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你的陪伴,聖誕快樂
以 明 語
本文大概
3200
字
讀完共需
6
分鐘
聖誕頌歌
(英)查爾斯·狄更斯 著 吳鈞陶 譯
譯林出版社 出版
書籍簡介
《聖誕頌歌》是狄更斯最深入人心的小說之一,也是史上最受歡迎的聖誕故事之一,與狄更斯另外兩部聖誕小說《教堂鐘聲》、《爐邊蟋蟀》一道奠定了現代聖誕節在西方世界的內涵與地位。小說以豐富奇特的想像、精練生動的描寫、現實與幻想結合的手法、幽默與感傷融合的筆調,講述了老吝嗇鬼斯克魯奇在聖誕夜的奇遇及由此獲得的救贖。
小說中,富有而冷漠無情, 連乞丐都不願向他討要的自私透頂的吝嗇鬼斯克魯奇在聖誕夜被三個聖誕精靈造訪:「過去之靈」、「現在之靈」、「未來之靈」。「過去之靈」 讓他看到在孤單寂寞的童年生活中,他的妹妹對他倍加關愛的情景,以及他當學徒時,仁慈善良的老闆菲茨威格在聖誕之夜和大家一起開心跳舞,款待員工的情形;「現在之靈」帶他到他的一個屬下家裡的聖誕聚會上,那是一個拿著可憐薪水的小職員,沒有聖誕禮物,沒有火雞,可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未來之靈」讓他看到在他衰老之後病臥在床, 連聖誕節也沒有親人朋友來看望的孤苦景象。
於是,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反思自己的言行,他開始發現給予比獲得更讓人快樂。他的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一面也慢慢被喚醒。就在聖誕夜的時候,一貫冷酷無情的他第一次對他的僱員說了一聲:聖誕快樂。此後,他樂善好施,從一個令人討厭的吝嗇鬼變成了一個好人。
雖然這個故事挺簡單的,但它的意義卻是重大的。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聖誕節在英國長期受到壓制,而狄更斯的這部小說對聖誕節在西方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書中揭示的樸素簡單的道理也具有永恆的價值。
(文章由以明讀書會結合網絡資料撰寫)
延伸閱讀
狄更斯:「發明」聖誕節的人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蕭 婧
首先聲明,這個十足標題黨意味的題目絕非筆者大膽揮筆獨創,而是1988年,一位大概是狄更斯鐵桿粉絲的記者熱情洋溢地在《星期日電訊報》上首創出來的。然而這位記者或許沒有想到,學院內部的狄更斯研究者們也愛死了這個「愛稱」,愛到什麼地步呢?幾乎每篇談到與聖誕節有關的狄更斯研究作品都要引上這句話,然後立刻接著聲明:這種說法是錯的。
查爾斯·狄更斯
學者們嚴謹求證,找出了一本1835年出版的《聖誕節之書》,並興奮地宣稱——狄更斯書中那有名的、溫暖親切的聖誕元素在這本書裡就已經出現啦!可是這本畫冊的作者是誰呢?他叫作羅伯特·西摩,不認識?沒關係,只要知道他是《匹克威克外傳》的插畫師就夠了……
看了兩段可能有人終於按捺不住了,「聖誕節難道不是救世主耶穌發明的嗎?!」確實,按時間想來,早在狄更斯和他的畫家朋友近2000年前聖嬰就已經降臨,哪輪得到他們來「發明」聖誕節!然而且慢,資料證明耶穌降生的日子可能在1月、3月、4月、5月、9月……就是不在12月25號。看來耶穌自己甚至沒有發明聖誕節的日子,其實12月25號是古羅馬基督教堂為了和異教對打,特意定為國家節日的——總之是一個有點腹黑的決定。正因為這種「離經叛道」,聖誕節在十七世紀被虔誠的英國清教徒們無情廢除;雖然後來再次恢復,但到了狄更斯出生的十九世紀初,聖誕的存在感降到歷史最低——1790至1835年的《泰晤士報》隻字未提聖誕節。
那時的聖誕節基本被用來休養生息,現在這種買買買送送送的全民狂歡全然不成氣候。很多「自古以來」的傳統也根本還沒有:聖誕樹是1848年維多利亞女王的樹被《倫敦新聞畫報》報導後流行起來的,而聖誕老人更是1860年開始才逐漸從美國傳入英國……而早於這一切出現的——不說你也猜到了——就是狄更斯1843年發表的《聖誕頌歌》。
《聖誕頌歌》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冷血商人斯克魯奇跟著精靈遊歷一圈後受到聖誕精神感召——或者說被嚇到了——變成好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看起來震撼度也還好,怎麼就成為了聖誕精神的代表,甚至「發明」作呢?原來,在狄更斯的年代,冷酷的斯克魯奇才是社會主流三觀。在所謂「飢餓的四十年代」,英國社會被貧窮和不安控制,而富人們對此的態度是:窮人越窮越該玩命工作,甚至禁止窮人星期天放鬆購物,至於餓死的窮人——流行的觀念來自馬爾薩斯《人口論》——正好可以削減過剩人口。
