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博「天地同和」展: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走進國博「天地同和」展

  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提起中國古代音樂,你會想起什麼?

  是金聲玉振的莊嚴,是高山流水的超逸,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是「何人不起故園情」的幽婉……

  在19世紀留聲機發明之前,世界上沒有保存音樂的手段。但樂器作為實踐音樂活動的物質媒介,是可以保存、流傳的,樂器史就是一部物化的音樂史。

  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展示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見證中國音樂史的悠久

  走進展廳,悠揚的樂曲聲嫋嫋迴蕩。策展人諸葛英良介紹,這是專為展覽創作的主題音樂《天地同和》。入口處的地板上有一隻鳳凰投影,象徵古代奏樂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之盛景。高臺、鬥拱、屏風等中國古建的空間布景和室內設計元素,營造出濃鬱的古典文化氛圍。

  「這是一場策劃很久的主題展,經過多次專家研討,得到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東沂南北寨畫像石墓博物館等單位支持。」諸葛英良對記者說,「天地同和」展不同於一般的古代文物展,在展覽內容、展陳形式上做了一些新嘗試,希望讓觀眾靜下心來體會中國音樂文化之美。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鐘鼓喤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通過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的歷程。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是展覽的學術顧問之一。「展品的珍稀度、可看度都很高,有不少難得一見的文化瑰寶。」田青說,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人了解中國音樂史,從音樂的角度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絢麗、偉大。

  展廳裡第一件展品是1986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這支骨笛由鶴類尺骨製成,有七孔,表面光滑,製作精細,孔間和孔上方均有鑽孔前刻劃取準的記號,證明當時製作骨笛經過相當準確的計算。專家對同批出土的骨笛進行測試發現,骨笛音質較好,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也可能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調音階,可以演奏較為複雜的旋律。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之一,屬於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崗文化。「我們說中國的音樂史有8000年到9000年,就是因為賈湖骨笛這一批文物。」田青對記者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項陽介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賈湖骨笛已陸續出土幾十支,大多保存完整,音階很全。它們的發現不僅把中國音樂史往前推了幾千年,對於世界音樂史也意義非凡,刷新了人們對音階最早形成時間的認識。

  述說禮樂文明的輝煌

  上古時代,音樂不單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還具有在祭祀中營造儀式氛圍的功能。項陽告訴記者,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早期宮城性遺址出土的樂器,作為祭祀時的演奏用具,反映了中華禮樂文明的濫觴。

  展廳裡有一件石峁遺址出土的口簧,由牛肋骨磨製而成,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前後。據介紹,石峁皇城臺共發現20餘件骨質口簧,是目前世界範圍內關於此類樂器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一次發現。與口簧一起出土的還有骨笛、骨管哨、陶球哨等,這麼多樂器的出現,彰顯了皇城臺作為石峁遺址宮城區的地位和性質。

  《禮記·樂記》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自青銅時代起,以禮樂重器應和宗法制度、區分身份等級的禮樂文明逐漸形成。「《周禮》中概括了古代『五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禮的很多儀式需要搭配相應的音樂,通常是歌、舞、樂一體。」項陽說。

  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從商代獸面紋大鐃、西周四虎鎛、夔龍紋編鐘,到春秋虢太子墓銅鉦、戰國淹城句鑃、漢代虎鈕淳于,可以看出青銅樂器的發展脈絡。

  展廳裡的多媒體互動設備展示了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形制和結構。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從屏幕上可以看出,這套編鐘分三層懸掛在鍾架上: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甬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2組大型長枚甬鍾,12件,另有大鎛鍾1件。每一件鐘都能發出兩種不同的樂音,整套鍾可以演奏很多樂曲。點擊屏幕上的「奏樂」按鈕,還能聽到曾侯乙編鐘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東方紅》等樂曲。

  在金石樂懸成為禮樂重器的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彈琴奏樂成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中展出了來自湖南省博物館的西漢馬王堆1號墓瑟。出土時瑟的25根絲弦完整保留在原來的位置上,25個拱橋式木柱也保持在原位。它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唯一上古瑟調弦實例,為古代樂器研究提供了寶貴物證。

