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雲正走在從『小學』邁向『中學』的過程中。」
剛剛忙完公司D輪融資,BoCloud博雲(以下稱「博雲」)CEO花磊又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開會研究2021年的銷售策略。
過去的10年間,他從微軟亞洲工程院的資深產品經理,轉身成為一家本土科創企業的領航者。這段歲月,他也獻給了自己的家鄉蘇州。
坐在蘇州創意產業園的公司總部辦公室中,花磊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來創業既有機緣巧合,也有自身的一些考慮。
2011年,花磊和清華MBA班的老師、同學們到蘇州工業園區拜訪,這次旅程讓他看到家鄉在新興產業建設方面的決心。
除了人才引進政策,工業園區還在產業配套方面做出實際動作。
儘管當時雲計算和大數據領域仍是起步階段,但園區政府的決心已經明確,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重點打造了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蘇州國科數據中心。
花磊堅信:「剛起步,那對創業者來說就是機遇和機會。」
工程師10年創業路
博雲是典型的工程師創業。
花磊在微軟工程部門工作了七年,曾經在微軟Office 365部門擔任資深產品經理。
2009年到2010年期間,他在微軟總部雷蒙德參與微軟下一代雲協作平臺Office 365中的產品規劃,是微軟Office 365雲計算平臺第一版僅有的兩位華人項目經理之一。
在清華讀MBA的日子,成為他思考職業生涯下一站的契機。
創業是個百裡挑一、九死一生的過程。創辦企業獨立上市是創業,加入創業團隊成為合伙人也是創業,花磊選擇了前者,儘管這條路註定艱辛。
今天的博雲是一家企業級PaaS技術中臺及多雲管理服務商。創業之初的博雲,主要產品還是虛擬化軟體,試圖在政務雲市場做出探索。
市場是現實和殘酷的。一段嘗試過後,博雲團隊發現IaaS方向已經趨於成熟,政務雲領域更是巨頭割據。
於是,2014年開始,博雲將核心業務從IaaS轉向PaaS。艱難的轉型期內,蘇州工業園區政府成為公司的重要「天使」。
博雲在2014年獲評園區領軍人才企業,於2015年得到科技局雲彩計劃資助,兩項殊榮讓公司在轉型期的市場探索獲得助力,也給公司帶來了近200萬真金白銀的支持。
2018年6月,公司作為當期唯一一家專注企業雲計算架構的科技型創業企業,入選「瞪羚培育企業」工程。不久前,博雲再次榮獲蘇州工業園區「潛在獨角獸」及「瞪羚企業」稱號。
市場給「瞪羚企業」的普遍定義,是指創業後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
跳出IaaS政務雲的紅海,博雲趕上了金融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浪潮。
2014年開始,以服務民生銀行、中國銀聯為始點,博雲逐漸在金融領域站住腳跟。如今,其產品已在眾多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多種場景落地。
助力產業數位化轉型
公司轉型的推進也引來投資人的關注。2015年底,博雲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戰略融資,由創業板上市企業潤和軟體領投。
2017年5月近億元的B輪融資中,元禾控股在數周內完成投資決策,其和東方富海的領投方身份也加速了近億元融資的收官。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完成B輪融資,意味著公司的商業模式已經得到驗證。以此為開始,博雲不斷獲得資本加持,其中不乏京東雲、京東數科、蔚來資本、國鑫創投、中電基金等產業和國資背景的投資方。
僅僅六年後,以金融行業數位化轉型為起點,博雲已將PaaS服務拓展到了金融科技、高端製造、能源央企、政府及公共事業等十餘個行業領域。
在先進位造領域,已經與清華紫光、徐工信息、吉利汽車、蔚來汽車、北汽等企業展開合作。
「企業的發展要與市場的發展契合、順勢而為。」花磊透露,今年數字基建蓬勃發展,公司已經成立公共實驗部,在新基建和信創領域積極開拓。
對於博雲這樣一家初創型企業來說,拿到數字基建項目並非易事。幸運的是,公司的技術儲備加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元禾控股等國資股東的背書,讓團隊得以參與到一些新基建和信創產業調研中。
從業務收入角度看,花磊透露,公司年收入已從2016年的1000萬一路增長到今年預期的2.3億元。
「我們是技術型創業,優勢在於技術的跨區域通用性。」花磊介紹,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定位全國市場,如今在本地也廣有業務開拓,「現在我們周邊的上市公司、銀行基本都已是博雲的客戶。」