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眼中,聖誕節不僅僅是個宗教節日,更多的人藉助「聖誕節」,實現了聚會,購物和旅遊的願望。
鮮為人知的是,聖誕節並非一直像今天我們所感受到的這麼重要且熱鬧。
讓聖誕節一躍成為西方,乃至全球最重要節日之一的人,正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通過小說《聖誕頌歌》,重塑了聖誕節。
狄更斯的童年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父親欠債被關進監獄,狄更斯被迫輟學,在黑鞋油廠打工,幫父親還債。他站在窗邊幹活,一是因為光線好,二是為了讓過往的路人看到,相當於做「人肉廣告」。
這種恥辱感深深地刺傷了年幼的狄更斯,使他畢生難忘。
狄更斯曾寫道:「這些想法產生的悲痛和羞辱感流淌在我的血液裡,時至今日……我還常會在夢中忘了自我:忘了已為人夫、為人父,忘了自己是個成年人;仍悲悲戚戚地重溫那段歲月。」
有錢難買少年窮,狄更斯童年的磨難恰恰成了他取之不竭的財富。
《霧都孤兒》裡的小主人公奧利弗·退斯特、《老古玩店》裡的小耐兒、《聖誕頌歌》裡的小丁姆以及半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的主人公,這些人物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人,而這些人物靈感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他的童年遭遇。
狄更斯在《聖誕頌歌》裡期許的美好願景,更像是對他本人童年傷痛的一種療愈。
1843年10月5日晚上,狄更斯在曼徹斯特的雅典娜俱樂部發表了一場演講。
狄更斯在演進中表達了他的人生信條:「我認為,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人要關心道德的提升和社會的進步,要擁有不影響他人的娛樂生活,要關心整個社會的和平、幸福和生活的改善。」
狄更斯以高明的手法,將他的人生信條融入到《聖誕頌歌》裡,他通過一個鬼怪故事告誡富人要懂得施捨,要有仁義之心,否則就會遭到報應「不得好死」。
《聖誕頌歌》通過喚起慈善之心來消除貧富對立和階級矛盾。
據說,一位工廠老闆聽狄更斯讀完《聖誕頌歌》的故事後,馬上宣布聖誕節是他們工廠的一個例行節假日。還有個工廠老闆聽完後,當場為所有的員工買了只火雞過聖誕節。
早期的聖誕節慶祝活動宗教色彩濃重,但在《聖誕頌歌》的影響之下,聖誕節則發生了很多重要的變化。
聖誕節成了一年中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時刻,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春節。在這一天,所有的公司和學校都放假,全家人圍坐一起,聖誕樹下擺滿了小禮物,家人吃火雞,聊工作,聊生活,無比溫馨。
聖誕節吃火雞的傳統正是來自於《聖誕頌歌》。在這之前,英國聖誕節餐桌上的傳統大餐是鵝。因為這本書的影響,英國的養鵝業幾乎滅亡,養火雞變得炙手可熱。
《聖誕頌歌》中提到的裝飾細節和娛樂活動也都成了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聖誕老人、聖誕樹、聖誕賀卡都和這本150年前的小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843年到1848年間,狄更斯幾乎在每年聖誕節都發表一個與聖誕節相關的小說,對聖誕節的普及功不可沒。
《聖誕頌歌》這本小說在隨後的一個半世紀裡迅速擴散,變成了西方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在1870年狄更斯去世後,聖誕節越來越流行。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當人們與家人相聚時,無論貧富貴賤,無論是美味佳餚還是粗茶淡飯,人們都能體會到關於聖誕節本質的一番話:「只有在這個時候……在漫長的一年中,男男女女似乎不約而同地把他們緊閉的心房敞開。」
最後,祝大家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