  展現文化交流的多彩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交流日益擴大,外來樂器廣泛應用於各式演奏場合,詩歌、壁畫等藝術作品記錄了「胡琴琵琶與羌笛」的繁盛景象。

  展廳裡展示了唐代的銅鈸,這種西域傳來的樂器,自隋唐以來在宮廷燕樂中廣泛使用。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大忽雷,是唐代音樂家韓滉參考西域曲項琵琶的形式創製而成的兩弦樂器,因其發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它曾藏於深宮之中,後流入民間,20世紀50年代又入藏故宮。

  展覽中還有不少樂俑,生動再現了古代演奏樂器的情景。西安插秧村唐墓出土的一組樂俑,為6名男子組成的樂隊。樂俑均著圓領袍、裹幞頭、系腰帶,面頰豐滿,盤坐或跪坐演奏,所執樂器有豎箜篌、拍板、橫笛、排簫、琵琶和笙。李貞墓出土的三彩騎馬樂俑,造型生動逼真,釉色鮮豔,人物手持樂器包括排簫、銅鈸、鼓槌等。專家介紹,考古發現的隋唐樂舞俑數量很多,風格自成一體。其樂器的組合、形制、種類和數量,樂人的服飾、髮式、造型、神情和演奏姿態,均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

  唐代九霄環佩琴是此次展覽中的明星展品。此琴為典型的伏羲式,琴面渾厚呈半橢圓形,原漆為黑色,露朱漆地。琴為桐木所斫,做工圓潤不露稜角。通過琴腹上的銘文與文獻資料可知,此琴原為宋人馮軫藏品,後經南宋鑑藏家周必大鑑定為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族人斫制。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髹漆工藝,國博館藏的這件九霄環佩琴皆堪稱唐琴的典範之作,為唐琴的斷代與鑑定提供了標準器,也為探究唐代斫琴工藝提供了標本。

  宋元之際,戲曲藝術正式確立並不斷發展,樂器的運用和改良達到新的高峰,以馬尾胡琴為代表的弓弦樂器進入主流音樂體系。明清兩代戲曲、歌舞、說唱等包含音樂元素的藝術樣式日益繁榮,孕育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展廳裡的雙清、拍板、三弦等,均為常見的戲曲伴奏樂器。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示了不少20世紀以來的改良樂器和新樂器。「這些展品是為了告訴我們,中國音樂一直在傳承、創新中發展,古代的一些樂器發聲原理直到今天依然沿用。古人的智慧與創造為現代人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諸葛英良說。

