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過去民樂團演奏古典樂曲梁祝《樓臺會》時,觀眾會疑惑:「民族音樂會怎麼有小提琴、大提琴的身影?」原來,這是因為二胡有高音區衰減問題,且民樂器中沒有合適的低音區用琴,所以只能用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
但是,複合鳴技術,高音不衰減,低音不空白!讓這兩大歷史難題迎刃而解。當民樂演奏家用復共鳴二胡、民族低音樂器拉忽雷演奏《樓臺會》時,二胡唱得更響亮,低音更綿長,音色、音質都與整個樂隊完美融合,餘音繞梁。
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就是四川音樂學院科研處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澤,他因此獲得了「中國民樂十大改革家」的稱號。
4月14日,陳澤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逝世,終年78歲。四川音樂學院發文悼念:「陳澤老師的離世讓民族器樂樂改領域失去了一位優秀的科研人才。」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製作專委會也發來唁電,稱這是民族樂器改革的巨大損失,「將永遠記住陳澤先生執著的樂改精神,將民族樂器改革事業進行到底。」
復共鳴技術
榮獲樂改領域的最高榮譽
在4月16日舉行的追悼會上,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陳澤老師一生致力於民族弦樂事業,改革發明的復共鳴技術,為中國民族樂器改良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潛心研究的項目「高胡、二胡、中胡(系列)高音區音質音量的改良」榮獲該領域的最高榮譽: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雙管復共鳴器」獲得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樂器科技領域的一項核心技術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
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改良項目「拉忽雷」已列入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文化部組織專家組結題驗收,獲排名第一。陳澤因此獲得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民改委授予的「2016中國民族樂器十大改革家」。
專業聲學測試報告證明,1.8把復共鳴拉忽雷音量相當於6把傳統大提琴的音量,而且音色音質與民樂隊更加融合好聽。中央民族廣播樂團攜拉忽雷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登臺亮相,深受好評,民族低音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樂器。與傳統二胡相比,復共鳴二胡發音更明亮、結實、靈敏,穿透力增大等方面都有提升。
復共鳴改良樂器
音質音量整體大幅提升
據記者了解,復共鳴樂器的共同特點是:音質圓潤乾淨、飽滿通透,共振充分,穿透力極強,音量大餘音長。復共鳴用於中西弦鳴樂器的音質音量整體大幅提升,真正做出了高品質的聲學效果!
為了實現周恩來總理在世時的願望,民族樂隊裡擁有我們自己的低音弓弦樂器,因為民樂隊一直使用大提琴、倍低音提琴替代低音樂器。怎樣研製出我們自己的低音樂器?2001年,國家研製課題落到陳澤肩上。
他帶領課題組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終於發現一種外觀形象與琴體長度接近大提琴的「忽雷」和「火不思」,它們是我國北方地區的草原民族樂器,最早是彈撥樂器,後來逐漸演變成弓弦樂器。陳澤他們把這兩種樂器的外觀造型綜合取之而成為現在的整體形象,取名叫「拉忽雷」。
課題組借鑑了大提琴的有效弦長、面板長度、指板及碼橋、音柱、低音梁等非常科學的聲學結構及關鍵數據,此外還使用了新技術,成功地將大提琴改成了複合共鳴結構,使得音色更加優美動聽。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自明說,「這項發明中國樂器可以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也可以推廣,這是了不起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