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議員稱屈原 「不是中國人」,還勸人多讀書,網友:你才要多讀書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聲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別人要「多讀書」,島內網友反問她:你去外面問問,有沒有任何一個臺灣人會認為孔子、關公與媽祖是外國人?網友還勸她應該多讀點書。

臺灣「ETtoday新聞雲」報導截圖

據臺灣「ETtoday新聞雲」等臺媒報導,6月25日端午節當天,高閔琳在個人臉書發文稱「端午節快樂」,貼文下,有網友留言嘲諷她:「都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還過端午節,太可笑了!這是紀念屈原因為被放逐,不能回去報效國家投江自盡的節日,你們知道嗎?」

高閔琳回覆:不只是中國過端午節,日本、韓國也過,粽子也不是中國獨有,墨西哥、越南等國家也有。她甚至還留言嗆網友:「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分子嗎?要多讀書。」↓

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站出來支持高閔琳,今天(28日)上午他在臉書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1」。

高閔琳的言論引發不少島內網友不滿,有人說,「她的老師看到都會跳樓了」。↓

還有島內網友說高閔琳沒文化沒水準,不必理她;更有網友勸高閔琳才應該多讀點書。↓

相關話題也被韓國瑜粉絲轉發到韓粉社團討論。有網友說:「高閔琳議員說,屈原是楚國人,而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這個邏輯令人捧腹!你去外面問問,有沒有任何一個臺灣人民會認為孔子、關公與媽祖是外國人?認同感是一切問題的核心!」↓

圖源:自韓國瑜鐵粉後援會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蔡正元今天(28日)在臉書發表「臺獨分子的歷史學識」一文諷刺臺大昆蟲系畢業的高閔琳:臺大昆蟲系比較懂昆蟲的歷史是可以理解,但不能用昆蟲的歷史來理解人的歷史。

蔡正元臉書截圖

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截圖

蔡正元表示,高閔琳跟大部分「臺獨」分子一樣,既不懂臺灣歷史,更不懂中國歷史。

蔡正元在臉書上談了楚的歷史,他最後說,「不能說楚國人不是周朝人,也不能說楚國人是楚朝人、不是中國人,只能說楚國人不是秦國人,『以上談的是中國人的歷史,不是臺大昆蟲的歷史』」。

延伸閱讀

臺灣教師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後代

「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代起,『臺獨』勢力一刻不曾放鬆對青少年的毒害。他們將『臺獨史觀』一點點塞進教科書。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搞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痛心疾首地說。

新學年開學以來,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進入高一、初一課堂。這些教科書裡充斥「去中國化」及「媚日」內容,被島內有識之士斥為完全淪為民進黨「臺獨」思想宣傳品。二年級歷史教科書雖未面市,但已確知的是,「中國史」將根據課綱併入「東亞史」並採取專題形式編寫。島內有識之士普遍憂慮,這批教科書將戕害數百萬青少年,是企圖將整整一代人變成「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觀念的擁躉。

「很多人只關心民進黨推動『法理臺獨』,殊不知他們搞的是『立體作戰』,『教育臺獨』正是重要組成部分。」潘朝陽說,過去是蠶食式,比如把「日據時期」改為「日治時期」等。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一看時機成熟便不再遮掩,第一步是廢除國民黨執政時期修訂的課綱,緊接著就炮製「臺獨」課綱。

「臺獨」課綱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作為臺灣人的祖先,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則被篡改成「多元文化的臺灣」。「他們搞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譜系,為的就是割斷臺灣與大陸的血緣聯繫與文化情感。」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說,受此教育的青少年如何能有正確的民族文化認同?

