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背景弱小,自身年齡又小為何繼承皇位,原來冥冥之中自有決斷

2020-12-05 聖斌氣泡水哈

弘曆知道自己繼承皇位以後痛哭,這顯然是真情流露的表現。要不然呢?父親死了,兒子能開懷大笑?

清朝特別注重孝道,「孝」是皇后和皇帝必有的諡號之一,敬弘曆作為人子,雖坐上了皇位,但父親去世,悲從心來,大哭不已,就是人性的自然體現。

喜喪不要難過是旁人的安慰,只有自己知道內心的痛和悲傷,所以我覺得弘曆大哭就是對親人逝世的不舍和難過,自然也包括對爺爺康熙的思念。

孝道為先

清朝非常重視孝道,皇后的諡號必然首排「孝」字,然後羅列其他優良品性;而皇帝駕崩後的諡號其中也必含有「孝」字,所以說孝體現了清朝對漢文化的吸收和發揚。

提起孝道,就不得不提漢朝,漢武帝為孝設置了個官職叫孝廉,「孝謂曰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呼應著百善孝為先的民族傳統,而在明清兩朝,「孝廉」是對舉人的雅稱。

不管是明還是清,孝成了衡量人品性的一個標準之一,這也就是弘曆大哭的根本所在,親情之哭,發乎於心,是孝觀念的自然體現。

孝,是對生前長輩的關愛和感恩;也是對逝世親人的不舍和悲傷,不管再堅強的人,遇到親人離世,都會控制不住淚水,這就是孝文化薰陶下的知禮。

弘曆成為新皇的喜悅,也被這種悲傷所擊碎,所以大哭,「哭不停聲,一整天水漿不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皇上節哀,皇上悲不自勝,左右都感動哭泣,弗敢仰視。」

弘曆大哭的原因

孝道,是傳統美德,也是維繫家族感情的依託,弘曆作為新皇,遇到父親雍正逝世,自然也要大哭的,皇家與百姓這方面是沒有差異,誰的心不是肉長的呢?如果真要去追尋弘曆大哭的原因,除了孝文化的影響外,我覺得應該還有三點。

傷逝

在弘曆繼位之前,入關後的清朝權力每次更替都充滿著刀光劍影的明爭暗鬥。

順治被孝莊太后抱著登基,是多爾袞和豪格爭鬥雙方妥協的結果,而順治在多爾袞的背後做了多年傀儡皇帝。

康熙被孝莊太后牽著手登基後,仍然在鰲拜專權下生活了多年。

雍正登基,過程最是劇烈,九子奪嫡,錯一步便全盤皆輸,痛定思痛的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將傳位詔書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而弘曆就是選擇的繼位人。

等待弘曆的是一條康莊大道,不同於雍正接手帝位康熙留的爛攤子。

雍正設置的軍機處,實現了高度統一的君主集權,而一旦權力移接,弘曆便是手握實權的皇帝,只有聽話的大臣,而不是看大臣臉色當皇帝。

雍正清查虧空被康熙打造成了孤臣,但在其後為帝間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康熙朝遺留的虧空基本追繳完畢。各級官員也大受威懾,不敢輕易以身試法。

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西藏的統治也得到了加固。

雍正為弘曆打造了一個盛世的基礎,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人自然有感恩之心,弘曆也不例外。面對一個盡心為兒子謀劃未來的父親逝世,弘曆只能用大哭來表達這份感恩之心,傾斜對雍正的不舍之心。

沒有什麼哭給大臣看的心思,就是親情的自然體現,已成新君,即使不哭,誰敢非議半句?

念祖

弘曆其實入學已經9歲,起步比較晚,雍正那時忙著清虧空,爭奪儲位,對弘曆的管教自然疏少。

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即使雍正繼位後,將來皇位第一順承人必然是兄長弘時,所以弘曆其實並不受寵。

改變這一切是康熙的一個不輕意的舉動,那就是讓「弘曆養育宮中」,親自教導。

其實這也不是雍正選擇弘曆的原因,因為在弘曆之前,康熙早已把數位皇孫帶在身邊培養。在這些皇孫中,最優秀的不是弘曆,而是廢太子胤礽的嫡子弘皙,也最受康熙的喜愛。在《朝鮮李朝實錄》中記載了康熙臨終前,也沒忘記這位好孫兒,「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

