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飯桌上我的表弟,一個大三的小夥子衝我抱怨說,「姐,我不想讀書了,讀書有什麼用啊,我的高中同學,輟學之後跟他老爸去深圳經商了,前幾天同學聚會,他開著跑車來的,別提多威風了。」
讀書真的沒用嗎?
《知否》裡生於古代、長於深閨的明蘭對此反駁道:「依我看,讀書無用論這話,就是騙人的。」
讀書有用嗎?讀書當然有用!
著名評論家白巖松說,「窮人孩子如果想要翻身的話,只有一條路是一個捷徑。由於不同的家庭出生環境也都不相同,只能靠自己才能有好的出路,這條路就是教育。」
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去工地搬磚頭「。
「我現在供養你上大學,就是為了讓你將來找一份好工作。」
老一輩的印象裡,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讀書是窮人唯一的出路。
讀書也只有兩個目的:一是,」讀書是為了上個好大學「二是,」有了高學歷,收入越高「。
知識改變命運,這話並不假。
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出路,知識是人生路上的「墊腳石」而非「敲門磚」。
有些人,少讀書,甚至不會讀書,也能有極大的智慧。
譬如慧能大師。一個幼年喪父,家貧而沒有識字機會的小孩,只不過在一個送柴給客人的路上,聽人家誦《金剛經》,「心即開悟」,不但由此開始他的求道之旅,並且成為禪宗六祖,由門人整理口述而成《六祖壇經》,流傳至今。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最大的用處,不是擺脫現狀,逃避問題;而是在遇見問題時,能合理的解決它。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讀書的作用應是一種啟發。而不是學習。讀書讀書,讀只是過程,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你更高維度,更多角度的思想。
錯誤的認識讀書的作用,只會盲目的「讀書」;「死讀書」的人自然會認為讀書無用。
有人會說,讀書有用,可我讀了那麼多書,我的人生依舊波瀾不驚。
什麼是讀書?有口無心的默誦不是讀書,透過現象探尋本質,順著浩瀚大海摸尋源頭潺潺,這才是讀書。
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讀書要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司馬遷一生心血撰《史記》;李時珍三十年春秋著《本草綱目》;曹雪芹半生坎坷夢《石頭記》。
古今中外,成大家者,都是「會」讀書的人。
讀書,是學習,學習是過程,更重要的是從前人的經驗裡汲取力量。
叔本華說:「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尋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畫。」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
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邯鄲學步」就像我們絕大多數人讀書,讀到「年年歲歲年年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就只感慨歲月催人老,時光不常在。
卻不懂作者勸人珍惜眼前人,莫負好時光。
讀到「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就將愛定義為禁詞,閉口不談,聞之色變。
卻不懂愛是慷慨,又是自私,藏在心口,盛開眼底。
讀書,讀在其表,不讀其內。聞琴音,卻不知雅意。
讀不到精神,讀不出在內在,讀不到大愛至簡,都是空讀。
《原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
中國儒家講求的「師道」顯著表現為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承接,也是間接意義上的「師授關係」。
師長所授的也並非拘泥於一文一字,一句一話中,更貼切的是以心傳心,以神傳神。
將學習作為一種傳承,而不是一種效仿。
讀書,是當我們人生的暗潮洶湧時,透過黑夜望見的燈塔;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讀書所獲取到的知識並無法為你帶來財富,但卻教會了你如何做到內心從容,眼界闊達,在愛恨痴嗔之中明白取捨,看清本心。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生命中尋求曙光,在書籍中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