「為突出所謂『臺灣主體性』,他們把明鄭和清朝統治寫成與荷蘭、日本殖民者無異的『外來政權』,並惡意突出所謂『原漢矛盾』。」在臺北市內湖區一所中學任教的曹老師說,「以被譽為『開蘭第一人』的清代漢人吳沙為例,他開發臺灣蘭陽平原有成,還幫助當地少數民族百姓治癒天花時疫。新版教材的訓練習題卻是:漢人吳沙率眾進入蛤仔難(今宜蘭),你覺得應該使用『開墾』還是『侵墾』較為恰當?」

曹老師教了35年歷史課。在她收集的歷年教科書裡,今年「粉墨登場」的這批「獨」性最重。縱觀市面上流傳的多個出版社版本,無不是極盡所能剔除中華文化。「他們甚至『反中』『拒中』到把『中法戰爭』改為『清法戰爭』的程度,實在是可笑!」她說,每每想到被這樣的教科書戕害的下一代,自己都夜不能寐。

將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連根拔起」之後,「臺獨」勢力往教科書裡灌輸的是「事實獨立」及「媚日」思想。翻開課本,以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為理論依據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赫然在冊。與此同時,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成為「政治正確」。

「『臺獨』分子長期抱持『臺灣地位未定論』,極力否認二戰後臺灣已經光復的史實,為此不惜取消光復節假期。他們甚至造謠說臺灣曾由美國『託管』,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潘朝陽說,然而把這種論調寫進歷史教科書,還是第一次。有的教科書版本更赤裸裸灌輸「一邊一國」和「兩國論」。此惡例一開,恐怕需要走很長的路才能撥亂反正。

潘朝陽指出,「臺獨」抱持「皇民史觀」,極力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為的是搞「去中國化」,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結。

翻看市面上流通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日本殖民統治被描繪成「路燈亮、水溝清」,一派文明美好的景象,強徵臺籍「慰安婦」和士兵等戰爭罪行要麼隻字不提,要麼兩行帶過。有學者梳理前後兩版課綱發現,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本有「殖民統治前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殖民統治時期的社會文化變遷」「戰爭時期的臺灣」三部分,卻被刻意省去第三部分,臺灣青少年再也無法從課本裡得知1941年至1945年的歷史。

「民進黨只擷取對自己有利的歷史片斷和敘事角度。同樣是臺人抗日,武裝抗日有醜化日本統治之嫌,就略去不提;文化抗日有可供『臺獨』自我塑造的元素,就大書特書。」曹老師說。

對於新版歷史教科書以專題形式編寫「中國史」,曾長年任教於臺北第一女子中學的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說,專題編寫意在打散既有的學科邏輯,通過碎片式嵌入人為形塑所謂「多元文化」。

「歷史這門學科,必須要有時序性,用議題式的課綱設計方式就是在扭曲歷史。」臺中二中歷史教師伍少俠痛陳,「說得嚴厲一點,這實在是強姦歷史!」

「按一本教科書10年版權計算,每年約20萬臺灣學生使用,10年就是200萬,加上外溢效果,全臺灣恐有400萬人要受到這種『去中國化』歷史課本影響。」吳昆財說,「臺獨」教科書若得不到及時撥亂反正,後果就像癌症一樣,拖越久問題越嚴重,「獨」害越深,臺灣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為喚起更多民眾的覺醒,吳昆財、潘朝陽等發起「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即: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我們深知要讓橫行30年的『教育臺獨』倒臺實在不易,正本清源之路異常艱辛。」潘朝陽說,「但我們絕不能讓下一代隨著民進黨和『臺獨』勢力而沉淪,不能眼睜睜看著年輕人還來不及認識客觀公正的歷史,就已走上不歸路。」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網、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15