在《嘯亭雜錄》裡記載了康熙寵愛弘曆的原因,「此子福過於予」,「朝夕訓迪,過於諸皇孫」,事實也證明了康熙眼光的獨到,弘曆成為了清朝最長壽的皇帝。

事實上祖孫相處時間並不長,從弘曆於康熙六十一年三月養育宮中,到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其實祖孫之間相處也就8個月左右。

真正培養弘曆的是父親雍正。

雍正即位後,三子弘時因與八王爺允禩私相往來惹得雍正不喜,後來甚至將其過繼給允禩,並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徹底斷絕了父子關係。

於此同時,雍正才將弘曆當成了儲君培養,文有朱軾、徐元夢、張廷玉等著名文臣為師,教其儒家經典武;武有允祿、允禧等教其火器和騎射,這才成就了弘曆的「文武全才」。

所以我才說弘曆大哭,既是對雍正的養育和培養的感恩,也是對祖父康熙賞識的感謝,登大位的喜悅也被這親人離世的悲傷消磨光了,只能哭得撕心裂肺。

家風

孝是清朝很注重也一直遵循的重要品德,可以說與殘酷的宮廷內鬥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孝的確就是皇家的家風。

康熙被稱為大帝是因為其的豐功偉績,但孝的另一面同樣感人,完全可以媲美他的偉績。

康熙在出塞半途中狩獵一隻鹿,因為太后當時沒去,所以趕緊剝皮去尾,用鹽醃製,親手密封好,快馬加鞭送進宮,讓老人家嘗嘗野味。

康熙十九年十月,仁憲皇太后40歲誕辰日,,康熙皇帝破例不理政事,四代同堂歡慶。

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在寧壽宮內舉辦了盛大宴會,賓客雲集,康熙起身為皇太后跳蟒式舞助興,這在帝王史上相當罕見。

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在雍正染疫時不離不棄照顧,才讓雍正擺脫了死亡的危險。

雍正逝世,按照清朝禮制,弘曆該在乾清門內迎接皇輿,而弘曆不顧大臣反對,堅持親自護送皇輿回宮,一句「俾得稍盡此心」道出了弘曆心中的真孝。

弘曆繼位後,不管去哪裡出巡,必然帶上自己的母親;年年母親生日,也必然率宗室與群臣齊賀。

上每出巡幸,輒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五臺山者三,幸中州者一。謁孝陵,獮木蘭,歲必至焉。遇萬壽,率王大臣奉觴稱慶。《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也就是說,弘曆在家風孝文化的薰陶下,真正做到了至孝。

綜上所述,當雍正皇帝駕崩,弘曆得知自己繼承皇位後痛哭,倒不是因為坐了皇位喜極而泣,而是真情流露大哭,既有對父親逝世的不舍和悲傷,還有對祖父康熙帝培養的感恩之情。弘曆的生母因為家世不高稱了十來年格格,按照嫡長子制度也輪不到他繼位,因此弘曆得知自己繼位後悲喜交集,痛哭失聲也屬自然;加上受孝敬的家風影響,完全沒有上位者的喜悅,只有對親人離去的哀痛之情,所以我覺得弘曆這一哭,就是一個至孝之人悼念父親的嚎啕大哭。

