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知道自己繼承皇位以後痛哭,這顯然是真情流露的表現。要不然呢?父親死了,兒子能開懷大笑?
清朝特別注重孝道,「孝」是皇后和皇帝必有的諡號之一,敬弘曆作為人子,雖坐上了皇位,但父親去世,悲從心來,大哭不已,就是人性的自然體現。
喜喪不要難過是旁人的安慰,只有自己知道內心的痛和悲傷,所以我覺得弘曆大哭就是對親人逝世的不舍和難過,自然也包括對爺爺康熙的思念。
孝道為先
清朝非常重視孝道,皇后的諡號必然首排「孝」字,然後羅列其他優良品性;而皇帝駕崩後的諡號其中也必含有「孝」字,所以說孝體現了清朝對漢文化的吸收和發揚。
提起孝道,就不得不提漢朝,漢武帝為孝設置了個官職叫孝廉,「孝謂曰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呼應著百善孝為先的民族傳統,而在明清兩朝,「孝廉」是對舉人的雅稱。
不管是明還是清,孝成了衡量人品性的一個標準之一,這也就是弘曆大哭的根本所在,親情之哭,發乎於心,是孝觀念的自然體現。
孝,是對生前長輩的關愛和感恩;也是對逝世親人的不舍和悲傷,不管再堅強的人,遇到親人離世,都會控制不住淚水,這就是孝文化薰陶下的知禮。
弘曆成為新皇的喜悅,也被這種悲傷所擊碎,所以大哭,「哭不停聲,一整天水漿不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皇上節哀,皇上悲不自勝,左右都感動哭泣,弗敢仰視。」
弘曆大哭的原因
孝道,是傳統美德,也是維繫家族感情的依託,弘曆作為新皇,遇到父親雍正逝世,自然也要大哭的,皇家與百姓這方面是沒有差異,誰的心不是肉長的呢?如果真要去追尋弘曆大哭的原因,除了孝文化的影響外,我覺得應該還有三點。
傷逝
在弘曆繼位之前,入關後的清朝權力每次更替都充滿著刀光劍影的明爭暗鬥。
順治被孝莊太后抱著登基,是多爾袞和豪格爭鬥雙方妥協的結果,而順治在多爾袞的背後做了多年傀儡皇帝。
康熙被孝莊太后牽著手登基後,仍然在鰲拜專權下生活了多年。
雍正登基,過程最是劇烈,九子奪嫡,錯一步便全盤皆輸,痛定思痛的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將傳位詔書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而弘曆就是選擇的繼位人。
等待弘曆的是一條康莊大道,不同於雍正接手帝位康熙留的爛攤子。
雍正設置的軍機處,實現了高度統一的君主集權,而一旦權力移接,弘曆便是手握實權的皇帝,只有聽話的大臣,而不是看大臣臉色當皇帝。
雍正清查虧空被康熙打造成了孤臣,但在其後為帝間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康熙朝遺留的虧空基本追繳完畢。各級官員也大受威懾,不敢輕易以身試法。
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西藏的統治也得到了加固。
雍正為弘曆打造了一個盛世的基礎,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人自然有感恩之心,弘曆也不例外。面對一個盡心為兒子謀劃未來的父親逝世,弘曆只能用大哭來表達這份感恩之心,傾斜對雍正的不舍之心。
沒有什麼哭給大臣看的心思,就是親情的自然體現,已成新君,即使不哭,誰敢非議半句?
念祖
弘曆其實入學已經9歲,起步比較晚,雍正那時忙著清虧空,爭奪儲位,對弘曆的管教自然疏少。
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即使雍正繼位後,將來皇位第一順承人必然是兄長弘時,所以弘曆其實並不受寵。
改變這一切是康熙的一個不輕意的舉動,那就是讓「弘曆養育宮中」,親自教導。
其實這也不是雍正選擇弘曆的原因,因為在弘曆之前,康熙早已把數位皇孫帶在身邊培養。在這些皇孫中,最優秀的不是弘曆,而是廢太子胤礽的嫡子弘皙,也最受康熙的喜愛。在《朝鮮李朝實錄》中記載了康熙臨終前,也沒忘記這位好孫兒,「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
在《嘯亭雜錄》裡記載了康熙寵愛弘曆的原因,「此子福過於予」,「朝夕訓迪,過於諸皇孫」,事實也證明了康熙眼光的獨到,弘曆成為了清朝最長壽的皇帝。
事實上祖孫相處時間並不長,從弘曆於康熙六十一年三月養育宮中,到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其實祖孫之間相處也就8個月左右。
真正培養弘曆的是父親雍正。
雍正即位後,三子弘時因與八王爺允禩私相往來惹得雍正不喜,後來甚至將其過繼給允禩,並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徹底斷絕了父子關係。
於此同時,雍正才將弘曆當成了儲君培養,文有朱軾、徐元夢、張廷玉等著名文臣為師,教其儒家經典武;武有允祿、允禧等教其火器和騎射,這才成就了弘曆的「文武全才」。
所以我才說弘曆大哭,既是對雍正的養育和培養的感恩,也是對祖父康熙賞識的感謝,登大位的喜悅也被這親人離世的悲傷消磨光了,只能哭得撕心裂肺。
家風
孝是清朝很注重也一直遵循的重要品德,可以說與殘酷的宮廷內鬥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孝的確就是皇家的家風。
康熙被稱為大帝是因為其的豐功偉績,但孝的另一面同樣感人,完全可以媲美他的偉績。
康熙在出塞半途中狩獵一隻鹿,因為太后當時沒去,所以趕緊剝皮去尾,用鹽醃製,親手密封好,快馬加鞭送進宮,讓老人家嘗嘗野味。
康熙十九年十月,仁憲皇太后40歲誕辰日,,康熙皇帝破例不理政事,四代同堂歡慶。
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在寧壽宮內舉辦了盛大宴會,賓客雲集,康熙起身為皇太后跳蟒式舞助興,這在帝王史上相當罕見。
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在雍正染疫時不離不棄照顧,才讓雍正擺脫了死亡的危險。
雍正逝世,按照清朝禮制,弘曆該在乾清門內迎接皇輿,而弘曆不顧大臣反對,堅持親自護送皇輿回宮,一句「俾得稍盡此心」道出了弘曆心中的真孝。
弘曆繼位後,不管去哪裡出巡,必然帶上自己的母親;年年母親生日,也必然率宗室與群臣齊賀。
上每出巡幸,輒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五臺山者三,幸中州者一。謁孝陵,獮木蘭,歲必至焉。遇萬壽,率王大臣奉觴稱慶。《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也就是說,弘曆在家風孝文化的薰陶下,真正做到了至孝。
綜上所述,當雍正皇帝駕崩,弘曆得知自己繼承皇位後痛哭,倒不是因為坐了皇位喜極而泣,而是真情流露大哭,既有對父親逝世的不舍和悲傷,還有對祖父康熙帝培養的感恩之情。弘曆的生母因為家世不高稱了十來年格格,按照嫡長子制度也輪不到他繼位,因此弘曆得知自己繼位後悲喜交集,痛哭失聲也屬自然;加上受孝敬的家風影響,完全沒有上位者的喜悅,只有對親人離去的哀痛之情,所以我覺得弘曆這一哭,就是一個至孝之人悼念父親的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