相關焦點

  • 高雄市議員竟稱屈原 「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人要多讀書,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聲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別人要「多讀書」,島內網友反問她:你去外面問問,有沒有任何一個臺灣人會認為孔子、關公與媽祖是外國人?網友還勸她應該多讀點書。
  • 日前稱「屈原不是中國人」罷免高雄綠女議員行動開跑
    據臺灣中時報導,罷免民進黨女議員高閔琳的「公民行動」4日上午在高雄市岡山區大勇街起跑,發起人、韓流五虎將之一的陳清茂對此活動很有信心,表示會在1天之內獲得兩千份罷免聯署書。高閔琳對此回應稱「尊重」。張顯耀說,臺灣的民主不是由民進黨作主,而是由民眾來作主。民眾要把自己的聲音與意願、力量展現出來,在座每一位都是民主的見證者。對於這場聯署,希望大家把聲音傳達出去,不要再受到政客的欺騙與左右,臺灣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來決定。陳清茂表示,高閔琳過去不問政,只會蹭韓。有人會講,他不是鳥松區人?為何到岡山罷琳,陳清茂說,其實,他是彌陀人。
  • 屈原傳說《讀書洞》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傳說少年屈原喜愛讀書,而他上學的地方卻離家很遠。為了不誤學業,他總是天還未亮就出發,而放學回家也往往是牛羊下山雞上籠的時候。只要屈原放學稍晚,家人就免不了擔心起來,所以,姐姐女嬃經常擔負起接送屈原弟弟的責任。有一天,時候不早了,可屈原不知怎麼還沒回到家中。女嬃姐姐著急起來,喚著屈原的名字,沿路趕到山下學堂尋找。
  • 世界讀書日,周揚青曝羅志祥七大「罪」,網友:小豬應該多讀書
    今天(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的新聞不少,但上熱搜的卻很少。相反#羅志祥周揚青分手#,#彭昱暢承認戀情#雙雙登上各大平臺的熱搜榜,看來娛樂八卦確實比讀書有價值,難怪網友感嘆他們應該回家多讀書。
  • 為什麼我勸你多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他對媒體呼籲:「要好好參加高考,使勁考出好成績,不能再做我這種傻事了。」聲稱永不後悔的蔣多多,如今已是一名32歲的家庭婦女,她對媒體坦言:「這件事我現在覺得有點好笑」、「自己選擇的道路,錯了也要自己走下去……」討厭讀書的人,是因為還沒有吃到過生活的苦。
  • 美國議員:中國留學生都是小偷。將禁止中國留學生來美國讀書
    美國共和黨參議院議員萊恩特·科基·梅斯納近日發表言論表示,要禁止中國留學生前往美國讀書。即議員湯姆·科頓主張禁止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大學中選修理工科後,萊恩特·科基·梅斯納是第二個拿中國留學生開刀的美國政客。
  • 聽說你們要看2020年臺灣段子合集?安排!
    的確不是爸爸,是你祖國媽媽。此言一出,他被臺網友痛批「活膩了吧?」「一定是酒喝多了」。對於網友的討伐,陳永福用不堪入目的粗話回復,不過隨即刪除留言。高雄市議員稱屈原 「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人要多讀書端午節當天,高閔琳在個人臉書發文稱「端午節快樂」。貼文下,有網友留言嘲諷她:「都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還過端午節,太可笑了!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爆笑段子不斷 臺灣媒體「名嘴」為何頻頻變身「歡樂喜劇人」?
    兩相對比就可以輕鬆得出結論,民進黨當局的綠色恐怖政策,在臺灣輿論界製造「綠化」、「獨化」、「膚淺化」才是誕生出這些「歡樂喜劇人」的罪魁禍首。以往有人說這些「臺獨」人士坐井觀天,如今再看,「井口已經被焊死」了。 段子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有許多小夥伴說想看年度臺灣段子合集,今天就安排上!
  • 愛讀書的人,過得究竟有多好?
    因為在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裡注入新的東西。」人到了一定年紀,要為自己的相貌負責。讀書無疑是人生最好的整容,最好的修飾。愛讀書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好看。山有玉則石潤。大千世界,若要想活得世事洞明,瞭然於心,讀書無疑是你最好的擺渡。曾國藩少年時期,有一天在家讀書,一個小偷卻在房梁處躲著,想等他休息後,下來偷點東西。然而曾國藩一篇文章讀了很久就是背不下來,小偷實在等不住了,就跳下來說:「這麼笨的腦袋,還讀什麼書。我都會背了。」
  • 讀書多的人,靈魂都會優雅起來,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常讀書的人吧