相關焦點

  • 弘晝和弘曆都是雍正喜愛的兒子,為何稱帝的不是弘晝?
    在世襲制的背景下,皇子誕生意味著畢生的錦衣玉食,他們享受高等教育、身著華麗服飾、使用天下珍饈,衣食無憂、高高在上的風光令很多人仰望嘆息。皇帝皇子眾多,皇位爭奪戰在歷朝歷代時有上演,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看好信任的皇子,比如勤於朝政的雍正。雍正子嗣稀少,他在位期間特別喜歡弘曆、弘晝,二人雄心壯志、發奮圖強、勤奮好學、品行端正,都有帝王之霸氣、君主之仁慈。
  • 弘曆得知自己將要繼承皇位後為何大哭不止?四點原因讓他務必為之
    朝中大臣張廷玉後來也在《年譜》中回憶道:「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乾隆劇照看到這兒,有的讀者不禁就納悶了:弘曆知道自己即將繼位為皇,馬上就要擁有大清最高統治權了,這本來該是天大的喜事才對,為何他卻哭得如此傷心呢?
  • 佛說:萬物皆有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萬物皆有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人這一生,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遇到誰離開誰,早就註定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有些東西註定不屬於你,有些人註定與你是過客。事實就是如此,「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努力過,勉強過,想得到某一件東西,想留住某一個人,可最後的結局終是不能如你所願。
  • 為何納什能帶領太陽隊打出跑轟戰術?冥冥中自有天意
    為何納什能帶領太陽隊打出跑轟戰術?冥冥中自有天意
  • 漢惠帝劉盈有六個兒子,為何最終繼承皇位的是弟弟劉恆
    劉盈去世早,兒子年紀小,再加上當時呂后臨朝稱制,政局波詭雲譎,幾個孩子只能隨波逐流、任人擺布。而呂后剛去世,漢朝馬上又迎來一片刀光劍影。之後,諸呂悉數被殺,劉盈健在的幾個孩子受株連,身首異處。而以周勃、陳平、灌嬰等人為首的誅呂功臣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終迎立太王劉恆為帝。
  • 為什麼雍正皇帝如此厭惡弘時而偏愛弘曆呢?
    康熙四十三年生,母齊妃李氏,弘時少年時,先後經歷了康熙兩廢太子,而後九子奪嫡等政治鬥爭,在康熙帝猝死後,雍正獲取了皇位,那麼為什麼雍正皇帝如此厭惡弘時而偏愛弘曆呢?主要是因為弘時行事不謹慎、放蕩不羈而不被雍正所喜愛,雖然有「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的說法,但是雍正皇帝卻始終堅守著「立賢不立長」的做法,弘時年少率性輕狂,而弘曆卻是少年老成,小小年紀就深受康熙喜愛,接到宮中親自教養,弘曆一直享受著高等教育,後來雍正皇帝也很是偏愛弘曆,康熙要給親王的兒子冊封世子,應該要徵求親王們的意見。當時雍正不願意讓弘時做世子,所以導致康子沒有冊封他。
  • 平定「諸呂之亂」,代王劉恆毫無功績,為何最終卻繼承了皇位
    如此一來,誰來繼承皇位便成為了擺在眾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劉邦的兒子們:只有代王劉恆最有可能即位 在劉邦的兒子中,齊王劉肥、趙王劉恢(原梁王)已死,趙王劉如意、趙王劉友(原淮陽王)、燕王劉建也均被呂后殺害,彼時仍在世的,實際上只剩下了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兩人,而兩人之中無疑又以劉恆繼承順位最高。
  • 雍正死前「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皇位60年,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順治歸山詩》中有記載: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由此看得出來,皇帝面對爭執糾紛時也是無可奈何的。皇帝為了穩坐皇位,必須肅清黨羽,雍正死前就曾「賜死」一人,讓乾隆穩坐皇位60年,而他自己卻背負了千古罵名。大家知道被賜死的這個人是誰嗎?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雍正王朝中,雍正派弘曆外出辦事被哥哥弘時追殺,他為何不揭發?
    生在帝王之家,哪個沒有覬覦皇位寶座之心,兄弟之間明裡來暗裡鬥的,不鬥個你死我活的,絕不善罷甘休,能活到最後的,都是厲害人物。話說,雍正有三個成人兒子:弘晝、弘時、弘曆。個個為爭鬥權利修煉城府的路上,不知道誰高誰低?不過,雍正心中的接班人是弘曆,弘曆在雍正的扶持下,多次外出辦差,得於民心,逐漸鞏固自己的地位。
  • 清聖祖康熙有97個孫子,弘曆不是嫡長孫,為什麼最受皇爺爺喜愛?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三年,他有三十五個兒子,九十七個孫子,為何他對孫子弘曆如此喜愛呢?對於雍正皇帝登基,一直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康熙皇帝因為喜愛孫子弘曆,才把皇位傳給了雍正皇帝,那麼康熙皇帝為何如此喜愛弘曆呢?按說,康熙皇帝多子多福,有九十七個孫子,一般來說,除了嫡長孫,康熙皇帝可能沒有見過幾個。康熙皇帝的嫡長孫弘晳早早就被接入宮中,由康熙皇帝親自培養。
  • 乾隆皇帝得知他繼位後,為何大哭不止?
    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他知道自己繼承皇位後痛哭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我們要知道,他的繼位一定是在他父親雍正死亡的前提下,他的父親去世了,乾隆作為人子,他不難過,卻只為他自己繼承皇位而高興,這也不正常呀!再說中國歷來是以「仁、孝」治天下,乾隆如果對他自己的父親的死活都不在意,他還怎麼做皇上?所以,在弘曆得知自己繼承大統時痛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 如懿傳:從青櫻弘曆到如懿乾隆,蘭因絮果,終究是錯付了