  鄒雅婷

相關焦點

  • 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來源:海外網賈湖骨笛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現場 杜建坡攝/人民視覺商代婦好墓鴞紋特磬 鄒雅婷攝西周四虎鎛 鄒雅婷攝唐代李貞墓三彩騎馬樂俑 範 立攝提起中國古代音樂,你會想起什麼?
  • 心弦為誰撥動
    組成人生的,就是那無數個緣;讓你去結,去解。因緣我們相遇在世間,因緣我們逐漸失去。看過網絡小說,聽過憂傷歌曲,路過美好風景,卻陷入「緣」的迷茫中。本以為簡簡單單的就好,誰又能預料今天之後呢?處在青春年華,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一切都是天意造化。遇見就是一種緣分,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終究出現在對方的生命歷程中過。
  • 廣州同和金鉑天地:一座早上8點營業的社區Mall
    在此之前,贏商網獨家策劃「走進 中國商業新力量」項目解讀系列報導,用商業溫暖鄰裡共建的理想社區,用便捷與豐盛搭建美好生活的場景,亦是中國商業新力量對「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的最佳詮釋。   大多數購物中心的營業時間始於上午10:00,而此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早已開始運轉,這是Mall與社區生活之間難以避免的「時差」。不過,同和金鉑天地卻不存在這樣的「時差」。
  • 中國古代樂器展演繹一部恢弘音樂史
    樂器作為表現音樂、實踐音樂活動的物質媒介,其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物化的音樂史。「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通過系統展示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的代表性物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展覽集中展示了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一定程度上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
  • 發現| 黃浦江畔一「豎琴」,款款撥動你心弦!來認識徐匯濱江之...
    發現 | 黃浦江畔一「豎琴」,款款撥動你心弦!其中,春申港橋猶如橫臥在黃浦江畔的一把豎琴,日夜撩動著人們的心弦。內容來源:上海徐匯原標題:《發現 | 黃浦江畔一「豎琴」,款款撥動你心弦!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博對公眾展出
    攝影 | 餘冠辰 視頻 | 王 揚 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嬰戲紋銅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一面面造型古樸,紋飾精美的銅鏡在展廳裡錯落陳列,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賞。
  • 封面「雲觀展」 將走進成博 探訪畢卡索版畫的大師印記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成都博物館3月17日恢復開放,你最想去刷什麼展?網友們在成博開館公告下告白「終於等到你」,大師印記、映世菩提等大展高居榜首,讓人心心念念。
  • 《三生三世枕上書》番外章節五,誰在撥動我的心弦?
    白鳳九啊白鳳九,難道你我前世有未盡之緣嗎?如若不然,為何一次次出現在我眼前,撥動著我的心弦……《三生三世枕上書》番外,你的愛讓我好依戀,離開你我怎麼辦?
  • 小銅鏡,大世界|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看點集錦
    (攝影 | 龐道瓊)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鼓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 風雨有意、花草含情,朱自清筆下的春為何能撥動我們的心弦
    春天的多姿多彩撥動著無數文人的心弦。在他們之中,朱自清是獨特的。他筆下的春脫俗清新、靈動別致,它就像一條閃爍著粼粼波光的小溪,潺潺地流駐在每一個讀者的心裡。中學語文課本中選錄文章最多的是魯迅,其次,就是朱自清。他的寫景散文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大自然樸素而動人的美。他的寫景散文《春》是一幅風景畫,更是一首抒情詩。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 省歌舞劇院歌劇團「揚帆新時代」演唱會走進湘鄉
    省歌舞劇院歌劇團「揚帆新時代」大型演唱會走進湘鄉。紅網湘鄉市分站訊(湘鄉融媒記者 王智雄)幸福湖南,演藝惠民。1月8日晚,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湘鄉市文旅廣體局承辦的湖南省歌舞劇院歌劇團「揚帆新時代」大型演唱會在湘鄉市東山學校大禮堂精彩上演。
  • 春節線上看展|故宮有特展,國博溫紅樓
    展期:2019年12月10日-2020年2月29日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門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後可免費參觀圖/微故宮截圖扎什倫布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代表性寺廟,也是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地」,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漢藏以及喜馬拉雅地區古代佛教藝術珍品
  • 你知道嗎?中國古代常見的打擊樂器
    中國古代樂器樂理蘇軾《石鐘山記》寫道,「噌眩者,周景王之無射(yi義)也。」無射,是周景王(前544年至前520年)鑄造的一口大鐘。之所以以「無射」為名,是因為它發出的樂音,正好是古代音樂理論十二律中第十一律「無射」的標準音高(大約相當於現代樂理十二平均律中的A或B)。周景王時代就能有這樣發達的樂律理論嗎?就具備了鑄造這樣精確的定音樂器的工藝嗎?
  • 「日本唐招提寺」大展將延至3月下旬,上博開館時間仍待定
    「日本唐招提寺」大展將延至3月下旬,上博開館時間仍待定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20-02-21 14:29 來源:
  • 國博用260餘件展品串起中國銅鏡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今天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依託館藏資源舉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開幕。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展廳入口。餘冠辰 攝展廳內部。
  • 新光天地舉行首屆臺灣精品美食展
    ,好吃嘴們也將一飽口福到源自臺灣的各式美味小吃。亮相此次活動的臺灣品牌眾多,涉及美食、精品、旅遊與文化等領域,將呈現來自臺灣的10大伴手禮、30家正宗夜市小吃、100多種精選商品、120款人氣零食。現場可謂亮點頻出,精彩紛呈。
  • 「時間旅行展」重磅登陸東方新天地 探索無限可能
    繼"重塑好時光"主題活動後,在這個迎新佳節季,東方新天地"時間旅行展"正式拉開帷幕,"來自2045年"的時間旅行艙降臨在東方新天地三區中庭,邀您共同前往時間宇宙中遨遊,體驗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時空,記錄下每一時刻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