    如果你願意成為長江黃河,那就努力做一個多讀書的人吧,這可以讓我們的一生過得更有寬度和廣度。世界首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說過,他所見過的優秀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事實也是如此,查理·芒格被稱之為移動的書架。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休假最重要的安排是閱讀書單,比爾·蓋茨走到哪,手裡都會拿本書,有空就拿出來讀一會兒。
  • 民進黨籍議員揣測高雄市議長墜樓被批後道歉,網友諷:再怎麼修飾都...
    臺灣「中時電子報」6月8日報導稱,高雄市「議長」許昆源6日晚墜樓身亡,民進黨臺北市議員梁文杰、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隨後在臉書發文,王浩宇稱許力挺韓國瑜墜樓身亡,梁文杰更聲稱「是有賭很大嗎?」隨後,兩人火速刪文並發文致歉,仍止不住譴責聲浪。
  • 「罷韓四君子」之一張博洋「全力以赴」參選2022高雄市議員
    綠媒報導,「臺灣基進」高雄黨部周末舉辦地方黨員大會,針對2022年地方選戰布局,已有十多位人選在口袋名單裡,其中包括確定投入高雄市議員選戰的張博洋。對此,張博洋立馬發了千字文回應,稱謝謝大家關心,自己是「臺灣基進」培養的幹部,戰場由黨決定,會做的事情就是全力以赴。
  • 高雄市議員黃捷罷免成案 網友曝跨門坎關鍵(圖)
    [新聞頁-臺海網]高雄市議員黃捷。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第三階段投票將在明年的2月6日舉行,其結果將決定黃捷是否就此離開市議會,罷捷團體利用這段時間努力拉票,希望可以成功通過罷免門坎;有網友在網絡上利用2020年的不分區政黨票數據來計算罷免當天的投票率,該網友指出,民進黨支持者是否反黃捷將成為罷免與否的關鍵。
  • 多讀書,你的世界觀由你自己塑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禮記》裡面的一句話,我們從小就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讀書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內在的審美薰陶,讀書是超越別人的一種秘密武器。人要多讀書,「不然你的世界觀會由平庸之輩塑造」。現在不多讀書,將來要吃十倍的後果。小時候讀書的小夥伴兒小海,因為家裡條件不是很好,沒能繼續堅持學業,遠去南方工廠打工貼補家用,當時還覺得他挺瀟灑的。15年後我們大學畢業工作,他也從南方回來。他告訴我現在工廠都電子機械化,因為文化水平不高,無法操作電子設備解除合同回到家一切又得從頭開始。
  • 別傻了,多數人的誤區,什麼只要多讀書……你方法對嗎?
    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多讀書,就會有很多收穫,讀書多,以後寫作文,就會出口成篇,信手捏來。把多讀書當成關鍵,不可取,最終要落在筆尖上。對於閱讀能力的提高,適量刷題。作文能力的提升,經常寫作才是關鍵。孩子讀書,可以用幾個小方法:一、做標記二、用自己的話,把讀的內容描述出來(寫下來)三、寫讀後感讀什麼書?
  • 人為什麼喜歡讀書,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學渣愛玩,而學霸正好愛學習——他們學習的途徑絕非只有讀書一個途徑。你要問他們為什麼喜歡讀書?那得分什麼書。教科書、參考書從來沒人喜歡讀。這就好像很少有成年人喜歡讀說明書一樣,知識增長類的書籍是反人性的。人性本質就是自我中心,只以自己喜歡的事情為目的。如果你喜歡讀書,那麼也是你喜歡的書中寫的東西正合了你的胃口。這和書有什麼關係?
  • 多讀書是不是欺騙了你
    網友問:老師,我應該讀什麼書才能提升我自己?我自從給了回答以後啊粉絲直線下降,因為我並不提倡讀書。講到這兒可能會讓你嗤之以鼻,但我仍然要講,因為真理啊並不是討眾人喜歡的東西,想一想,你為什麼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其他人?
  • 家長的心聲:孩子,我為什麼勸你好好讀書
    讀書最大的用處,不是擺脫現狀,逃避問題;而是在遇見問題時,能合理的解決它。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讀書的作用應是一種啟發。而不是學習。讀書讀書,讀只是過程,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你更高維度,更多角度的思想。
  • 農村父母給當代學生的一封信:《孩子,我為什麼要勸你好好讀書》
    薦讀:農村父母給當代學生的一封信:《孩子,我為什麼要勸你好好讀書》寫在前面這封信是我2003年整理郵筒的時候無意之間發現的,當我發現這封信的時候,它已經布滿了灰塵,靜靜地躺在郵筒底部,不知道多少個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