邊抑揚頓挫地唱和著,繪聲繪色地將布袋戲角色呈現在舞臺上。當天,林海良分別帶來傳統劇目《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對於不少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熱鬧的打鬥場景,妙趣的對白,引得現場笑聲一片。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林伯祥說,這部武俠劇展示了金光布袋戲最精華的部分,運用了噴火、煙霧等聲光特效,無論從人物造型、舞臺布景、劇情故事、表演手法、聲樂效果等方面,都給大家帶來不同以往的藝術享受。林伯祥表示,金光布袋戲是在傳統布袋戲基礎上進行創新、傳承的,「如音樂融入西洋樂曲、布幕增加皮影戲、木偶學習川劇變臉等」。他覺得,布袋戲若要持續發展,就要跟隨時代步伐,融入新元素、適應市場需求。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
  • 「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民國以後,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
  • 木偶戲溯源之旅
    從無意間接觸布袋戲開始,掐指算來,也兩年有餘,就臺灣《霹靂布袋戲》而言,我也算是堅持看了十餘部戲的道友了。早已忘了入坑時的初衷,或許是驚嘆於這部劇長達30年的歷史,或許是震撼於「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的氣勢,其宏觀的故事架構、豐富的文學內容、精緻的木偶雕刻、高超的操偶技術、多變的音樂刻畫都成了吸引我的原因。
  • 廣東木偶劇背後的故事:一方舞臺 紅綢內外 人偶生情
    演出結束後,小朋友們把演員團團圍住,拍照合影,不願離去。這個暑假,可容納450人的劇場平均上座率達八九成。  當許多人對木偶戲還保有古老刻板的印象,紮根老城區60餘載的木偶劇院,已推出不少既有藝術觀賞性、又有教育意義的佳作,陪伴了許多孩子的童年時光。木偶劇院,早已不是多年前「演員比觀眾多」的景象。  小木偶,大天地。
  • 神仙賞飯吃的手藝:木偶頭,眉眼似神佛
    臺北的臺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裡,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古董木偶,其中有一部分來自泉州。恆溫恆溼的架子上,幾尊提線木偶從規格尺寸、勾牌線位、頭像造型等方面明顯帶有泉州的風格。泥塑或木雕石刻等諸神造像,都繼承了唐宋以來風靡民間的造型、彩繪風格,泉州傀儡(木偶)戲長期受到這種宗教氛圍的薰陶,木偶頭也比較完美地保留了雍容豐腴、神韻含蓄的格調。閩南地區酬神唱戲的傳統早已有之,宋代漳州府,每年七、八月之後,酬神唱戲轟轟烈烈,各裡社「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木偶),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
  • 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成功舉行 小木偶裡蘊藏「大文化」
    和其他劇場的安靜有序不同,還沒有邁進演藝廳,耳邊就充盈著孩子們的歡笑嬉鬧,眼前滿是小觀眾快樂雀躍的身影。  就在這個舞臺上,德國第五車輪劇團帶來了《西部牛仔》。木偶與歌舞元素完美結合,提線大木偶們變換無數把戲,劇場內洋溢著歡樂與刺激。俄羅斯鄂木斯克木偶劇團帶來了《拇指姑娘》。
  • 非遺廣東|「兩桿青竹歌前賢,方丈舞臺礪後人」——單人木偶戲
    單人木偶戲因行頭小巧簡單,一個戲箱可裝完,一根扁擔即可挑去表演,故民間又稱扁擔戲,是明萬曆年間由福建傳入粵西的杖頭木偶的主要表演形式,歷經數百年而傳承至今,現主要分布於茂名市茂港區羊角、坡心、七逕、沙院鎮等地。
  • 德化:木偶戲夫妻檔 37年行走鄉間唱大戲(圖)
    在德化,有一對小有名氣的木偶戲夫妻檔,丈夫叫陳金蘇,今年51歲,妻子叫林淑芳,今年50歲,夫妻倆是德化龍潯長春木偶戲團的創始人。37年來,他們走村串巷,足跡遍布德化18個鄉鎮,為鄉親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木偶好戲。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晉江掌中木偶《老戲新姿》將走進香港(圖)
    晉江掌中木偶《老戲新姿》將走進香港(圖) 2016年12月05日 13:41   來源:晉江經濟報
  • 「中生代木偶雕刻大師」劉墩林:匠心·創新·求變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月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說起木偶戲這項「指尖上的絕活」,泉州人想必都不會感到陌生。「十指演繹百態情,方寸講盡人間事」,這項融合了多種藝術於一體、在泉州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戲曲藝術,時至今日,依然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引發無數海內外觀眾的熱烈追捧。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掌中江湖——金光布袋戲
    今天小編將帶你們走進布袋戲的世界領略掌中江湖的風光。什麼是布袋戲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