因此狄更斯描繪的那種充滿快樂的聖誕節遠非現實,而是他的美好願景。狄更斯小時候聖誕節並不流行,而且如前文所說幾乎絕跡;然而狄更斯希望大家在聖誕節更歡樂:猜字謎、玩魔術、做遊戲。狄更斯希望大家都能開開心心的,因此他扮演起了聖誕節的推銷員,將理想用故事表達出來。
他自己說:「我的目的是,用一種適宜這個美好季節的異想天開的方式,喚醒基督教的土地上應該永駐的仁愛和寬容的精神。」
大概是憋著一股勁,狄更斯在六周內幾乎是一口氣完成了《聖誕頌歌》,而寫下了「全文完」後,狄更斯像個女人一樣突然大哭起來。
狄更斯想讓人們感到的聖誕精神非常樸素,無非是人人都能享有家庭的溫暖和人們的友愛。《聖誕頌歌》中斯克魯奇的外甥代替狄更斯做了一番演講:
「聖誕節是個很好的日子;是個充滿愛心和寬恕,與人為善的快樂的日子;就我所知,在長長的一年中,只有這個時候,男男女女仿佛都會不約而同地自由敞開緊閉的心扉,再也不將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看成是走在另一條路上的異類……」
從這以後,人們才按照書中那樣進行家庭團聚、互換禮物、享用大餐,而人們用「Merry Christmas」相互祝福,也是在狄更斯的故事中才首次出現,並從此流行起來。
狄更斯的努力是成功的,一次在波士頓,狄更斯當眾朗誦了這個故事後,一家大工廠的老闆費爾班克斯先生決定再也不在聖誕節開工了,並且第二年的聖誕節還送給每個工人一隻大火雞。狄更斯自己也很得意,給朋友寫信講道:《聖誕頌歌》「是我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就」。而傑弗裡勳爵評價道:「這部書所起的好作用,比1842年以來基督教世界所有的講道壇和懺悔室所能做到的還要多!」這本書毫無爭議地成為了當季最成功的聖誕圖書,甚至新年過後大家仍然買得停不下來。這本書也是日後狄更斯被改編得最多的作品。
有學者狡黠地評論道,雖然《聖誕頌歌》對拜金主義表達了不滿,本身卻取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並迫不及待地將這一現象扣上「諷刺」的帽子。然而,真正諷刺的是,雖然這本書銷售極快,可憐的狄更斯卻並沒賺到什麼錢。因為想要把最完美的感覺傳遞給讀者,狄更斯和出版社「查普曼與豪爾」下了大功夫保證精美的外觀,用非常精美的工藝製作本書,導致利潤極低;並且發行不到兩周,美國就出現了盜版,因此上一本《馬丁·瞿述偉》就已經沒賺到什麼錢了的狄更斯靠這本書也沒補回來……
不過偉大如狄更斯,為人們傳遞聖誕精神比錢重要多了,接下來,他幾乎仍以一年一部的誠意為讀者們獻上自己的聖誕禮物,陸續出版了《教堂鐘聲》《爐邊蟋蟀》《人生的戰鬥》和《著魔的人》。這些故事讓人們把聖誕節變成了一家人在壁爐周圍團聚的日子。事實上,第一張聖誕卡也是直到1843年才出現,而卡片中間畫的甚至不是基督降臨,而正是中產之家的聖誕晚餐,而兩邊是窮人被贈予衣服和食物。
狄更斯自己就像一個無私的聖誕老人,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個運煤工人,把小兒子背在肩頭行進,而他就仁愛地一路尾隨著,把自己買的櫻桃餵給趴在父親肩上的小男孩。難怪,當1870年狄更斯去世後,朗費羅會描述道:「我從不知道一個作家的逝去竟會引起那麼大規模的悼念。說整個國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都毫不誇張。」而一個水果小販的女兒更是懷著天真的悲傷問道:「那麼聖誕老人也要死了嗎?」
幸運的是,和聖誕老人一樣,狄更斯的故事到現在仍陪伴著全世界人們的聖誕節。狄更斯博物館的留言簿上,一個讀者寫道:「我的父親每年聖誕前夜都把這個人的聖誕故事講給我們這些孩子聽。」這些故事就像麋鹿雪橇一樣,帶著對所有人的祝福,在聖誕夜飛過雪夜,傳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每個家庭中。
以明讀書會誠摯歡迎各位書友來稿,與我們分享閱讀和生活。
每個人的思考都有力量,
每個人的思想都有價值。
多向對等交流,
發現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