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
鼓
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徵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笙
古稱盧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古代八音樂器之一。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它由笙簧、笙笛、笙鬥三個部分組稱,由笙簧振動引起笙笛內的空氣振動而發音。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是二十一簧和二十四簧高音笙。在傳統器樂和崑曲裡,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壎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壎經歷了漫長階段,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琴
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琴發明於伏羲時代,為五弦之琴,或云為神農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綱鑑易知錄》: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說文》:琴,苞犧氏所作弦樂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之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琴發明的地點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陽,神農之都在今山東曲阜)。
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弦樂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麼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巢絲的技術才可能制出弦線。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我們在1984年複製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笛
笛是一種管樂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笛,特點是無簧片。
笛字屬於由字族。在由字族裡,由字都是聲符兼義符。由字族漢字都與「滑」之義有關。笛的本義是「氣體在其中滑行的竹管」。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
簫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
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 簫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
編鐘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或五枚一組,能演奏旋律。
商代編鐘造型別致,橢圓形,鐘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編鐘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編鐘聲音宏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自宋以後至清代,編鐘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鍾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二胡
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
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琵琶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日、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作者:熟悉的莫過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