    「原來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想看兩厭,古今之情,原是相通,涼薄之人,如何偕老」這是《如懿傳》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是在乾隆遇見香見後,如懿看到皇上如此對香見付出後說出的一句話,話語中透露著如懿的心灰意冷和絕望,怎麼原來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就走到了如今的樣子呢
  • 在愛新覺羅弘曆眾多子嗣中,弘曆最喜歡誰,沒錯就是他!
    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大清皇朝的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他可以說是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了,他從25歲開始登上皇位,在皇位上呆了60年,總共活了89年,最後在1799年,駕崩了。孩子的死去對於富察氏是種巨大的打擊,使得她的身體日漸消瘦,最後在南巡迴京的路上死去,年齡還不到四十歲。兩個嫡長子的死去,使得乾隆很是痛苦,但是國家需要君王,於是皇長子永橫進入了乾隆的眼裡。這個皇長子可以說很悲劇,他的母親是滿洲正黃旗人,但是他的母親死得早,母親的娘家人勢力較弱,所以一直不受重視,所以說,他是比較壓抑的。
  • 弘曆是個不錯的孫子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因為康熙最看重,也最喜愛的皇孫,就是胤禎的二兒子弘曆。康熙當時並沒有明確表態,只是叮嚀方苞說:「朕要再想想,此事你千萬不能向外透露。一旦洩露出去,朕就是想保你,也是不能了。」這是否是真實的歷史,還有待考證。但康熙喜歡弘曆卻是不爭的事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喜歡到第四子胤禛的私園圓明園中遊玩的康熙皇帝見到了一個人。
  • 在新海誠故事裡的愛情,往往有著冥冥之中的緣分和適合
    今天回顧了半天的柯南,居然沒有想到任何一個可寫的話題,也許是由於自身情緒的原因,最近的我突然又迷上了新海誠大師的作品,可能是想借著他的「陽光」去掃清內心的陰霾吧。廢話不多說,接下去就讓我繼續用「tea」的文章來為2020年的你我打開一道新的希望之門。
  • 揭露中國歷史上最大詭異巧合,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
    細讀中國史書,我發現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有一件巧合的事,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輪迴一般貫穿中國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件中國歷史的最大的巧合吧。漢繼承秦制,劉邦這個市井街頭出身的流氓皇帝完全沒有節操,完全照搬了秦朝制度,只是不同的是,漢朝與民休養生息,不損耗國力。就這樣,漢朝從此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最強大的國家,華夏各族自漢朝後統稱漢族。
  • 這輩子和誰結婚,其實冥冥之中早已命中注定
    傳說月老主管著世間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紅繩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緣。你相信命中的緣分嗎? 您是否認為所有的相遇都是註定的。 我們到底可以和誰在一起? 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它們是上天安排的。 錯誤的人終究會分散,正確的人無論遲到都會見面。 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到底是劫、是難,實際上,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 神兵小將:神兵獸虎魄為何提前下線?實力弱小並非主因
    神兵小將:神兵獸虎魄為何提前下線?實力弱小並非主因。神兵小將的原著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改編成的動漫作品深受漫迷的喜歡,不過內容簡化很多,雖然非常有利於漫迷的理解,可是也留下不少未解之謎。很多問題在沒有交代清楚的情況下就匆匆的划過,導致漫迷內心疑點重重。
  • 雍正臨終前 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和你想的不一樣!
    雍正臨終前 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和你想的不一樣! 康熙晚年,諸子奪嫡,老四胤禛意外勝出。在康熙死後繼位的雍正皇帝對他的眾多兄弟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圈禁胤禩、胤峨、胤禵,胤祉,幽死胤禟、將胤裪降爵。
  • 雍正的遺詔公布後,乾隆皇帝為何不停地哭?
    在雍正皇帝駕崩後,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確定皇位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在經歷了九龍奪嫡的殘酷爭鬥後,為了避免皇子們內鬥,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雍正皇帝在生前,就將皇位繼承人選寫好,一份隨身攜帶,將另一份密封的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在雍正去世後,張廷玉以及內侍拿出了雍正皇帝遺詔,在王公大臣的見證下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